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研究—青年学术丛书 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公研究—青年学术丛书 历史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7.72 5.7折 49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庙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0335973

上书时间2023-02-17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周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目前重要的关键的历史人物。本书择取周公研究当中的重要难题尝试进行攻疑补缺式的研究,分别从周公的政治身份、事迹疑点、思想文化诸层面逐一展开。本书融合了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尊重和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考证和思辨并重,对周公的诸多疑点和思想文化等问题尽可能作出言之有据、合乎情理的诠释。本书不仅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对周公研究的观点和成果,而且对周公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上的原创性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述和阐释。周公之天命、忧患和史鉴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最终型塑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品格。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庙军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8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07868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8页
  • 字数 350千字
【内容简介】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周初政治领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且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吕庙军的《周公研究》便是对当代国内关于“周公”各方面问题的研述和论析。《周公研究》一方面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多年来周公研究的学术观点和重要成果,并尝试对周公的诸多疑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尽可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公;另一方面重点研究了周公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华文明的作用和贡献,既从文化的核心——思想层面对周公天命、忧患、史鉴等思想进行深入发掘,也从周公与《诗》、《书》、《易》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关系方面探讨周公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简介】
    吕庙军,1969年生,河北永年县人,现供职于邯郸学院历史系暨赵文化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及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在《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国学学刊》等国家核心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一序二     前言导论:三十年来周公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第一章  论周公称王问题    第一节  对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第二节  传世文献有关周公称王与否的记载    第三节   出土考古文献有关周公称王与否的记载    第四节  “推想”周公称王第二章  周公疑点辨正    第一节  关于周公身世    第二节  关于周公身份    第三节  关于周公摄政称王问题    第四节  关于周公官职    第五节  关于周公纪年    第六节  关于周公“捉发吐脯”第三章  论周公的天命思想    第一节  “天棐忱”:天辅诚信    第二节  “天命不易”:天命难保    第三节  “天不可信”不等同于“不信天”    第四节  周公是真诚的天命论者吗?      第五节  “夏、商蒙昧天命观”质疑     第六节  夏、商、周天命观念刍议 第四章  论周公的史鉴思想     第一节  史鉴思想是周公等周初主要统治者的一种共识     第二节  周公史鉴思想的历史来源和产生     第三节  周公史鉴思想的内容和影响第五章  论周公的忧患思想    第一节  周公忧患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周公忧患思想的表现    第三节  周公忧患思想内容和特征第六章  论周公与《诗经》的关系    第一节  周公与《诗豳风》中部分诗篇的关系    第二节  周公与《大雅》、《周颂》中部分诗篇的关系    第三节  《大武》乐章  的作者、篇目及篇次第七章  论周公与《周易》的关系    第一节  《周易》的成书时代及作者研究综说    第二节  从《周易》之书名看《易经》之成书时代    第三节  战国、秦汉以来对《周易》作者的考察和推测    第四节  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看《周易》    第五节  从周公的巫祝身份看周公与《周易》的关系    第六节  关于《周易》作者及成书时代的几点看法第八章  从语言特点对周公思想性格的考察    第一节  多用比喻例    第二节  多用重言    第三节  多用反问语例和否定语例    第四节  多用“呜呼”感叹语    第五节  多用历史见闻    第六节  多用“朕”、“我”、“予”和“汝”、“尔”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