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多元共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经济理论、法规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
25.75
4.4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红岩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2667921
上书时间2023-0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 商品描述
-
本书从社会参与视角切入,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提出的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为基础,构建多元共治的有效治理分析框架,以实证调研资料为依据,梳理和剖析成功实践的运行经验和发展规律,探寻多元参与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键机制,探讨并揭示有效治理的实现形式及其实施条件,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参考。本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历史演进中描摹乡村治理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内,探寻乡村善治的逻辑理路;实践情境基础上探讨变革社会中的治理难题。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红岩 著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109289994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页
-
字数
220.0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社会参与视角切入,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提出的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为基础,构建多元共治的有效治理分析框架,以实证调研资料为依据,梳理和剖析成功实践的运行经验和发展规律,探寻多元参与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键机制,探讨并揭示有效治理的实现形式及其实施条件,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参考。本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历史演进中描摹乡村治理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内,探寻乡村善治的逻辑理路;实践情境基础上探讨变革社会中的治理难题。
- 【作者简介】
-
刘红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ACM、IEEE、SIGKDD、AIS、SIAM、INFORMS等国际学术组织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自1994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至今,长期从事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商务智能、社会计算、个性化推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文章100余篇,包括在顶级国际期刊TODS、TKDE、TOIS、MISO、INFORMS、JOC、TMIS和顶级国际学术会议VLDB、SIGKDD、ICDE、ICDM、SDM、ICIS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数十篇。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多部,包括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 【目录】
-
自序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参与研究综述
2.1.1 社会参与的内涵
2.1.2 社会参与的技术与方法
2.2 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2.3 参与视角的乡村治理研究
2.3.1 参与主体维度的研究
2.3.2 参与方式维度的研究
2.3.3 参与效果维度的研究
2.3.4 多元参与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探讨
2.4 文献述评
2.4.1 社会参与研究简评
2.4.2 乡村治理研究简评
2.4.3 参与视角的乡村治理研究述评
第3章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基础理论: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3.2 理论框架:乡村有效治理的多元参与分析框架
3.2.1 参与主体
3.2.2 参与方式
3.2.3 参与内容
3.2.4 参与保障
3.2.5 参与程序
3.2.6 有效参与衡量
3.2.7 有效治理衡量
第4章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
4.1 一元结构的管理模式
4.2 二元结构的传统模式
4.3 多元结构的发展模式
4.4 结构重配的“调试模式”
第5章 乡村治理进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
5.1 “多元”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定义性特征
5.1.1 多元异质主体蓬勃生发
5.1.2 理性主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错综交织
5.1.3 多元主体互动呈现动态复杂变化特征
5.2 乡村治理进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及其制度优势
5.2.1 党的领导
5.2.2 政府主导
5.2.3 农民主体
5.2.4 社会协同
第6章 治理层级下移:乡村多元共治的结构调试
6.1 典型实践
6.1.1 广东清远:在一个或若干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基础上设立村民委员会
6.1.2 湖北秭归: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小村民自治单元
6.1.3 云南大理:在自然村建设村民自治组织
6.2 基本逻辑
6.3 相关问题探讨
6.4 改革取向
第7章 治理结构重构:乡村多元共治的结构创新
7.1 典型实践
7.1.1 江苏苏州:试点探索政经分开,上浮行政类事务
7.1.2 贵州威宁同心社区:强化微自治,下沉民生类事务
7.1.3 湖北荆州枪杆村: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7.2 实践逻辑
7.2.1 “需求―功能―结构”逻辑框架
7.2.2 典型实践中的“需求一功能一结构”逻辑分析
7.3 运行规律与发展取向
7.3.1 治理结构随着治理功能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乡村治理结构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7.3.2 不断深化村民参与,这是主导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发展演变的主线
7.3.3 细分并重配治理事务,这是治理结构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因
7.3.4 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是乡村善治的根本前提
第8章 乡村多元共治:走向乡村有效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8.1 乡村有效治理的多元共治分析框架
8.2 乡村有效治理的多元共治实践进路
8.2.1 创新参与平台和载体,丰富参与方式
8.2.2 建立主体选择机制,优化参与主体结构
8.2.3 拓展参与内容,深化村民自治
8.2.4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8.3 乡村有效治理的多元共治发展取向与政策启示
8.3.1 推进社会参与,是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基本路径
8.3.2 提升参与方法和技术,是影响有效参与和有效治理的重要变量
8.3.3 培育参与理念,引导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8.3.4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乡村治理正确政治方向
第9章 新型网络治理体系:乡村多元共治的未来可能的更适宜解释框架
9.1 乡村多元共治面临的基本困境
9.1.1 参与的代表性和公平性不足
9.1.2 参与主体间利益协调困难
9.1.3 决策无果或决策低质问题
9.1.4 不确定性和风险
9.2 网络治理:适宜于多元共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
9.2.1 已有研究视角
9.2.2 网络治理视角
9.3 乡村多元共治的新型网络治理体系
9.3.1 社会参与机制
9.3.2 利益平衡机制
9.3.3 信任机制
9.3.4 社会引导机制
9.3.5 党的领导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