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腔京韵话北京-戏剧·京戏京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腔京韵话北京-戏剧·京戏京伶

戏剧、舞蹈

42.2 4.8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永和 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1878987

上书时间2024-02-22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随着央视《中国戏曲大会》的热播,传统戏曲开始得到普及,随着德云社的大火,一些经典的京剧唱段广为人知。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想看懂戏剧,可是往往苦于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一些已经入门的戏剧爱好者想更深的了解一部剧、一位名家,一个人却往往缺乏非常不错的渠道,更多的是通过小道消息。作为一个普通群众,从哪里能看出戏剧的美,如何才不能被沦为看热闹的外行人?

看过电影《霸王别姬》的人一定还记得那句“不疯魔不成活”。纵然电影使用了略微夸张的戏剧手法来表现这一句话,但不可否认,这种句话用在戏剧圈内并不夸张。但是我们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戏剧背后的故事,也接触不到名伶背后的人生。

本书作者作为一位在戏曲圈内享有威望的长者,一心惦记着将中国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于是将自己多年来观戏感想、对戏曲的分析、对戏剧创作、与其他名伶的交往故事整理成了本书。所以读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大量精深的戏剧表述,更能看到通俗易懂的阐述。作者不仅对戏剧的剧情进行了深入讲解,点出了剧本的历史渊源、剧情起承转合的关键,把戏剧创作的规律一一道来;还对演员表演细节的深刻点评,包括唱腔的变幻、一颦一笑的用意、一步一挪的;不仅将戏剧历史、发展规律娓娓道来,还对戏剧当下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解析了名伶名家的表演风格,还向读者道出了名伶名家坎坷的命运。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看到戏剧,了解戏剧,领会戏剧的韵律之美,更能读懂戏,读懂演员的表演。在这里,你可以和作者酣畅淋漓的谈论《沙家浜》《白蛇传》《牡丹园》《徐九经升官记》这样的经典戏剧,也可以和作者感叹裘盛戎的“痴傻”、梅葆玖的“传承、”孙毓敏的“不屈”、吴汝俊的“创新”、李阳鸣的“遗憾”......

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京剧、评剧、话剧、评书、昆曲等多门戏剧的魅力,可以领略到裘派、程派、梅派、王派、谭家、李家等名派名家的风采,与北京的戏剧结下一段缘分。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永和 著
  •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2
  • 版次 1
  • ISBN 9787559202314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6页
  • 字数 19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经典剧目赏析、名伶菊圃风采、戏缘感悟点滴等3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戏曲经典剧目的产生与发展,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各类京戏的风格与技艺、著名北京戏曲演员的经历与成就等,内容涵盖了京剧、昆曲、评剧、话剧、评书等多个北京常见剧种,涉及了北京传统戏曲中各大流派的当代名伶,跨越了旧中国与新中国,本书在一位资深戏剧专家在七十多来年观戏、评戏、编戏之后的经验总结和感悟体会中,生动刻画了北京著名戏曲工作者“不疯魔不成活”的敬业形象,全面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戏曲的传承脉络,生动描绘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尤其是北京戏曲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突出体现了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深刻指出了当下戏曲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今后北京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偏僻入里的建议。

 


【作者简介】

  张永和

 

  高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长期担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评委会戏曲组评委主任,同时是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大奖赛评委会评委,并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长期担任策划、撰稿等职。多次参加央视戏曲春晚、中国戏曲大会等大型文艺节目的策划,而他创作、改编的戏曲舞台剧及影视剧目也曾多次获得包括国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京剧节金奖、首届老舍文学创作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他长于文学,熟悉表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尤为通透,颇得内外行的尊敬,堪称是演员的良师益友。

 


【目录】

前记 老树新花伴春风—记著名剧作家张永和先生 / 001

 

第1辑 经典剧目赏析

 

一个大写的人,一部大写的剧——看原创新编历史京剧《屈原》 / 002

 

重拾旧日京韵——喜见《昭代箫韶》重登京剧舞台 / 011

 

涅槃重生的“样板戏”——五十年后又见《沙家浜》 / 017

 

与时俱进写“春秋”——喜看新编京剧《天下归心》 / 026

 

狼牙高峰壮士魂——评京剧《狼牙山》 / 032

 

一出京剧一生戏——看京剧《裘盛戎》 / 044

 

京剧写意下的历史风云——京剧《西安事变》观后 / 053

 

一样的开始不一样的结局——七十年又见《海棠红》 / 059

 

京剧丑行的里程碑之作——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观后 / 067

 

揩尽尘垢显芳华——新编评剧《珍珠衫》观后 / 075

 

小剧团的“大气度”——看京剧反腐大戏《脚印》 / 081

 

数代白蛇铸名剧,雷峰塔下赞新人——浅谈付佳《白蛇传》 / 090

 

江山代有才人出——看青研班学子演《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 099

 

濒临绝响的优秀传统剧目——京剧《南界关》的复苏 / 105

 

历史与话剧碰撞出的艺术火花——说人艺小剧场话剧《画眉》 / 113

 

改革开放里的蜕变与坚守——看人艺写产业工人的好戏《食堂》 / 121

 

拊掌哭笑间逢甲子——幸睹人艺五世同台话剧《甲子园》 / 130

 

“阳春白雪”入民间——皇家厅堂版《牡丹亭》演出有感 / 140

 

第二辑 名伶菊圃风采

 

老骥伏枥,群英咸集——看赵葆秀三场大戏有感 / 144

 

三个阿庆嫂一段京剧路——说《沙家浜》三位著名的“阿庆嫂” / 150

 

因戏得福的旅程——我与于是之老师的普陀山之行 / 154

 

学余终身不懈,爱徒胜过爱己——纪念王少楼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 162

 

“新腔张韵”创新流——王蓉蓉的京剧《党的女儿》 / 165

 

奇哉!美哉!穆桂英——《穆柯寨》里的梅派名家史依弘 / 171

 

又见王派经典《十三妹》——说王怡的“何玉凤” / 176

 

《红鬃烈马》里的程派艺术——评迟小秋的“王宝钏” / 179

 

自励不息,奋斗不止——我所认识的孙毓敏 / 185

 

古老又年轻的新京剧之声——我眼中的吴汝俊 / 190

 

花甲金嗓寻腔路——听康万生大花脸的精彩演唱 / 193

 

他执着梅派大旗一直走到最后一分钟——悼念梅葆玖先生 / 197

 

不该走的人走了——痛悼李阳鸣 / 202

 

戏比天大——悼念京剧艺术家吴素秋 / 209

 

第三辑 戏缘感悟点滴

 

戏曲艺术为什么离不开北京——北京的大熔炉作用 / 214

 

“大杂烩”真的是戏曲的未来吗——中国戏曲的生命线 / 216

 

普及戏曲的大好时光——谈央视《中国戏曲大会》 / 220

 

当下的京剧发展处于什么阶段——说一说中国京剧发展规律 / 224

 

突破舞台限制的戏曲——马年央视戏曲春晚的创新 / 228

 

电影与京剧重叠的百年梦——重现的京剧电影《定军山》 / 232

 

京剧电影是否还有未来——谈京剧电影这些年的死与生 / 239

 

升平署里出戏人——感恩升平署里的母校 / 244

 

戏曲路上的领路人——记我在北京六中的几位语文老师 / 249

 

评书艺术的守望人——我与北京评书大家连氏父女之友谊 / 255

 

后记 戏是我的半边天 / 26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