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理循模式(中国报道第一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莫理循模式(中国报道第一课)

文秘档案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31.17 6.5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冰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1483286

上书时间2024-08-11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1.从国家形象研究和外媒报道研究的角度看,莫理循是当代外媒驻华记者的先驱,是研究外媒报道中国一个的典型个案,对他的研究,将为透视当代驻华外媒记者报道及其活动提供以古鉴今式的纵深参照。 2.从中国新闻史的角度看,我国现有新闻史教材在论及近代在华外人外报时,研究焦点一般放在来华外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或外文本土报刊上,很少触及外国报纸、通讯社驻华机构和记者。在目前有限的专门研究外国记者的成果中,视点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来华记者身上,以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为代表,而对其他外国记者则关注甚少。以莫理循为个案深入呈现与剖析外国驻华记者对中国的文字建构及其与中国政治、人物、社会的关系,对于中国新闻史在华外国与外报记者领域,是一次拓展与创新的尝试。 3.从莫理循研究本身来看,靠前莫理循研究比国外研究晚了40年,目前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莫理循以《泰晤士报》驻京记者的身份奠定声名,他的记者生涯(15年),比他的总统顾问生涯(7年)时间长得多,取得的成就也多得多。在重要性上,记者莫理循丝毫不逊于总统顾问莫理循。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前者,就不能完整地理解后者。因此,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研究作为记者的莫理循,本书是对靠前现有莫理循研究的有益补充。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冰 著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3
  • 版次 1
  • ISBN 978753347662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9页
  • 字数 22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新闻生产的角度,聚焦莫理循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阶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究莫理循的报道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点、组织形态、人际博弈、个性特征等因素,理论与史实相结合,还原和评价莫理循在清末政治中既以舆论议政,又以西方名记身份亲自参与如苏报案、丁未政潮等清末政治事件,并间接影响事件走向的双重角色与作用。
【作者简介】
  陈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莫理循研究、驻华记者与近现代中国、外媒驻华史、澳大利亚研究。曾任中美富布赖特项目FLTA子项目、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获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FASIC)2016年度研究项目资助,以及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项目资助。曾参编多部英语学习教材。
【目录】
引言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莫理循来华背景:列强瓜分狂潮与欧洲中心观
第一节 19世纪末国际列强的竞争与在华瓜分狂潮
一、19世纪末国际列强的竞争
二、甲午战后列强在华瓜分狂潮
第二节 中世纪以降的西方中国形象衍变与欧洲中心观
一、中世纪至19世纪末的西方中国形象
二、西方中国形象衍变背后的欧洲中心观及其对莫理循的影响

第二章 帝国主义与列强竞争:驻华早期的莫理循报道(1897-1900)
第一节 作为情报与竞争工具的莫理循报道
一、莫理循关于俄国租借旅大的报道与俄英竞争
二、对《增阿暂章》的披露与清政府的“以夷制夷”策略
第二节 党派斗争与列强竞争框架下的戊戌变法报道
一、莫理循对戊戌变法的报道与解读
二、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国及莫理循对维新派的营救行动
第三节 义和团报道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一、使馆被围前:从“中国的骚乱”到“中国的危机”
二、使馆被围:英勇的外国人与背信弃义的清政府

第三章 庚子议和、批德驱俄与清末新政:新政前期的莫理循报道(1900-1905)
第一节 庚子议和与批德驱俄
一、从惩凶到赔款:对庚子议和的关注
二、“在直隶的德国人”:对德军的尖锐批评
三、莫理循的满洲报道与日俄战争
第二节 改革之光:新政初期报道
一、《新政上谕》拉开的改革帷幕
二、主线下的副线:莫理循的新政报道
第三节 濮兰德、莫理循的苏报案舆论与政治干预
一、濮兰德、莫理循引导的《泰晤士报》苏报案舆论潮
二、濮兰德、莫理循的苏报案舆论框架及影响
三、濮兰德、莫理循对苏报案的政治干预

第四章 中国局势与朝廷政治:新政后期的莫理循报道(1906-1912)
第一节 中国局势:从弹到赞与帝国主义两面性
一、新政后期的清末改革与社会变化
二、觉醒的帝国:莫理循的新政后期报道
第二节 朝廷政治的站位:莫理循与改革派官僚
一、晚清政府对外交往的观念与实践
二、莫理循与中外人士的交往
三、作为袁世凯及改革派官僚“编外幕僚”的莫理循
第三节 朝廷政争的关键:丁未政潮中的莫理循报道
一、丁未政潮的背景
二、莫理循报道与瞿鸿禨的失势

第五章 莫理循的新闻观兼与同行报人的比较
第一节 莫理循报道与《泰晤士报》及英国政府之问的关系
一、第四权力与无冕之王:19世纪末西方新闻与政府的关系
二、国家利益下的离与合:莫理循报道与《泰晤士报》及英国政府
第二节 莫理循报道的特点
一、对华框架的灵活性
二、莫理循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节 莫理循与《泰晤士报》同行报人的比较%
一、莫理循与姬乐尔:新闻原则与从官原则的对立
二、莫理循与濮兰德:对中国改革前景的迥异判断
三、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产生分歧的原因

第六章 莫理循在外媒驻华史的地位
第一节 莫理循在外媒驻华史的地位%
一、莫理循是首位西方大报驻华记者
二、莫理循在清末政治中的角色与影响
三、莫理循文件与报道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 以古鉴今:莫理循时代对当下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
第三节 莫理循辞职从政的原因
一、性格:四处游荡,渴望成就大事业
二、感情:与报社上司交恶、与袁世凯交好
三、境遇:职业厌倦,疾病缠身,经济窘迫,准备结婚
结语
附录 《泰晤士报》与《纽约时报》的苏报案报道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