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性能(第三版)
大中专理科科技综合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
41.86
7.0折
¥
5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吴其胜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
版次3
装帧平装
货号1202896607
上书时间2024-0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 商品描述
-
材料科学是关于利用初级物质构造具有一定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新物质的科学,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成分、合成加工、组织结构与材料性能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任务是采用科学和经济的方法,设计、合成、制备出具有优异使用性能的材料。粗略统计,在数十万种庞大的材料家族中,95%以上是通过各种手段人工合成或改性过的再制品。按使用性能大体可分为以利用其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为主的结构材料和以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效应为主的功能材料两大类。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可以利用基础科学和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和工具,在物质结构更深的层次上,重新认识传统材料中的某些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更准确地设计、合成新材料;更准确地控制、预测其性能,材料科学与技术必将步入靠前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全球至今尚未出现贯穿从基础理论、高科技到产业化过程的知识体系。因此理解和掌握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中的共性科学规律、构成新的知识系统,是抢占全球制高点的新挑战。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独特的力、电、磁、热、光、声等功能,涉及不同层次的组织演化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材料技术科学的主线和核心,是材料与器件功能多样性的基础,是各种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共同基础,是创新材料制造科学体系的基础。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其胜
-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5
-
版次
3
-
ISBN
9787562869283
-
定价
5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2页
-
字数
519.00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无机材料的物理性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适当延伸至聚合物等材料,介绍了材料的力、热、光、电、磁的功能转换性能及其发展,材料各种性能的重要原理及微观机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主要制约规律;阐述了温度、压力、电场、磁场、化学介质、力场等环境条件下材料物理性能的稳定性及其变化过程;介绍了与物理性能相关的特殊材料,并重点介绍了现代功能材料。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录】
-
绪论 1
1 材料的力学性能 6
本章内容提要 6
1.1 应力及应变 7
1.1.1 应力 7
1.1.2 应变 8
1.2 弹性形变 11
1.2.1 胡克定律 11
1.2.2 弹性形变的机理 12
1.2.3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13
1.2.4 无机材料的弹性模量 15
1.2.5 复相的弹性模量 16
1.3 材料的塑性形变 18
1.3.1 晶体滑移 19
1.3.2 塑性形变的位错运动理论 20
1.3.3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23
1.4 滞弹性和内耗 24
1.4.1 黏弹性和滞弹性 24
1.4.2 应变松弛和应力松弛 24
1.4.3 松弛时间 25
1.4.4 无弛豫模量与弛豫模量 27
1.4.5 模量亏损 27
1.4.6 材料的内耗 28
1.5 材料的高温蠕变 28
1.5.1 蠕变曲线 28
1.5.2 蠕变机理 29
1.5.3 影响蠕变的因素 31
1.6 材料的断裂强度 33
1.6.1 理论断裂强度 34
1.6.2 Inglis理论 35
1.6.3 Griffith微裂纹理论 36
1.6.4 Orowan理论 37
1.7 材料的断裂韧性 37
1.7.1 裂纹扩展方式 37
1.7.2 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 38
1.7.3 几何形状因子 38
1.7.4 断裂韧性 39
1.7.5 裂纹扩展的动力与阻力 40
1.8 裂纹的起源与扩展 40
1.8.1 裂纹的起源 40
1.8.2 裂纹的快速扩展 41
1.8.3 影响裂纹扩展的因素 42
1.9 材料的疲劳 42
1.9.1 应力腐蚀理论 43
1.9.2 高温下裂纹尖端的应力空腔作用 43
1.9.3 亚临界裂纹生长速率与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关系 44
1.9.4 根据亚临界裂纹扩展预测材料寿命 44
1.9.5 蠕变断裂 45
1.10 显微结构对材料脆性断裂的影响 45
1.10.1 晶粒尺寸 46
1.10.2 气孔的影响 47
1.11 提高材料强度及改善脆性的途径 48
1.11.1 金属材料的强化 48
1.11.2 陶瓷材料的强化 51
1.12 材料的摩擦及磨损 55
1.12.1 摩擦 55
1.12.2 摩擦的机理 56
1.12.3 磨损 56
1.12.4 磨损试验 57
1.12.5 耐磨性 58
1.13 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58
1.13.1 复合材料的分类 58
1.13.2 连续纤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的强度 60
1.13.3 短纤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 62
1.13.4 碳纤维复合材料 63
1.13.5 碳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64
1.13.6 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 64
1.13.7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65
1.14 材料的硬度 66
1.14.1 硬度的表示方法 66
1.14.2 硬度的测量 67
1.15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69
1.15.1 低强度和较高的比强度 69
1.15.2 高弹性和黏弹性 69
1.15.3 高耐磨性 70
1.15.4 相对分子质量依赖性 70
1.16 多孔陶瓷材料及其性能 70
1.16.1 多孔陶瓷孔隙的形成 71
1.16.2 多孔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72
1.16.3 多孔陶瓷材料性能 73
1.17 水泥混凝土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75
1.17.1 混凝土孔结构的分类 75
1.17.2 混凝土强度与孔结构的关系 76
1.17.3 混凝土水化产物及其影响 76
习题 77
2 材料的热学性能 80
本章内容提要 80
2.1 热学性能的物理基础 80
2.2 材料的热容 82
2.2.1 热容的基本概念 82
2.2.2 晶态固体热容的有关定律 83
2.2.3 材料的热容及其影响因素 85
2.3 材料的热膨胀 90
2.3.1 热膨胀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90
2.3.2 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机理 91
2.3.3 热膨胀和其他性能的关系 92
2.3.4 多晶体和复合材料的热膨胀 94
2.3.5 陶瓷制品表面釉层的热膨胀系数 98
2.3.6 高分子材料的热膨胀 99
2.4 材料的热传导 100
2.4.1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宏观规律 100
2.4.2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101
2.4.3 影响热导率的因素 104
2.4.4 某些无机材料实测的热导率 110
2.4.5 高分子材料的热导率 111
2.5 材料的热稳定性 112
2.5.1 热稳定性的表示方法 112
2.5.2 热应力 112
2.5.3 抗热冲击断裂性能 114
2.5.4 抗热冲击损伤性能 118
2.5.5 提高抗热震性的措施 119
2.6 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120
2.6.1 耐热性和热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及评价 120
2.6.2 提高高分子材料耐热性和热稳定性的途径 121
习题 121
3 材料的光学性能 123
本章内容提要 123
3.1 光传播的基本性质 123
3.1.1 光的波粒二象性 123
3.1.2 光与固体的相互作用 125
3.2 光的反射和折射 126
3.2.1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26
3.2.2 材料的反射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127
3.2.3 光的全反射 128
3.2.4 影响材料折射率的因素 128
3.2.5 晶体的双折射 129
3.3 材料对光的吸收和色散 131
3.3.1 吸收系数与吸收率 131
3.3.2 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132
3.3.3 光的色散 135
3.4 光的散射 136
3.4.1 散射的一般规律 136
3.4.2 弹性散射 137
3.4.3 非弹性散射 137
3.5 材料的不透明性与半透明性 138
3.5.1 材料的不透明性 138
3.5.2 材料的乳浊性 140
3.5.3 材料的半透明性 141
3.5.4 材料的颜色 142
3.5.5 材料的着色 143
3.6 电光效应、光折变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 144
3.6.1 电光效应及电光晶体 144
3.6.2 光折变效应 147
3.6.3 非线性光学效应 149
3.7 光的传输与光纤材料 150
3.7.1 光纤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 150
3.7.2 光纤材料的制备 151
3.7.3 光纤的应用 152
3.8 材料的发光 153
3.8.1 激励方式 153
3.8.2 材料发光的特性 154
3.9 固体激光器材料及其应用 155
习题 158
4 材料的电导性能 159
本章内容提要 159
4.1 电导的物理现象 159
4.1.1 电导率与电阻率 159
4.1.2 电导的物理特性 160
4.2 离子电导 161
4.2.1 载流子浓度 161
4.2.2 离子迁移率 162
4.2.3 离子电导率 163
4.2.4 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 166
4.2.5 固体电解质ZrO2 167
4.3 电子电导 168
4.3.1 电子迁移率 168
4.3.2 载流子浓度 169
4.3.3 电子电导率 171
4.3.4 电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 173
4.4 金属材料的电导 176
4.4.1 金属电导率 176
4.4.2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177
4.4.3 电阻率与压力的关系 179
4.4.4 冷加工和缺陷对电阻率的影响 180
4.4.5 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182
4.4.6 固溶体的电阻率 183
4.5 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电导 186
4.5.1 玻璃态电导 186
4.5.2 多晶多相固体材料的电导 188
4.5.3 次级现象 190
4.5.4 固体材料电导混合法则 191
4.6 高分子材料的电导 191
4.7 半导体陶瓷的物理效应 192
4.7.1 晶界效应 192
4.7.2 表面效应 195
4.7.3 塞贝克效应 197
4.7.4 p n结 198
4.8 超导体 200
4.8.1 概述 200
4.8.2 约瑟夫逊效应 201
4.8.3 超导体的分类 202
4.8.4 超导体的应用 203
习题 203
5 材料的磁学性能 206
本章内容提要 206
5.1 基本磁学性能 206
5.1.1 磁学基本量 206
5.1.2 物质的磁性分类 208
5.2 抗磁性和顺磁性 209
5.2.1 原子本征磁矩 209
5.2.2 抗磁性 214
5.2.3 物质的顺磁性 215
5.2.4 金属的抗磁性与顺磁性 217
5.2.5 影响金属抗、顺磁性的因素 217
5.3 铁磁性与反铁磁性 219
5.3.1 铁磁质的自发磁化 219
5.3.2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220
5.3.3 磁畴 221
5.3.4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222
5.3.5 磁致伸缩与磁阻效应 225
5.4 磁性材料的动态特性 226
5.4.1 交流磁化过程与交流回线 227
5.4.2 磁滞损耗和趋肤效应 228
5.4.3 磁后效和复数磁导率 229
5.4.4 磁导率减落及磁共振损耗 231
5.5 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232
5.5.1 软磁材料 233
5.5.2 硬磁材料 235
5.5.3 磁信息存储材料 237
5.5.4 纳米磁性材料 239
习题 240
6 材料的功能转换性能 242
本章内容提要 242
6.1 介质的极化与损耗 242
6.1.1 介质极化相关物理量 242
6.1.2 极化类型 244
6.1.3 宏观极化强度与微观极化率的关系 248
6.1.4 介质损耗分析 249
6.1.5 材料的介质损耗 253
6.1.6 降低材料介质损耗的方法 256
6.2 介电强度 256
6.2.1 介电强度的定义 256
6.2.2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257
6.2.3 影响材料击穿强度的因素 259
6.3 压电性能 261
6.3.1 压电效应及其逆效应 261
6.3.2 压电元件的主要表征参数 263
6.3.3 压电陶瓷的预极化 265
6.3.4 压电陶瓷的稳定性 266
6.3.5 压电材料的研究进程 266
6.3.6 压电材料及其应用 267
6.4 热释电性能 271
6.4.1 热释电效应及其逆效应 271
6.4.2 热释电材料的表征参数 272
6.4.3 热释电材料 273
6.4.4 热释电材料的应用 275
6.5 铁电性 275
6.5.1 铁电性的概念 275
6.5.2 铁电体的自发极化 277
6.5.3 铁电体的性能及其应用 279
6.5.4 铁电体的分类 281
6.5.5 反铁电体 282
6.5.6 铁电性、压电性、热释电性之间的关系 283
6.6 热电性能 283
6.6.1 热电效应 283
6.6.2 热电优值 285
6.6.3 提高热电材料性能的方法 286
6.6.4 热电材料 287
6.7 光电性能 290
6.7.1 光电效应 290
6.7.2 光电材料及其应用 293
习题 294
参考文献 29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