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

42.1 5.6折 75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洪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2库 12-2

上书时间2024-12-03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洪波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91408
  • 定价 7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6页
  • 字数 274千字
【内容简介】


鉴于“准确的经典注疏可以拿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具体化”,本书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于楚辞诸註之中,特为善本”的洪兴祖楚辞补注。著作主要探寻了洪兴祖感于时政、感于己遇、不满旧注的阐释楚辞的动因;阐发了洪兴祖发凡起例的“补注”阐释体式;管窥了洪兴祖阐释楚辞时的思想理念;对比了楚辞补注与楚辞章句、楚辞集注在阐释方、阐释尺度等方面的不同;并在详尽论证的基础上明晰了洪兴祖与屈原之间因个人境域的相通而达到的视界融合。

【作者简介】
    刘洪波:女,汉族,1974年出生于吉林省通榆县。先后就读于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分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及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古典文献、汉语词汇学。先后主持并参与**民委项目、吉林省社科项目、辽宁省社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CSSCI期刊、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3部。                                 
【目录】
第一章  洪兴祖阐释《楚辞》的动因

  第一节  企慕屈原,欲优人圣域

    一  企慕屈原,评析其褒贬

    二  企贤入圣,内化与践行

  第二节  感于时政,借古以讽今

    一  宋代局势,内忧兼外患

    二  有感而发,借古以讽今

  第三节  壮志难伸,寄悲愤之情

    一  仕途坎坷,曾几番起伏

    二  秉持气节,发愤以抒情

  第四节  不满旧注,补前贤不足

    一  《楚辞章句》存在的不足

    二  补注一体,乃力补《章句》

第二章  洪兴祖“补注”的阐释体式

  第一节  “补注”体式的创制选定

    一  针对阐释对象来选定体式

    二  “补不足、发己意”的阐释目的

    三  阐释学传统下的体式创制

  第二节  “补注”体式的体例安排

    一  列《释文》篇次,明传本异同

    二  列逸注于前,而补充其后

    三  序与注皆增,以扩充内容

    四  附《考异》《释文》,以完善补注

  第三节  “补注”重“补”的体例体现

    一  《补注》体式窜乱的辨析

    二  具体补释体例的体现

第三章  洪氏《楚辞》阐释的“历史性”

  第一节  注重校雠的治学思想

    一  校雠态度,认真严谨

    二  广搜众本,注重勘校

    三  一生著述,多及校勘

    四  《补注》中校雠的体现

  第二节  趋多元的哲学思想

    一  以儒为主的哲学思想

    二  义理阐发的理学倾向

    三  涉及道家的思想体现

    四  儒道之外的兼收并蓄

  第三节  屈骚评论的文学倾向

    一  “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兴

    二  神话阐释的原生色彩

    三  楚辞皆诗的思想传承

    四  隶属儒家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  《楚辞》三家注的阐释对比

  第一节  经典文本地位的不同态度

    一  王逸尊《骚》为经、“依经立义”

    二  朱熹偏离文本、“以义裁之”

    三  洪氏尊中有破,“疏可破注”

  第二节  文本阐释方法的不同选择

    一  《楚辞章句》重视训诂

    二  《楚辞集注》重视义理

    三  《楚辞补注》倾向兼重

  第三节  文本阐释尺度的不同把握

    一  《楚辞章句》阐释不足

    二  《楚辞集注》阐释过度

    三  《楚辞补注》阐释适度

  第四节  文本阐释理据的不同依托

    一  王逸言必称经,经书为主

    二  朱熹重理简洁,经子为主

    三  洪氏征引四部,态度开明

第五章  屈洪同轨视域有效融合

  第一节  “边缘情境”下的屈原解读

    一  “边缘情境”’与文学创作

    二  屈原困境与“边缘情境”

    三  屈原之死与“边缘情境”

  第二节  洪兴祖与屈原的境域融合

    一  屈洪同轨,境域相互融合

    二  境域融合中的《楚辞》阐发

  第三节  “境域之融合”与视域融合

    一  境域融合与视域融合的问题

    二  洪氏阐释时视域的有效融合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