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出身于伦敦的英国文人、资深政治家,洛克的同时代人,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作者)的老师,十七岁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其时英国政治动荡,坦普尔爵士十九岁时离开英国,广泛游历欧洲,后寓居爱尔兰,拒任篡位者克伦威尔朝中职务。王政复辟后,坦普尔爵士当选爱尔兰国会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长期作为英国大使与欧洲多国斡旋,缔结和平或战争的盟约。后来也许是厌倦了英国自伊丽莎白王朝以来所有政策都频频发生变动,即便在大使职位上勤勉敬业多年奔走,却未能如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诸多挫败之后,坦普尔爵士终向英王提出请求,希望像英国其他良民一样度过余生,再不问政事。坦普尔爵士从此蛰居于自己的庄园,纵情于阅读和写作更兼园艺,时有贤哲与贵人来访,并与英王及后来的詹姆士二世保持着长期的世外之谊,直至去世。 退休后的坦普尔爵士开始关注法国知识界爆发的“古今之争”,并于1690年在伦敦发表了《论古今学问》(写于1689年)一文,对学界的厚今薄古派发起攻击,引发了伦敦的“古今之争”。我们一直以为,发生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古今之争”是一场涉及文艺问题的论战。但在坦普尔看来,厚今薄古派的内在冲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两百多年欧洲新兴王国的崛起,因此,他反对欧洲新兴王国的政制建设摆脱古典传统和古典德性的规制。他在《论古今学问》中说,西欧的日耳曼诸王国仅仅在近两百年才开始出现自己的学问,与古希腊罗马学问相比,更不用说与东方其他古老文明国度的学问相比,只能算是学问上的幼儿。 本书收入坦普尔爵士作品七篇,并附其生平文字一篇,展现了历史上的英格兰陷入政制动荡之时,关心国家命运与精神品质走向的智识人如何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出身于伦敦的英国文人、资深政治家,洛克的同时代人,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作者)的老师,十七岁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其时英国政治动荡,坦普尔爵士十九岁时离开英国,广泛游历欧洲,后寓居爱尔兰,拒任篡位者克伦威尔朝中职务。王政复辟后,坦普尔爵士当选爱尔兰国会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长期作为英国大使与欧洲多国斡旋,缔结和平或战争的盟约。后来也许是厌倦了英国自伊丽莎白王朝以来所有政策都频频发生变动,即便在大使职位上勤勉敬业多年奔走,却未能如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诸多挫败之后,坦普尔爵士终向英王提出请求,希望像英国其他良民一样度过余生,再不问政事。坦普尔爵士从此蛰居于自己的庄园,纵情于阅读和写作更兼园艺,时有贤哲与贵人来访,并与英王及后来的詹姆士二世保持着长期的世外之谊,直至去世。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