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

人力资源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48.36 6.2折 78 全新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朴义 著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1555489

上书时间2023-02-17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本书为专著。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个体层面探讨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的影响机制,即对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契约履行中介作用机制及互动公平氛围、工作嵌入与个人传统性调节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该书不仅可以丰富与深化可雇佣性、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契约履行及EVLN行为在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企业员工可雇佣性管理及和谐雇佣关系构建等组织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对指导和帮助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作用。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朴义 著
  •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4355463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5页
  • 字数 22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及相关理论推导,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基于大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等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过程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探讨相结合的原则。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相关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分别对可雇佣性、员工EVLN行为等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与总结,为全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的主体部分,对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包括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契约履行双中介作用机制的探讨及互动公平氛围、工作嵌入与个人传统性的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依据社会交换、不确定性管理、心理契约等理论,从员工对待工作、组织的态度感知两方面构建了工作不安全感、心理契约履行在可雇佣性对员工EVLN行为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机制模型;基于跨截面配对问卷调查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等对中介机制相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了可雇佣性对EVLN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其次,依据组织公平、工作嵌入等理论依次构建了互动公平氛围、工作嵌入、个人传统性在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影响关系中的调节机制模型;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等对调节机制相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与领导相关的互动公平、与组织相关的工作嵌入及员工个体传统性等三个方面对可雇佣性影响员工EVLN行为存在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了揭示。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与总结,并对《可雇佣性对员工态度行为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进行了阐述。
【作者简介】
  朱朴义,男,1971年11月出生,湖南省双峰县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目前主要讲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3项;在《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可雇佣性的相关研究
2.2  EVLN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工作不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2.4  心理契约履行的相关研究
2.5  现有研究述评

3  可雇佣性对EVLN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分析结果
3.4  占果分祈与讨论

4  互动公平氛围对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分析结果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  工作嵌入对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3  数据分析结果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  个人传统性对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数据分析结果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7.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研究调查问卷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