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宫丛书025·人类知识演化史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
66.74
4.7折
¥
142
全新
库存64件
作者[德]于尔根·雷恩 后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203184850
上书时间2024-0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 商品描述
-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
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
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专享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
*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
*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于尔根·雷恩 后浪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10
-
版次
1
-
ISBN
9787522525013
-
定价
142.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48页
-
字数
611千字
- 【内容简介】
-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生于1956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文社科部主任,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欧洲科学史学会古斯塔夫·诺伊恩施万德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期刊主编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历史认识论。国内已引进著作有《相对论之路》(合著,2019)、《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2009)等。
译者简介
朱丹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生态哲学、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译著有《环境正义论》《现代环境主义导论》《绿色政治论》等,主持中国MOOC《环境伦理学》。
- 【目录】
-
推荐序 / Ⅰ
中文版序 / Ⅳ
本书的故事 / Ⅵ
第一部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
第一章 人类世的科学史 / 3
第二章 人类知识历史理论的要素 / 27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第三章 抽象与表征的历史性质 / 43
第四章 知识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 / 76
第五章 作用中的外部表征 / 102
第六章 作用中的心智模型 / 118
第七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 / 135
第三部分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第八章 知识经济 / 167
第九章 实践知识的经济 / 196
第十章 历史上的知识经济 / 218
第四部分 知识如何传播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知识全球化 / 281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多种渊源 / 318
第十三章 认知网络 / 341
第五部分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第十四章 认知演化 / 365
第十五章 “出全新世记” / 401
第十六章 面向人类世的知识 / 426
第十七章 科学与人类的挑战 / 462
术语汇编 / 472
注 释 / 498
参考文献 / 544
出版后记 / 61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