•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35.66 9.4折 3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牟钟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07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R2库 1-3

上书时间2025-01-05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牟钟鉴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6-07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18780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7页
  • 字数 22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围绕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试图阐明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孔子、孟子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儒学在当代如何进行理论转型,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儒学在今日社会主要应在什么领域发挥作用和发挥何种作用,儒学怎样推动中西文化会通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等,而论说的重点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阐扬。总之,试图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以实现明体达用的目标。

 


【作者简介】

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道教》、《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探索宗教》、《老子新说》、《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写,获第三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宗教学一等奖)、《宗教·文艺·民俗》、《涵泳儒学》、《在国学的路上》、《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道家和道教论稿》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等。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在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个人奖。

 

 

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奖个人颁奖辞

 

 

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牟钟鉴

 

 

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他四十余年来默默恪守一个学者的本份:为人谦恭、温和,治学严谨、扎实;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有爱心,有担当;扬正气,讲正学,走正路,办正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粹儒者的气象。

 

他沉潜涵泳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汪洋大海。着力研究儒学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他将仁爱、中和、尊生、诚信等理念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宏论高见,启人心智。

 

他潜心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儒释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为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做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成绩斐然,贡献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动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中华学术,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主张会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深研中华文化,志于光大儒学,勇于开拓求新,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拓新者。

 


【目录】

序言:儒学的明体与达用 ……………………………… 1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 2

 

一、孔子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 ………………………… 2

 

二、孔子儒学在古代史上的显微跌宕 ………………………… 6

 

三、孔子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 12

 

四、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儒学的复苏 ………………………… 16

 

五、孔子儒学的创新与展望 ………………………………… 20

 

孟子:光大道统的亚圣 ………………………………… 25

 

一、孟子的历史地位 ………………………………………… 25

 

二、孟子对儒学的创新性贡献 ……………………………… 28

 

仁恕通和刚毅之道:——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39

 

一、中西文化相异性比较 …………………………………… 40

 

二、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六字论 ……………………………… 41

 

新仁学:儒学的当代理论转型 ………………………… 45

 

一、仁学历史发展梗概 ……………………………………… 46

 

二、当代新儒家对仁学的思考 ……………………………… 47

 

三、新仁学构想 ……………………………………………… 50

 

四、新仁学与当代新人文主义的兴起 ……………………… 73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 9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 ……………………… 93

 

三、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 95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牟钟鉴先生访问记…………………………… 105

 

一、我走近儒学之路 ………………………………………… 106

 

二、宗法性传教宗教是中国最大的宗教 …………………… 125

 

儒学与儒教问题争论的思考…………………………… 139

 

一、儒学与儒教的由来与当下 ……………………………… 139

 

二、儒学复兴是全社会的事业 ……………………………… 149

 

三、儒释道三教的道德教化功能 …………………………… 152

 

中西文化主要特征之比较……………………………… 156

 

一、中华是人本主义,西方是神本主义 …………………… 157

 

二、中华是道在万物,西方是理念绝对 …………………… 161

 

三、中华是德性文化,西方是智性文化 …………………… 163

 

四、中华是家国本位,西方是个人本位 …………………… 167

 

五、中华是多元通和,西方是二元对立 …………………… 171

 

六、中华是天下一家,西方是国家至上 …………………… 176

 

七、中华是天人一体,西方是人胜于天 …………………… 181

 

八、中华是中庸改良,西方是激进兴替 …………………… 186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 193

 

一、儒学面临的新挑战空前严峻 …………………………… 193

 

二、西方文化对儒学冲击的两重性 ………………………… 196

 

三、西方话语下的儒学研究 ………………………………… 199

 

四、儒学复兴有了转机 ……………………………………… 204

 

五、儒学可以为当代人类提供中国智慧 …………………… 209

 

六、儒学将在明体达用中复兴 ……………………………… 212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 215

 

一、返本开新 ………………………………………………… 215

 

二、综合创新 ………………………………………………… 217

 

三、推陈出新 ………………………………………………… 218

 

中国文化的应对之道

 

重铸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 224

 

一、提倡君子人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 224

 

二、君子与小人是中华特有的道德评价模式 ……………… 228

 

三、新时代新君子论 ………………………………………… 230

 

四、君子能器 ………………………………………………… 242

 

儒道互补与人生 ………………………………………… 244

 

一、儒家道家共为中华思想的底色 ………………………… 246

 

二、儒道互补是中华思想演化的基本脉络 ………………… 254

 

三、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 258

 

四、儒道互补的文化功能 …………………………………… 262

 

五、儒道互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265

 

社会德教是儒学的最佳定位…………………………… 270

 

一、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道德引领 ……… 270

 

二、儒家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272

 

三、儒家道德的普世性及教化方式 ………………………… 274

 

四、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 …………………………………… 278

 

五、重建儒家道德的五项工作 ……………………………… 280

 

儒学与社会和谐 ………………………………………… 285

 

一、和谐社会的构想根植于儒家贵和哲学 ………………… 286

 

二、贵和哲学对贵斗哲学的超越 …………………………… 290

 

三、发扬儒学智慧,建设社会和谐 ………………………… 295

 

儒家协调智慧与新型国际关系………………………… 306

 

一、学习儒家协调智慧,超越文明冲突论 ………………… 306

 

二、儒家协调智慧的内涵 …………………………………… 308

 

三、儒家协调智慧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 312

 

四、儒家协调智慧的历史与今天 …………………………… 318

 

后记:我的学术之路 ………………………………… 322

 

引言 …………………………………………………………… 322

 

一、尊师重道,承接前辈学者的学术统绪 ………………… 328

 

二、旧邦新命,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 …………………… 330

 

三、比较中西,提炼中国模式和经验 ……………………… 332

 

四、涵泳古典,入其内而后有觉解 ………………………… 335

 

五、综合创新,开拓个性化的学术之路 …………………… 337

 

六、知行合一,在学术研究中提升人生境界 ……………… 339

 

结语 …………………………………………………………… 34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