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孤本笔记小说:池北侣谈 上下卷全一册 [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线装石印本 27叶 54面

8000 一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凉道人笔述 海昌陈琰编辑

出版人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13 × 19.7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4-03-07

孔贤书店

二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一品
商品描述
公告:自今日起所有线装/旧平装均标注为一成品相,实际不然,请以图片为准。望新老书友下订单之时,完全浏览一遍.慎下订单!!!凡属本店线装古旧书/民国旧书/老照片类 一律不办理退货!2010.01.27

小店所售图书,以线装/旧平装为主,多有实用参考价值,均附多幅图片,多者数十张,自皮至底均有图片从不掩饰其品相,望新老书友下订单之时,完全浏览一遍.慎下订单!!! 因近有不良"饱学之士"购回报刊、图片、拓片、古籍,扫描复印,而后出卖电子版,以此牟利,遂以品相粗劣为由,要挟退书。不得不申此声明!!! [[[[[[[[[[[[[[[[[[[[[[[[[[[[[[[[[[[[[[文言小说家“清凉道人”考 
由稀见方志《越中杂识》作者缘起 
作者:陆林 文章来源:《文献》2002年第2期 点击数:245 更新时间:2007-12-29 8:26:12  

  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序编本《越中杂识》,底本是一部仅以“抄本”形式存世的孤本方志,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向不为人所知。直至无锡朱士嘉先生(1905—1989)《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问世(1942),世人始知此书的存在。
  《越中杂识》专记浙江绍兴的“山川人物、古迹碑铭”,在编撰上除对清康熙三十年(1691)的《绍兴府志》有所摘录、增损外,并将撰者自身“昔所流览见闻极真者参记其间”,故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①。198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威廉·施坚雅教授将其复印本寄赠杭州大学陈桥驿先生。陈先生读后,因感此书的价值远比其“原来所估计的要大得多”②,遂不仅以《绍兴地方文献之稀见抄本》之文予以介绍,并将此书校点整理,交付梓行。《越中杂识》的排印出版,可谓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学术交流的早期成果之一;只是稍嫌遗憾的是,整理者对该书作者疏于查考,在有关的介绍性文字中均无只字交代,仅以“[清]悔堂老人”署其名(见版权页)。故稍后出版的浙江方志工具书虽著录了《越中杂识》,然于作者亦仅言“清西吴悔堂老人录”诸字③。今以《越中杂识》自序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的笔记、方志及工具书,对现存署以“悔堂”或“悔堂老人”编撰的几部清代著作的作者情况予以考述。
  《越中杂识》自序落款共二十五字,文字是“乾隆五十九年仲冬中浣之吉,西吴悔堂老人书,时年六十有五”。西吴,作为地名有两义:在上古时期,雍州(今黄河以西一带)之地有名“西吴”者;在中古以后,西吴则为湖州府的别称④。湖州府与绍兴府隔杭州而相望,从自序言其由家乡至绍兴要“渡钱塘”江来看,作者当为湖州人士。今存清代著述出自“悔堂老人”之手者,并非《越中杂识》一书,山东图书馆便还藏有署为“悔堂老人编”的《悔堂手抄二十种》稿本一部⑤,此书属汇编性丛书,除了收入王士禛著作十三种,惠栋二种,尤侗、叶骥、朱直、李渔各一种外,压卷之作为“清凉道人撰”《论古杂存》一卷。这位清凉道人与丛书编者悔堂老人有何关系呢?而丛书与方志是否又出自同一“悔堂老人”之手呢?以下试予探询。
  在清代文言小说中,有一部名为《听雨轩笔记》。自从《中国丛书综录》根据民国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提要”书为“徐君号清凉道人所著 ” ,将其作者著录为“徐□(清凉道人)”⑥,后出各种专书如《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皆相沿不变。殊不知在嘉庆年间研云楼原刊本《听雨轩笔记》第一卷后,有其子婿程梦麟跋文一篇,详细介绍了该书作者的姓名、字号情况:“《杂记》一书,外舅徐悔堂先生家居时所撰。先生讳承烈,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年又号清凉道人”;所著“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燕居琐语》四十卷、《续语》十六卷,“邑侯北平周公绍濂续修邑乘,并载入《艺文志》”。所谓《听雨轩笔记》,即是笔记杂著《燕居琐语》之一部分,因全书“卷帙繁多,开雕不易”,故先抽出四卷“付诸剞劂,馀藏于家,待续刊焉”。再从笔记卷二《叶柳二侯》“吾邑自唐初置县后,其名屡易,玄宗天宝元年,始定名德清”云云,可确定程梦麟跋文所谓清凉道人徐悔堂名承烈者,乃清代中叶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由编者为悔堂老人、撰者之一为清凉道人,亦可认定《悔堂手抄二十种》和《论古杂存》的编、撰之人,均为德清徐承烈。至于这位清凉道人与孤本方志《越中杂识》的作者是否为一人,尚需略加论证:
  一、两人字号相似,即方志作者为悔堂老人,笔记作者为徐悔堂;
  二、两人籍贯相近,即方志作者为西吴即湖州人,笔记作者为湖州德清人;
  三、两人交友相同,如方志自序曾言及“沈益川夫子家于越之西郭门,乾隆己卯,予归自岭南,客其家者累月”,笔记卷三《乾隆庚辰春二月》亦云该年“予客绍兴永寿堂,时沈益川夫子延诸暨诸生冯灏亭训其子侄,予与相叙者月馀”——己卯、庚辰分别指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
  四、两人生年相同,如方志自序落款“乾隆五十九年……时年六十有五”,乾隆五十九年为公元1794年,笔记卷一《湘水发源》言及“予于甲戌仲冬出京口……其时予年二十五”,甲戌指乾隆十九年(1754)——均生于雍正八年(1730)。
  根据以上四点的相似或相同,已可断定绍兴方志《越中杂识》、文言小说《听雨轩笔记》、汇编类丛书《悔堂手抄二十种》及史部史评类《论古杂存》等著述,编撰者皆为同一人,即德清徐承烈。
  上引程梦麟《听雨轩笔记》跋文,曾言及“邑侯北平周公绍濂续修邑乘,并载入《艺文志》”,经查周绍濂修、嘉庆十三年刻本《德清县续志》,果于《艺文志》中著录了《德辉堂集》、《燕居琐语》、《续语》等,然于《越中杂识》、《悔堂手抄二十种》及《论古杂存》等书却失于记载,并且在《人物志》中对徐承烈其人亦无专传介绍。一次偶然查阅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嘉庆修《德清县续志》稿本(五册本,另有一种同名稿本为两册,内容大有出入),在卷四《人物·儒素》一类中,意外发现徐氏小传,资料珍稀,全抄如下:
  
  徐承烈,字绍家,寡营嗜读,少游岭表二十馀年。归居北郭,足迹不入城市。至戚密友,罕识其面。沉酣典籍,至老不倦。家贫无书,从友人借观,且读且抄,日课二千字。著书几百卷,手自缮录,端楷无一误字。卒年七十四。
  
    此则小传之所以珍贵,一是在流传颇广的嘉庆修《德清县续志》刊行本(有嘉庆十三年刻本和民国元年石印本)里,这段文字已被删去;二是“卒年七十四”一句,解决了徐承烈的去世问题,即卒于嘉庆八年(1803)⑦;三是著书皆手自缮录、“端楷无一误字”的记载,可进而证明《越中杂识》不仅仅是“抄本”,从排印本卷首《越中杂识序》书影和陈桥驿先生“代前言”对全书“楷书端抄,出一人手笔”的版式描述,此书当为出自作者之手的稿本或抄稿本。
  综合上引史料及《听雨轩笔记》序跋正文,可对徐氏一生事迹有一基本介绍: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悔堂老人,浙江湖州德清人。少时师从孙东崖,后以贫废学,训蒙于乡里,幕游于岭南(笔记卷一“省斋”跋);“性耽访古,故曩时游历所至,凡名胜之地,无不登临而考证之”(笔记卷三《予性耽访古》)。二十年后返回故乡,闭门撰述,不求人知,特以“消磨岁月、陶养性灵”(程梦麟跋)。所著今存者有《越中杂识》、《论古杂存》、《听雨轩笔记》等,多以抄本形式流传,作者皆以字号相署;唯一刊刻者为《听雨轩笔记》,在序跋中还故弄狡狯,自称“吾友悔堂”(卷四自序),遂“声望不越里闾”(程跋)。致使今人有关工具书对其事迹一无所知,刊其著作或著录其书却不得其人之名,故草此文,以发其覆。

注释:
①《越中杂识》卷首《出版说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 陈桥驿:《从〈越中杂识〉谈浙江的方志》,《越中杂识》代前言第1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③ 洪焕椿:《浙江方志考》第75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 参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741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⑤ 顾廷龙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第5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⑥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子目》第1076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⑦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听雨轩笔记》条内,已注作者名承烈,生卒为1730—1803,当是采纳了发表于《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的拙文《〈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初读》的有关意见——上网补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