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童庆炳口述自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朴:童庆炳口述自传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36.39 5.3折 69 全新

库存2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童庆炳 口述;罗容海 整理;一頁folio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202570953

上书时间2023-02-11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
他是中国文艺学泰斗 
也是莫言、余华的老师,被称为一代文坛教父 
但他首先是他,一个“朴”到很好的人 

童庆炳的一生,
映照的是他所经历时代的历史,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他出身于贫寒,但有一位伟大的祖母

童先生是苦孩子出身,家里穷到他从小的理想是每天能让七口之家有五斤米下锅。而为了支持自己的孙子近乎奢侈的读书梦,祖母不惜拿出积攒了一辈子的棺材钱来给他交学费。更重要的是,她向他的生命注入的善良,让他对意识形态的狂热免疫,在政治正确卷席一切的时候能守住人性的尺度。

■当历史走起弯路,他拒绝着历史的道

底层者特有的强烈上进心,让童先生得以从山区来到北京,但他并不盲目地追求进步。于是近乎奇迹的是,他不仅从未在运动和斗争中整过人,保持了人格的清白,还绕过时代去到国外,为自己赢得暗地里读书的时光。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更主要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作出的两次关键抉择。

■他首先是大师们的学生,其次才是泰斗

在打倒孔家店的氛围中,童先生依然维持着对老师的古老的尊崇和感恩,不仅尽可能地保护他们,更从他们的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做学问和做人的启示。正是靠着这种擅长当学生的能力,他才能为自己打下深厚的基础,不断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几乎靠一己之力为中国的文艺学理论奠基。

■他还有一支小说家的笔,这让他得以成为大师们的老师

童先生会让人不禁联想起大批评家乔治·斯坦纳,虽然他的小说无法如学术那般给他带来公众声誉,但它们可以表明童先生绝非所谓理论的生产者,而很少有学者像他这样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正是凭借这样的全面,他才不仅有一批理论家弟子,还有一些已经进入大师级的作家弟子,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莫言。

"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童庆炳 口述;罗容海 整理;一頁folio 出品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59844002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2页
  • 字数 269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偶然”,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偷来”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作者简介】
口述|童庆炳(1936—2015)

中国文艺学泰斗,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

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整理|罗容海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目录】
1936—1944,童年

儿时的梦

挑柴的启示

祖母

母亲

柴路弯弯

 

1944—1955,上学记

四个银元

不敢张扬我考上了

“龙岩”岁月

赖丹留给我的“文学诱惑”

北上求学路

 

1955—1958,求学北师大

初到北京

学苏联

图书馆

我所经历的反右

“大跃进”中当厂长

我的老师们

 

1958—1963,初为人师

给黄药眠先生做助教

我的课

新婚

 

1963—1965,越南行

决定我命运的一篇论文

整党试点

“品尝”饥饿

越南初印象

我在越南的教和学

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越南给了我变化

组建留学生办公室

二龙路二号

越南留学生班停办

 

1966—1976,两次选择

“文革”初见闻

“文革”找上门来

当起了逍遥派

选赴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印象

“偷”出来的学问

一件遗憾的事

怀念妮基

被怀疑为“五一六”分子

赴怀柔劳动

“九一三”事件

进入学校大批判组

“文革”结束

 

1978—1989,风雨兼程

四个工作重点

“审美特征论”与“审美溶解论”

1984年,我成了万元户

撰写《生活之帆》

上课的感觉

当研究生院副院长

招收硕博研究生

教学相长的深刻体验

攻关心理美学

真正的辩证思维而不是“深刻的片面性”

怀念一起读书、写书的日子

创办“作家研究生班”

说不定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也会在这个教室产生

 

1990年代,走出低谷

1990年进入人生低谷

四大战役之一: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大战役之二:文学理论系列教程编写

四大战役之三: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研究

四大战役之四:文体学研究

文艺学研究基地成立

“童庆炳文学五说”

文化诗学

 

步入新世纪

编写中央“马工程”教材

灾难和遗憾

2013年秋,后一次访谈实录

 

杂忆杂谈

朋友四五人

杂谈语文教育

哭曾恬

人生七十感言

 

附录:追忆

六月的思念(文/程正民)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