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分析(第9版/本科药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药物分析(第9版/本科药学)

大中专理科医药卫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78.55 7.3折 108 全新

库存63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杭太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版次9

装帧其他

货号1202785782

上书时间2023-03-18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第九轮规划教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与优化:一是内容上传承创新,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知识点写入教材,同时根据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中国药典》等对教材进行更新,保证教材内容的优选性;二是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主体框架设计,做到前后知识衔接有序,避免不同课程直接内容的交叉重复;三是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四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杭太俊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11
  • 版次 9
  • ISBN 9787117339131
  • 定价 10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第九轮规划教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与优化:一是内容上传承创新,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知识点写入教材,同时根据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中国药典》等对教材进行更新,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二是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主体框架设计,做到前后知识衔接有序,避免不同课程直接内容的交叉重复;三是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四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长期从事药物分析研究和教学。在化学药品、中药和体内药物分析等领域均有研究探索;在中药质量与安全性评价方面获得“基于代谢组学及联用技术的雷公藤内酯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比较研究(30973931)”等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完成了数十项校企协作药物质量与安全相关的药学研究和体内研究项目。
【目录】
第一章 药物分析概要/1

第一节 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1

第二节 药品质量与管理规范/2

第三节 质量源于设计/8

第四节 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11

第五节 药物分析的发展概略/ 11

第六节 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12

第二章 药品标准与药典/14

第一节 药品质量研究的目的/14

第二节 《中国药典》的内容与进展/15

一、 《中国药典》的内容 /15

二、 《中国药典》的进展 /17

第三节 药品标准术语/17

一、 药品标准的分类 /17

二、 制定药品标准的原则 /18

三、 药品标准的术语 /19

第四节 国外主要药典简介/26

一、 《美国药典》 /26

二、 《欧洲药典》 /28

三、 《英国药典》 /28

四、 《日本药局方》 /29

五、 《国际药典》 /29

第五节 药品检验与监督/30

一、 检验机构 /30

二、 检验要求与程序 /31

三、 法律责任 /34

四、 严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 /35

第三章 药物的鉴别试验/39

第一节 鉴别试验的项目/39

一、 性状 /39

二、 一般鉴别试验 /41

三、 专属鉴别试验 /44

第二节 鉴别方法/44

一、 化学鉴别法 /44

二、 光谱鉴别法 /45

三、 色谱鉴别法 /57

四、 显微鉴别法 /59

五、 生物学法 /60

六、 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鉴别法 /62

第三节 鉴别试验的条件及方法验证/64

一、 影响鉴别试验的因素 /64

二、 鉴别方法的验证 /65

第四章 药物质量控制的检查项目/68

第一节 检查项目类型/68

一、 检查的目的与作用 /68

二、 检查项目 /68

第二节 杂质与限度/74

一、 杂质的分类与来源 /74

二、 杂质限度与表示 /76

三、 杂质检查项目的表示方法与命名 /78

第三节 杂质常用检查方法与检查原则/78

一、 检查项目的确定 /79

二、 检查方法与验证 /79

三、 杂质限度的制定 /80

第四节 一般杂质的检查/81

一、 氯化物检查法 /82

二、 硫酸盐检查法 /83

三、 铁盐检查法 /84

四、 重金属检查法 /85

五、 砷盐检查法 /87

六、 干燥失重测定法 /91

七、 水分测定法 /93

八、 炽灼残渣检查法 /96

九、 易炭化物检查法 /97

十、 溶液颜色检查法 /98

十一、 溶液的澄清度检查法 /98

第五节 残留溶剂测定法/100

一、 残留溶剂的分类 /100

二、 限度要求 /100

三、 测定条件 /102

四、 测定法与结果表示 /103

五、 注意事项 /104

第六节 有关物质的检查与鉴定/105

一、 有关物质的检查要求 /106

二、 检查方法与限度 /107

三、 有关物质的研究策略 /122

四、 有关物质研究的实例 /124

第七节 基因毒性杂质与检查/132

一、 主要类型 /133

二、 控制限度 /133

三、 分析策略 /134

四、 研究实例 /135

第八节 元素杂质与检查/138

一、 潜在元素杂质的风险评估 /138

二、 元素杂质的来源 /139

三、 元素杂质的分类 /139

四、 元素杂质的检查 /140

第五章 原料药的重点分析项目/142

第一节 原料药质量控制的重点项目/142

第二节 原料药的结构确证/142

第三节 原料药的晶型与粒度/154

一、 外观观察 /156

二、 晶型表征 /157

三、 药物粒度控制的意义 /159

四、 药物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 /159

第四节 原料药关键中间体质量控制/162

一、 目的 /162

二、 要点 /162

三、 意义 /167

四、 过程控制的整体策略 /168

第五节 原料药质量标准要点/168

第六章 药物制剂的重点分析项目/172

第一节 药物制剂类型与分析特点/172

一、 性状观测 /172

二、 鉴别 /174

三、 检查 /177

四、 含量测定 /183

第二节 药物制剂设计与质量评价/188

一、 活性药物成分性质与制剂设计 /188

二、 临床用药需求与制剂设计 /188

三、 原辅料相容性与有关物质 /190

第三节 药物制剂关键质量属性与控制策略 /191

一、  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关键作用与

质量控制 /192

二、 片剂关键工艺步骤与控制 /200

三、 注射剂关键工艺步骤与控制 /202

第四节 药物制剂质量标准的特点/206

一、 常规检测项目与可接受标准 /206

二、  口服固体制剂的特定检测项目与可接受标准 /207

三、  口服液体制剂的特定检测项目与可接受标准 /207

四、  注射剂的特定检测项目与可接受标准 /209

第七章 药物的稳定性试验与分析/213

第一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的目的和内容/213

一、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 /213

二、 稳定性试验的特点 /213

三、 稳定性试验的内容 /214

第二节  原料药物和制剂的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217

第三节 药包材的相容性稳定性考察/219

一、  药包材相容性稳定性研究内容和

重点考察项目 /219

二、  药包材相容性稳定性试验的测试方法 /220

三、 药包材相容性稳定性试验的条件 /220

第四节  药物包装系统密封完整性稳定性考察/220

一、 测试方法 /221

二、 数据评估 /222

第五节 药物稳定性试验的括号法和矩阵法 /222

一、 括号法 /222

二、 矩阵法 /223

三、 数据评估 /224

第六节 稳定性试验结果评价/224

一、 稳定性试验结果的评价概述 /224

二、 稳定性试验承诺 /226

三、 贮藏条件与标签说明 /226

第八章 药物的分析方法与验证/228

第一节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228

一、 容量分析法 /229

二、 光谱分析法 /232

三、 色谱分析法 /237

第二节 分析样品的制备/243

一、 分析目的与样品制备 /243

二、 样品基质与样品制备 /245

三、 样品制备的常用方法 /246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验证/254

一、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 /255

二、 分析方法验证的设计 /259

三、 分析方法验证示例 /259

第四节 分析方法的转移/263

一、 转移的定义 /263

二、 转移的基本流程与类型 /263

第五节 分析方法的确认/264

一、 分析方法确认的定义 /264

二、 分析方法确认的内容 /265

第六节 标准物质的作用与建立/265

一、 标准物质的性质 /265

二、 标准物质的分类 /266

三、 标准物质的选择与确立 /266

四、 标准物质的制备与评价 /267

第九章 体内药物的分析评价/270

第一节 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和特点/270

一、 药物作用与体内行为 /270

二、 体内药物与生物样本的分析研究 /270

三、 影响生物样本检测的因素 /271

第二节 常用生物样本的制备与贮藏/272

一、 生物样本的种类 /272

二、 生物样本的采集、制备与贮存 /272

第三节 生物样本分析的预处理/276

一、 预处理的目的 /277

二、 常用预处理方法 /277

第四节 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283

一、 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 /283

二、 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验证 /285

第五节 典型体内药物分析应用/292

一、  替诺福韦血浆样本的LC - MS / MS法测定 /292

二、  替诺福韦双特戊酯对体内左卡尼汀

影响的LC - MS / MS 监测 /294

第十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300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00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300

二、 主要理化性质 /303

第二节 鉴别试验/304

一、 化学法 /304

二、 光谱法 /306

三、 色谱法 /307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07

一、  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307

二、  对乙酰氨基酚中对氨基酚和对氯苯乙酰胺的检查 /310

第四节 含量测定/312

一、 基本方法要略 /312

二、 特征方法 /313

第十一章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分析/315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16

一、 结构特点 /316

二、 理化性质 /317

第二节 鉴别试验/317

一、 化学反应法 /317

二、 吸收光谱法 /318

三、 色谱法 /319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19

第四节 含量测定/322

第十二章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分析/327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27

一、 典型药物与基本结构 /327

二、 主要理化性质 /329

第二节 鉴别试验/329

一、 化学反应法 /329

二、 吸收光谱特征 /331

三、 色谱法 /332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33

一、 酮体杂质 /333

二、 光学纯度 /333

三、 有关物质 /334

第四节 含量测定/336

一、 非水溶液滴定法 /337

二、 溴量法 /340

三、 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 /340

四、  动物组织中盐酸克仑特罗残留的测定 /341

第十三章  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分析/344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44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344

二、 主要理化性质 /346

第二节 鉴别试验/346

一、 化学反应法 /346

二、 吸收光谱法 /349

三、 色谱法 /351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51

一、 对氨基苯甲酸类杂质的检查 /356

二、  酰苯胺类局麻药中2,6 - 二甲基苯胺及其他杂质的检查 /357

三、 手性酰苯胺类药物的光学纯度检查 /358

第四节 含量测定/360

一、 基本方法要略 /360

二、 特征方法——永停滴定法 /361

第十四章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364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64

一、 特征结构 /364

二、 主要理化性质 /364

第二节 鉴别试验/368

一、 化学鉴别法 /368

二、 分光光度法 /368

三、 色谱法 /369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70

一、 二氢吡啶类药物主要有关物质 /370

二、 硝苯地平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375

三、 溶出度检查 /377

第四节 含量测定/378

一、 基本方法要略 /378

二、 特征方法——铈量法 /378

三、 体内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分析 /379

第十五章  苯并二氮杂 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382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82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382

二、 主要理化性质 /385

第二节 鉴别试验/385

一、 化学反应法 /386

二、 光谱法 /387

三、 色谱法 /388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389

一、 有关物质检查 /389

二、 有效性检查 /394

第四节 含量测定/394

一、 容量滴定法 /394

二、 体内苯并二氮杂 类药物的分析 /395

第十六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399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399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399

二、 主要理化性质 /403

第二节 鉴别试验/405

一、 化学反应法 /405

二、 吸收光谱法 /409

三、 色谱法 /410

第三节 质量检查/ 411

一、 维生素A 有关物质的检查 / 411

二、 维生素E 有关物质的检查 /413

三、 维生素B1 有关物质的检查 /418

四、 维生素C 有关物质的检查 /419

第四节 含量测定/421

一、 基本方法要略 /421

二、  维生素A 的含量测定——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三点校正法) /422

三、  维生素E 的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 /426

四、  维生素B1 的含量测定——硫色素荧光法 /427

五、 维生素C 的含量测定——碘量法 /427

六、 体内样本中维生素的测定 /428

第十七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431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431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431

二、 主要理化性质 /435

第二节 鉴别试验/436

一、 化学反应法 /436

二、 吸收光谱法 /439

三、 色谱法 /441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441

一、 有关物质 /441

二、 有效性 /443

第四节 含量测定/443

一、 基本方法 /443

二、 特征方法 /444

第十八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449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449

一、 抗生素类药物的特点 /449

二、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类 /449

三、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450

四、 理化性质 /456

第二节 鉴别试验/460

一、 化学反应法 /460

二、 吸收光谱法 /463

三、 色谱法 /465

第三节 质量检查/466

第四节 含量或效价测定/471

第十九章 替尼类抗肿瘤药物的分析/473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473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473

二、 主要理化性质 /474

第二节 鉴别试验/474

一、 化学反应法 /474

二、 吸收光谱法 /474

三、 色谱法 /474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475

第四节 含量测定/481

一、 基本方法要略 /481

二、 特征方法 /482

第二十章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析/487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487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487

二、 主要理化性质 /489

第二节 鉴别试验/490

一、 化学反应法 /490

二、 吸收光谱法 /491

三、 色谱法 /491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491

第四节 含量测定/496

第二十一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501

第一节 结构与性质/501

一、 典型药物与结构特点 /501

二、 主要理化性质 /502

第二节 鉴别试验/504

一、 化学反应法 /504

二、 吸收光谱法 /506

三、 色谱法 /507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507

一、 有关物质检查 /507

二、 有效性检查 / 511

第四节 含量测定/ 511

一、 基本方法要略 / 511

二、 特征方法 / 511

第二十二章 莨菪烷类抗胆碱药物的分析/518

第一节 典型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518

一、 典型结构 /518

二、 主要理化性质 /519

第二节 鉴别试验/520

一、 托烷生物碱类的Vitali 鉴别反应 /520

二、 与硫酸 - 重铬酸钾的反应 /520

三、 与生物碱显色剂或沉淀剂的反应 /520

四、 吸收光谱鉴别法 /521

五、 色谱法 /521

六、 硫酸盐和溴化物的反应 /523

第三节 有关物质与检查/523

一、 有关物质的检查 /523

二、 有效性的检查 /527

第四节 含量测定/527

一、 基本方法要略 /527

二、 酸性染料比色法 /527

三、 体内莨菪烷类抗胆碱药物的检测 /529

第二十三章 中药分析概论/533

第一节 中药分析的特点/533

一、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 /533

二、 中药的特色与分析特点 /534

第二节 中药分析的主要内容/536

一、 中药的鉴别方法 /537

二、 中药的检查 /543

三、 浸出物测定 /551

四、 含量测定 /552

第三节 中药质量的整体控制/561

一、 中药指纹图谱 /561

二、 中药特征图谱 /565

三、 中药生物活性测定 /568

第二十四章 生物药物的分析概要/571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分类/571

第二节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方法/571

一、 生物制品的鉴别 /572

二、 安全性检查 /575

三、 含量及效价活性测定 /577

四、 纯度检查 /578

五、 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大小测定 /579

第三节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实例/579

第二十五章  药学研究的通用格式资料与要求/584

第一节 药物的开发研究与分析控制/584

一、 QbD 背景下的药物分析/584

二、 过程分析技术 /586

第二节 通用技术文档/589

一、 通用技术文档实施的意义 /589

二、 通用技术文档的格式内容 /590

第三节 药物质量标准的建立与修订/599

一、 药物质量研究的内容 /599

二、 方法学研究 /600

三、 质量标准项目及限度的确定 /600

四、 质量标准的制定 /601

五、 质量标准的修订 /601

第四节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603

一、 意义及现状 /603

二、 一致性评价内容 /603

第二十六章 药物分析新技术概述/607

第一节 质谱联用技术与应用/607

一、 质谱联用类型 /607

二、 GC - MS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608

三、 LC - MS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610

第二节 LC - NMR 联用技术 /613

第三节 金属元素及其形态分析技术/616

第四节 质谱成像技术/620

一、 质谱成像分类 /620

二、 质谱成像应用 /621

第五节 合相色谱技术/62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