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析要
¥
53.47
6.1折
¥
8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雄 孙漪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7库 12-12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雄 孙漪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9
-
版次
1
-
ISBN
9787112270408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0页
-
字数
312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套书以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从宏观、微观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图像学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四大名山风景区的形成和营造理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时间维度上,研究四大名山风景区的营建过程,包括寺庙园林的营建、交通体系的营建、聚落景观的营建。空间维度上分别从宏观角度分析四大名山山水格局和空间序列,并对四大名山寺庙的选址特点、环境朝向、尺度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对寺庙园林构成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对引导空间、建筑空间、环境空间的研究。从文化维度上对四大名山风景区意境的营造进行了研究。
- 【目录】
-
章 引言
第二章 普陀山自然与人文资源
节 自然资源
一、区位范围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气象
四、水文水源
五、植被资源
第二节 人文资源
一、社会背景
二、经济状况
三、背景
第三章 普陀山风景构成与特征
节 风景构成要素
一、人文景观
二、自然景观
第二节 风景特征
第四章 普陀山寺庵景观时空演变
节 “开山”时期——唐代及唐以前
一、发展
二、普陀山发展
三、普陀山寺庵景观发展
第二节 “名刹”时期——五代、宋、元
一、发展
二、普陀山发展
三、普陀山寺庵景观发展
第三节 “名山”时期——明、清、民国
一、发展
二、普陀山发展
三、普陀山寺庵景观发展
第四节 “风景名胜区”时期——中华共和国成立后
一、普陀山发展
二、普陀山寺庵景观发展
第五节 寺庵景观发展的特点及驱动因子
一、特点
二、驱动因子
第五章 普陀山寺庵景观空间格局与风景特征
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寺庵分布
一、山体与寺庵
二、水体与寺庵
三、传统风景格局与寺庵
第二节 自然形胜、核心寺庵与寺庵分布
一、普通自然形胜与寺庵
二、核心自然形胜与寺庵
三、核心寺庵对整体寺庵空间分布的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交通系统与寺庵分布
一、海上交通与寺庵
二、岛屿交通与寺庵
第四节 与寺庵分布
第五节 寺庵分布空间格局形式
一、街巷式
二、串联式
三、散布式
第六节 寺庵景观空间格局特点与形成机制
一、普陀山寺庵景观空间格局特点
二、自发形成机制
第六章 普陀山寺庵建筑与园林风景营造析要
节 寺庵建筑空间
一、建筑单体
二、建筑面组合形式
三、建筑空间竖向组织
四、建筑空间尺度分析
五、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第二节 庭院环境空间
一、庭院
二、生活庭院
三、过渡院落
第三节 寺庵引导空间
一、引导空间的作用
二、引导空间的组成
三、引导空间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寺庵环境空间
一、寺庵外园林化的空间
二、赋予人文意蕴的自然与形胜
第五节 典型寺庵景观类型析要
一、大寺——雨禅寺
二、庵院——洪筏禅院
三、茅蓬——大观蓬
第六节 寺庵景观的艺术特征
一、建筑空间与引导空间的结合
二、模糊的建筑空间
三、自然空间的看与被看的转换
四、海洋与传统、的相互成
第七章 普陀山人文景观意境生成与表达
节 意境的生成
一、意境
二、意境形成的机制
第二节 意境的情境内容
一、
二、修行生活
三、自然赞颂
四、个人意趣
第三节 物境与情境转化
一、物境与情境转化方
二、意境的提示与指引方
第四节 意境营造的特点
一、以教化为主要目的
二、意境统领全山
三、充满个人与意志
四、意境营造手段丰富
第八章 普陀山寺庵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节 近代普陀山保护工作现状
一、近代普陀山所做的保护更新工作
二、近代保护更新工作对寺庵景观的积极影响
三、近代保护更新工作对寺庵景观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对普陀山寺庵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全山寺庵景观结构的整合
二、寺庵建筑空间尺度的调整与控制
三、引导系统的完善
四、自然元素的恢复
五、结——生活属发展,加强神圣属
附表
附表1 普陀山历代寺庵统计表
附表2 普陀山历代自然形胜统计表
附表3 民国10年测绘图中所记录寺庵附近自然形胜情况表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