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

中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46.06 4.7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大明 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202206343

上书时间2023-02-11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这是一本集田野考察、人文历史研究、拍摄、书画创作为一体的非虚构类读物。作者以淮河为框架,朱元璋和他建设在淮河边的明中都城为支点,生动地讲述了淮河文化、变迁与朱元璋产生的关系,通过明中都城的兴废,折射出大明王朝的命运。同时,作者对淮河中下游的人文风貌、乡土风情、美食等作了有趣的描述。这一切基于作者对淮河流域十多次的行走,遍及淮安、眙盱、凤阳、定远、蒙城、来安、明光、蚌埠、滁州等市县;也基于作者对史料的发现、挖掘、分析和深入的认识。作者以行走纪事的方法,散文化的笔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的历史研究,深入浅出的描绘,纪录下这些时空交错、穿越反复的故事,使整部书稿读来令人情趣盎然、高潮迭起、耳目一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潘大明 著
  • 出版社 中西书局
  • 出版时间 2020-10
  • 版次 1
  • ISBN 9787547517345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5页
【内容简介】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融乡村田野考察、历史研究、非虚构文学创作、书画摄影与一体,生动地耙梳了大明帝国最终崩溃的多重成因。

【作者简介】

  潘大明,学者、作家、书画摄影创作者,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人、资深电视媒体出版人

【目录】

壹 御用文人宋濂颂道:“君子之制行,能感于人固难,而能通于神明为尤难。今当患难危急之时,神假梦寐挟以升舟,非精诚上通于天,何以致神人之佑至于斯也。……是宜庆钟圣女,诞育皇上,以启亿万年无疆之基,于乎盛哉。”
贰 三国时吴人徐整在其所著的《五运历年记》有盘古开天地“肠为江海,血为淮渎”的表述,淮河水是盘古的血液,洪泽湖蓄存的水,自然也是盘古之血。在淮河的源头,充斥着神异和诡谲,缥缈的水雾让人读到盘古的传说,在下游更多的是李耳故事。
叁 淮河,告诉人们盘古、大禹、巫支祁的传说,也讲诉着李耳、朱元璋的故事。史前人类的印痕又在诉说什么?这片神奇的土地散发出的历史气息,足以诱使人们静下心来聆听。
肆 这位长相奇特、近乎丑陋的太祖皇帝不仅在淮河边筑起了皇陵,而且为明帝国修建了一座都城。这不是小孩的沙器,是一座真实过的帝都,淮河边唯一出现过的一个预备统领华夏的京师。
伍 淮河流域更重要的是南北文化、习俗、性格交融的地区就像那日的严寒里夹杂着阴冷。这一切造就了淮河流域特有的文化,与其他流域文化共同架构起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
陆 淮夷文化,或者说古代淮河文化,与楚文化在精神层面有着一致性。淮夷与楚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不故步自封,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在哲学、信仰、审美诸方面,存在着同一性。
柒 也许明教是古代社会最后一次传入淮河流域的外来文化,覆盖在淮河文化上,它和服务于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儒学说,楚文化、淮夷文化一同发酵孕育了朱元璋这个淮河之子……
捌 以淮夷文化为基础的淮河文明,覆盖着楚文化的浪漫、中原文化的厚重,直到战争频发、灾难肆虐,使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陷入绝望的境地中,似乎热切地渴望着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一位明君,拯救他们于苦难之中……
玖 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诏以临濠为中都。……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元璋称帝次年,在即将迎来其四十三岁生日之际,踌躇满志地下诏宣布了这一重大决策。
壹拾 然而,六百多年前是另一番景象,鳞次栉比的黄色琉璃宫殿和平整坦荡的街道,波光潋滟的内金水河和装饰华丽的金水桥,令人起敬的高墙深院和雕梁画栋的精美回廊,不由的让人发出雕栏玉砌今犹在的感叹。
壹拾壹 历史的突变,通常伴随诡异和狡谲,在出人预料的同时也遵循着某些不变的规律。这么一个行将大功告成的工程,在朱元璋的猜疑、担忧中停止建设,成了烂尾工程,它的命运折射出怎样的历史风云和真实呢?
壹拾贰 朱元璋崛起后,中都的兴废,把淮河流域置于更深的悲剧中,两岸沉睡了多年,较之汉代,它形成的文化,远远落后长江文化、黄河的中原文化以及以后的珠江文化。
壹拾叁 朱元璋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由赤贫造反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极个别现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经济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发展至极致。
壹拾肆 出了朱元璋后,淮河流域长时期没有出现过思想、文化、科技上的重大创新。他有意无意间地终结了淮河文化与生俱来的特质――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力……
壹拾伍 终结明中都的建设和作为首都功能存世,岂仅是朱元璋个人的败笔,也意味着帝王的极权统治已是明日黄花,需要建立新的天下观和传承观,重新架构治世方式。然而,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认知、偏执,导致他不可能做到。
壹拾陆 面对众多的史料和不同专家对朱元璋褒贬不一的评价,分析后的基本判断:朱明政权的传承永续是为其根本诉求,是处理天下一切事务的准绳,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基本中心展开。
壹拾柒 朱元璋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极权管理,建立特务制、大兴文字狱,同时对社会进行强化礼、法之治的管理。他挖空心思地保江山,皆为万年江山而来,万年江山庇护的是他的子孙,这是他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壹拾捌 这是一个忠臣与病态帝王之间的故事。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时过境迁,该是卸磨杀驴时,朱元璋毫不心慈手软,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了断。
壹拾玖 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查理四世,与朱元璋是同时期人。他俩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执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不同,采取的治世模式自然不同,历史的价值和作用也就不同了。
贰拾 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并非以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为根本目标,本源上是出于维护自身极权统治的需要。如果生产第一要素的人缺乏积极性,经济效能必然低下且勉强供于温饱,而文化的创造力丧失殆尽。
贰拾壹 当人流动出去了以后,整个古老城池还剩下什么呢?凤阳,60万人口,20余万流向全国,尤其是东南的沿海地区,对于这个中部的县域来说,它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贰拾贰 一切持续了二百七十多年,朱耷体会到帝国倾覆的切肤之痛。于是,有了他笔下的眼睛,饱含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神情。但是,此前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站在废置的明中都城楼上,已经习惯于睁着痛苦、忧伤、无奈的眼睛凝望着世界。
贰拾叁 许多王公贵族高官达人袖手旁观,不肯伸手扶一把顷刻即覆的帝国。这是明朝自朱元璋起实行极权统治的必然结果。天下若仅仅是一个人的,天下人何必挂念;天下若是天下人的,天下人必挂念……
贰拾肆 朱元璋出现在中国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符合历史的必然。但他形成的制度、设置且全力推行的治世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三百年的迟滞发展,甚至倒退。由他开创的极权统治模式,给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