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一部独具创新性的对当下文化文学热点进行反思的跨文化评论集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
27.23
6.5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高旭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201568281
上书时间2024-0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 商品描述
-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反思了当下学人关注的诸多文化文学热点,如: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意义;德里达的哲学怪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重估等。论据清晰、论证有力,可谓每篇文字都是文学批评的范例。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旭东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1284568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6页
-
字数
230千字
- 【内容简介】
-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以跨文化视野重新划分了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并且赋予这种划分以尽可能充分的论据,凸显出传统分期的不合理,并进而反思了现代中国的西化追求与一味趋新的教训。进而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切入,论述了胡适以西方悲剧精神批判中国传统的小说戏曲缺乏悲剧精神,却在新诗倡导中张扬乐观精神,使得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并不成功;而中国诗歌传统的悲剧精神却被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承传下来。
在讨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鲁迅与获得诺奖的当代作家莫言后,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被忽视的异端——与主流差异很大的被压抑的清华文学传统。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对世界文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学科重估,并以世界文学的视野,对西方伯林、德里达等理论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劳伦斯等作家进行了重新审视。这是一本闪现着学术创新火花的书,集中表现了作者近年在中外文学领域的学术思考。
- 【作者简介】
-
高旭东,民大学文学院人文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现代文学、跨学科与跨研究。在靠前外报刊发表288篇,出版专著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专题比较、中西文学与哲学、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跨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西比较讲稿、跨视野中的鲁迅等19部,主编“比较文学与新视野丛书”等多种。
精彩内容:
前言本书获得民大学2016年“双”(“建设世界大学(学科)和特引导专项”资金)资助,名为“比较文学新视野”,那么,本书都有哪些新视野呢?本书以跨视野重新划分了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并且赋予这种划分以尽可能充分的论据,凸显出传统分期的不合理,并进而反思了现代中国的西化追求与一味趋新的教训。本书认为,由于中体西用的选择方案,从1840年到1894年的文学还不如明代中叶(李贽与派)与清代中叶(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的文学更有现代。中国文学进入现代,不应从战争而应从甲午战争算起,甲午战争后的与文学翻译,文界、诗界与小说界才真正迈开走向现代的脚步。“五四”使中国文学真正进入了多元混杂形态的现代,1927年兴起的文学在“左联”时期成为文坛主流,五四时期作为多元之一的红文学,逐渐以一元超现代的面目排斥多元,并在延安一统文坛。随着打败,成为扩大的延安;在胡风与“右派”对一元超现代模式进行挑战失败后,一元超现代模式一统大陆文坛。“”期间,一元超现代模式走向僵化并发生解体,完成了从追求现代到一元超现代的现代模式解体的循环,这是中国文学的现代。中国文学从1979年进入当代,批的小说与现代文学的不同,不是以反传统而是以寻根拉开了当代的帷幕。本书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切入,论述了胡适以西方悲剧精神批判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缺乏悲剧精神的大团圆,但却在新诗倡导中张扬乐观精神,使得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并不成功,新诗并未取代旧诗,而是成为现代文人并用的两种文体。而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以贯之的悲剧精神却被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承传下来,小说与散文是现代转型成功的两种文体,尽管本书没有专门论述散文的现代转型。戏剧像诗歌,话剧的引入并未取代戏曲,相反,京戏的辉煌恰恰发生在现代,只是到了“样板戏”,传统戏曲才真正发生现代转型,然而这是没有后代的“骡子”式的转型。本书从身份与文学史的角度讨论了现代文学的巨人鲁迅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莫言之后,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异端——被压抑的清华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的激进主流是由“北大”造的,中西的激烈撞击在北大人身上产生了撕裂,是激进的西化、与保守、保古的两极对立;“清华”在现代中国的选择基本上是融通中西,中庸稳妥,我们以吴宓、梁实秋、钱锺书为例,以见其在现代被冷落、被批判的原因。有趣的是,白璧德的西方弟子t..艾略特尽领时代潮流,而出身清华的白璧德的东方弟子一回国陷入被批判的保守主义阵营,本书深入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根源。本书还以世界文学的视野,对西方的一些理论家与作家进行了重新审视。伯林被称为的自由主义批评家,但是我们却发现了他在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之间、在浪漫主义与消极自由之间、在多元主义与一元主义之间,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盾。譬如,伯林在贬低刺猬而推崇狐狸的同时,把世界上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二分为刺猬阵营与狐狸阵营,按照伯林的逻辑,浪漫主义是狐狸而不是刺猬。然而问题来了:为什么被称为刺猬的柏拉图却对浪漫主义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影响,远远超过亚里士多德这只狐狸呢?为伯林讨厌的卢梭难道不是哲学与文学上浪漫主义的鼻祖吗?被伯林称为刺猬的尼采不应该归入浪漫主义阵营吗?还有,当伯林把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休谟、维柯、康德等启蒙运动的或者与启蒙运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者都看成是抵抗启蒙运动的勇士时,启蒙运动还存在吗?伯林认为自由的多寡与和无关,那么如将来的者以保护消极自由为名不让任何公民争取自由,按照伯林的逻辑是不是应该受到歌颂?本书也对解构大师德里达进行了分析。德里达说海德格尔是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说尼采是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德里达身后,以其延异(différance)为现象以其踪迹(trace)为本体,说德里达是后一个形而上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的稿酬甚至不如冈察洛夫,但死后的巨大身影却遮蔽了1纪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师,我们认为西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与苏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都各执一端,没有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及其复杂阐释出来。而要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无与伦比的的奥秘,不能从西方与苏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综合着眼,而应该着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文本中所显示的从成熟到衰落的内在危机及其复杂。劳伦斯因为描写而惹争议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其实是一部饱含象征的杰作,然而却被电影改编成普通的通奸故事,我们从反异化的生态批评角度分析了长篇小说的哲理意蕴。本书后对世界文学进行了跨反思与学科重估。喜欢“咸与维新”,什么东西时髦搞什么,于是很多“外国文学史”教材被冠以“世界文学史”的名目出版,我们认为,世界文学并非各国文学的相加或和——甚至在研究世界文学上取得举世公认成的大卫?达姆罗什(daviddamroch)都有这种误解,而应该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各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渗透探究清楚,理清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使世界文学史成为一个有机的人文整体,然后在筛选出世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撰写世界文学史。本书还发掘了比较文学复兴的主将季羡林在跨研究方面的贡献,并本书著者主编的比较文学实用教程的特点与使用说明,与编辑进行了对话。本书的各章节大都在刊物上发表过,进入本书后有的保持原貌,有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与增益。我们的学术追求是以新视野出新观点,能不能达到这一点,则留待读者评判了。高旭东2016年11月2于天问斋
- 【目录】
-
目录
一 跨文化视角:现代文学史分期、发展与经验教训
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须重新划定
1、问题的提出: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之传统分期的谬误
2、1894:中国文学的近代开端与前五四的现代热身
3、从五四到四九:多元混杂的现代性与超现代的一元确立
4、从四九到七九:超现代的一元模式从僵化到解体
5、新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
对现代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二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1、悖论:张扬悲剧精神的胡适在新诗倡导与创作中推崇乐观精神
2、从裨史到大雅:现代小说承传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
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及“样板戏”现象
1、话剧与戏曲:两股道上跑的车
2、话剧与戏曲的并轨:“文化骡子”的产生
3、结语:世纪末的戏剧现状与铸造中华国剧的展望
三 走向世界:鲁迅、莫言研究
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意义
四 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异端”
清华:现代文学被压抑的传统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
白璧德中西弟子命运迥异的原因探源
1、问题的缘起
2、白璧德中西弟子反现代的不同命运
3、梁实秋与学衡派批判现代的异同
4、白璧德中西弟子不同命运的原因及中国弟子的当代价值
钱钟书对中西悲剧精神研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
五 西方批评家的理论矛盾与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
柏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
解构的解构:德里达的理论支点与哲学怪圈
基督教文化的金秋硕果: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化价值
一个温情的生态神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哲理意蕴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
六 学科的反思与名家的追忆
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季羡林:比较文学学科复兴的主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