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创新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

科技综合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93.22 7.9折 11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伟平、王晖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2465781

上书时间2023-02-13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在阐明创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科学、技术、知识、创新(trungscin与innovation)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产生知识的新颖程度决定创新程度,产生知识的价值决定创新活动的价值.通过建立多维度空间模型,揭示创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产生新知识的观点,本书研究了创新的衍生性和派生性:创新具有繁衍其他创新的潜力,新知识具有转化为社会效益的潜力。在知识量化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评价创新活动的量化指标和方法,从而为科学地评价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途径。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秦伟平、王晖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030695406
  • 定价 1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3页
  • 字数 504千字
【内容简介】

在阐明创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创新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论述了科学、技术、知识、创新(trungscin与innovation)之间的关系,指出: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增加人类的知识积累,产生知识的新颖程度决定创新程度,产生知识的价值决定创新活动的价值.通过建立多维度空间模型,揭示创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产生新知识的观点,《创新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研究了创新的衍生性和派生性:创新具有繁衍其他创新的潜力,新知识具有转化为社会效益的潜力。在知识量化的基础上,《创新学: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提出了评价创新活动的量化指标和方法,从而为科学地评价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途径。

【作者简介】
:
    秦伟平,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持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31件。2014~2018年连续5年进入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要研究方向:优选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固体发光学、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频上转换发光、多离子合作量子跃迁、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科学创新理论与应用》前言 

名词与术语 

第1章 绪论 1 

1.1 科学与创新 1 

1.2 认识我们的世界 2 

1.3 概念清晰的重要性 3 

1.4 什么是创新学 5 

1.4.1 创新学的研究对象 6 

1.4.2 创新学的研究目的 6 

1.4.3 创新学的研究方法 7 

1.4.4 创新学的第一性原理 8 

1.5 创新学的整体结构与框架 8 

第2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 10 

2.1 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10 

2.2 科学研究的任务 14 

2.3 不同学科科学研究的特征 15 

2.4 科学与技术 16 

2.5 本章小结 21 

第3章 一个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子――关于圆的科学研究 22 

3.1 一个简化了的研究事例 23 

3.2 圆周率n的故事 25 

3.3 拓展空间的维度 28 

3.4 原创性研究结果 29 

3.5 无创新性或低创新性的人类活动 32 

3.6 本章小结 33 

第4章 万维空间 34 

4.1 单素与复素 34 

4.2.事物 36 

4.3 万维空间的定义 37 

4.4 抽象我们的世界 38 

4.5 子空间 40 

4.6 个体空间和人类空间 41 

4.6.1 个体空间的特征 41 

4.6.2 人类空间的特征 42 

4.7 态、态函数与态分析原理 43 

4.8 万维空间中蕴藏的知识 46 

4.9 万维空间中科学研究的任务 50 

4.10 本章小结 51 

第5章 创新的定义 52 

5.1 创新的广义内涵 54 

5.2 重新定义创新 56 

5.3 基于中华文化定义“知识”57 

5.4 改革与创新 59 

5.5 在万维空间中论创新 59 

5.6 原始创新=创新 61 

5.7 创新的时空限域 62 

5.8 trungscin与innovation之间的异同 64 

5.9 本章小结 69 

第6章 创新评价、评价指标和方法 70 

6.1 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70 

6.2 完善学术评价的关键 72 

6.3 建立客观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 73 

6.4 衡量创新的标准 75 

6.4.1 知识的质与量 75 

6.4.2 创新因子与知识量化 82 

6.4.3 创新的价值 86 

6.4.4 创新的影响力 87 

6.4.5 创新的衍生能力 89 

6.4.6 创新的派生能力 89 

6.4.7 创新衍生因子 93 

6.4.8 创新衍生的规律 94 

6.4.9 创新指数的定义 97 

6.5 创新检索 101 

6.6 本章小结 103 

第7章 创新分类 104 

7.1 维度创新 104 

7.2 递推创新 105 

7.3 复合创新 106 

7.4 组合创新 107 

7.5 参量创新 107 

7.6 数量创新 109 

7.7 递进创新 109 

7.8 变形创新 110 

7.9 类比创新 111 

7.10 模仿创新 111 

7.11 第一性原理创新 112 

7.11.1 第一性原理 112 

7.11.2 第一性原理创新的分类 115 

7.11.3 第一性原理创新的步骤 116 

7.11.4 确定第一性原理的过程与方法 118 

7.11.5 推翻第一性原理的创新 125 

7.11.6 不同逻辑演绎出不同的推理结果 129 

7.12 本章小结 131 

第8章 创新的分级原则及创新等级划分 132 

8.1 分级原则 132 

8.2 创新等级划分 133 

8.3 创新等级与创新价值的关系 138 

8.4 创新的难与易 140 

8.5 创新成果的体现形式 144 

8.6 本章小结 145 

第9章 创新的产生过程 146 

9.1 产生创新的心理过程 150 

9.2 产生创新的行为过程 154 

9.3 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56 

9.3.1 身体状况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59 

9.3.2 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59 

9.3.3 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63 

9.3.4 行为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64 

9.4 本章小结 166 

第10章 产生创新的心理机制 168 

10.1 自发创新和自觉创新 170 

10.2 产生创新的心理线索 182 

10.3 产生创新的动机 184 

10.4 产生创新的灵感之源 185 

10.5 好奇心与追求卓越 187 

10.6 本章小结 189 

第11章 创新方法简述与创新实例简析 190 

11.1 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 190 

11.2 逻辑推理与创新 192 

11.3 难题驱动型创新 193 

11.4 类比发现与创新 194 

11.5 翻越障碍与熟能生巧 197 

11.6 穿越万维子空间 200 

11.7 突破极限 202 

11.7.1 转基因技术 202 

11.7.2 广义相对论与时空弯曲 203 

11.8 符合实际 205 

11.9 打哪指哪方能百发百中 206 

11.9.1 宇宙大爆炸与宇宙背景辐射 206 

11.9.2 光学双稳态、光致黑体辐射与七光子上转换发光的实现 207 

11.9.3 二价钐离子(Sm2+)上转换发光与3个镱离子(Yb3+)的合作发光 210 

11.1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12 

11.11 组合创新 214 

11.12 本章小结 217 

第12章 创新理论在创新评价中的应用 218 

12.1 创新性判别 219 

12.1.1 整体评判 221 

12.1.局部评判 222 

12.2 判断成果的创新级别 224 

12.3 创新因子、创新衍生因子计算实例 225 

12.4 本章小结 226 

第13章 创新理论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 228 

13.1 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228 

13.2 对学术成果的引用 231 

13.3 七种典型期刊论文被引情况统计 233 

13.4 引用数量分布的数学模型 236 

13.5 创新评价 240 

13.6 本章小结 241 

第14章 创新检索与应用 242 

14.1 学术论文的创新检索 242 

14.2 学术论文创新检索实例 243 

14.3 创新检索的意义 254 

14.4 如何选择创新主题词 255 

14.5 应用实例 257 

14.6 利用创新检索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263 

14.6.1 选取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263 

14.6.2 确定拟开展研究的创新级别 264 

14.7 本章小结 266 

第15章 创新检索的合理性分析 267 

15.1 相同的统计规律性 267 

15.2 检出文章 数统计 270 

15.3 SCI引用次数统计 272 

15.4 创新总引次数统计 274 

15.5 创新因子统计 276 

15.6 创新影响因子统计 282 

15.7 七种期刊论文的创新级别统计 284 

15.8 期刊的创新指数 287 

15.9 人才创新指数及学术团体创新指数计算 289 

15.10 期刊的创新权重指数 290 

15.11 统计与分析结论 291 

15.12 创新衍生因子计算及分析 292 

15.13 本章小结 302 

第16章 创新理论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303 

16.1 创新教育的目的 303 

16.2 创新人才及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04 

16.2.1 比较三个空间异同的能力 306 

16.2.2 抵近万维空间已知区域的边缘 307 

16.2.3 心理过程的运行能力 314 

16.2.4 行为过程的运行能力 317 

16.3 创新教育 319 

16.3.1 建立什么样的个体空间 320 

16.3.2 个体空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25 

16.3.3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个体空间的关系 329 

16.4 教育创新 331 

16.4.1 教育创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31 

16.4.2 改变现行的“一次性考察”机制 333 

16.4.3 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334 

16.4.4 改革后可能解决的问题 335 

16.5 本章小结 336 

第17章 知识操控教育 338 

17.1 知识操控教育的提出 338 

17.2 知识操控教育的必要性 340 

17.3 开展知识操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41 

17.4 在知识操控教育中把握知识积累 343 

17.5 知识操控教育可能达到的效果 346 

17.6 检验知识操控教育效果的方法 347 

17.7 本章小结 348 

第18章 人类空间计划与中国脑工程 349 

18.1 人类空间的网络映像 349 

18.2 中国脑工程 353 

18.3 中国脑的主要功能 354 

18.4 如何建设中国脑 358 

18.5 本章小结 360 

参考文献 361 

索引 36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