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王碧云:信札
¥
12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王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3页
上书时间2022-07-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音乐世家的传奇——老台胞王碧云
2019年11月27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接受采访时王碧云老师说:“我现在因为帕金森氏病,腿不好,但手没事,还能让我继续拉琴,上天也很眷顾我。”言语中,流露出对伴随一生的手风琴那份深情。有人说她的家庭是大陆台胞中的“手风琴世家”,但应该称“音乐世家”似乎更确切。
祖父的二胡和《圣经》
王碧云出生在大陆,祖籍台湾彰化,关于老家的旧事隐约知道一些,都是听她叔叔们说的:她的祖父弟兄四人,有三个都被日本人杀害了,具体为什么不清楚,只知道日本占领台湾时在彰化遭遇过顽强的抵抗,战事惨烈,死了不少人。听说他们有坟墓在彰化,父亲叔叔们还曾说起过要迁坟的事。
王碧云的父亲在上海站住脚以后,把祖父祖母一家人都接了来,一大家子同住。那时,王碧云还小,记得祖父母都信基督教,他们用的《圣经》是从台湾带来,上面都是罗马字。“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我祖母在那里拿着本厚厚的《圣经》看。”王碧云说,“祖父喜欢拉二胡,经常在庭院树荫下拉二胡,或许我们王家人的音乐基因就是从那里来的”。
父辈曾经的辉煌
王碧云的父亲王庆勋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大陆念书,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后来考入上海大夏大学,读教育系。
王庆勋酷爱吹口琴,并有志于通过口琴来普及音乐。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从1926年开始,办起了暑期口琴班,共办了9期。来学习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非常多,效果相当不错,这也让他坚定了以推广口琴为事业的信心。毕业后,他留校任教,随后创办了中华口琴会,推动口琴运动的发展,而且搞得轰轰烈烈。他还与德国生产厂商合作,改良口琴,在口琴音阶制造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以适合中国人的吹奏,为的是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及早地吹起口琴来。
王庆勋是长子,下面有五个弟弟、五个妹妹。王碧云说:“二叔、三叔、五叔口琴吹得很不错,四叔、五姑拉手风琴很出色,他们和我妈妈一起协助我父亲,大家一起努力,口琴会越办越红火,而且在各地办了不少分会。我父亲他们到各地不光是去表演、举办口琴音乐会,还要办口琴班,初级、中级、高级都有。学员可以从头学,从乐理、简谱开始,而且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阶层不分职业,让人人都能够听、学、熟悉,他们的的确确在做口琴的基础普及工作。同时还很关注各项公益事业,如参加赈灾义演、一二八之后冒雨慰问蔡廷锴为首的十九路军,还曾经去绥远前线,慰问傅作义所率的抗日部队等等。”
王庆勋吹口琴吹出了名堂,口琴会办得风生水起,在当时乐坛成了风云人物,这从他的一本名叫《最新口琴吹奏法》的专著出版可见端倪,这本书于 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是一本口琴普及读物,但为这本书题词题诗的却有马君武、胡适、孙科、林康侯、潘公展、马公愚,作序的有蔡元培、褚民谊、胡周淑安和丰子恺,均为一时人杰,可见王庆勋在当时的影响。
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王庆勋在上海所摄的全家福,后三排左一为王庆勋,中间座位上是王庆勋的父母,前排左二为王碧云
走上音乐之路
王碧云说:“小时候我家就是口琴会,我就住在那里。我在这间屋住着,父亲就在隔壁教口琴,所以我从小是听着口琴声长大的。”待稍长,父亲的音乐会她和姐姐也去参加,口琴会的活动也参加。不但会吹口琴,拉手风琴,还跟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学会了弹钢琴。1949年上海解放,高中毕业的王碧云参了军。进了解放军工程学院。随后凭借音乐才华进入位于河北张家口的军委学校文工团,没多久,军队院校文工团取消,她被选到总政文工团。
到了总政文工团(后改为歌舞团),开始是弹钢琴,也吹口琴,后来学了朝鲜协奏团的经验,他们的男女声合唱用手风琴伴奏,效果很好。团里需要手风琴手,王碧云就拉起了手风琴。抗美援朝时,她曾随文工团赴朝慰问志愿军战士。50年代东欧国家的歌舞团来华演出,他们的手风琴水平都很高,王碧云又得到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手风琴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54年,国家派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到苏联、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访问演出,王碧云对那次出访印象深刻:“那些国家的手风琴水平非常棒,但他们还是很赞赏我们,对我的表演特别赞为‘金手’,给我极大鼓舞。后来到了捷克,我有一个女声合唱伴奏的节目,还被拍成电影《友谊花朵处处开》。我们出访东欧,都是那些国家的最高领导观看我们演出。在苏联演出是在莫斯科大剧院,马林科夫、伏加林等领导观看演出。当时我们这群年轻人都是二三十岁,也不懂得怕,挺放得开。在那些国家巡回演出,都得到了好评。”
就这样,王碧云在总政歌舞团这个全军最好的、最正规的艺术团体中成长起来,既参加大型歌舞演出,又要参加小分队,深入部队慰问基层官兵,“多穷多苦的地方也要去,特别是偏远的边防哨卡,手风琴方便,一扛就走了。”王碧云说,“我一直在总政歌舞团工作,直到60岁时离休,那是1992年。”
王碧云与外国朋友合作演出
1992年,王碧云在北京台湾同乡“重阳节”茶话会上为乡亲们伴奏
音乐人的从政经历
像王碧云这样的音乐人也曾经有过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王碧云回忆说:“1974年,召开选举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协商会,在会上我被选为人大代表。在此之前,总政治部李德生主任把我找去,跟我谈话,了解我的情况,确定让我参加会议。我很感动,因为一直以来自己就是批判的对象,让我和父亲划清界限。”
不过,王碧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台籍人大代表的责任重大。那时,她已开始积极参加台盟的活动。当了一届人大代表之后,她又转到政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先是在文艺组,也学着写提案,参政议政,她很认真地做这项工作。譬如,她看到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台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甚至在文艺作品中,台胞都是特务等反面形象,这是很不好的,她就写好提案,在政协会上交了上去,文艺界的同志听了以后很重视。她后来又提了一个建议,在文化文艺部门成立一个专门做台湾工作的机构或组织,这些都被采纳了。到后来,社会上贪污腐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的反响也越来越强烈,王碧云在提案中就特别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也知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碧云是第九届政协时退下来的,五、六、七、八,共当了四届,再加上一届人大代表,也算是有将近20年从政的经历。
因手风琴结缘的婚姻
王碧云与丈夫张自强1949年参军时就认识了,张自强来自南京,王碧云是从上海去的。到了张家口俩人一直在一起工作,都拉手风琴,去东欧访问演出也都在一起。王碧云说:“张老师很会照顾人,他一个人的琴已经很重了,还经常帮助我拿琴,很让人感动,后来很自然就好了。”1956年,俩人终于牵手,走到了一起,而且相携走过了50多年。
张自强手风琴拉得好,教学更出色,后来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搞教学,还出版过专著,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的会长。退下来以后还一直带学生。
王碧云与夫君张自强
子女都是音乐人
身为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的王碧云与张自强育有三个子女,但无一例外,都喜好音乐,都拉的一手好手风琴,都成了音乐人:女儿张力萍曾经是中央乐团的手风琴演员,现居美国,还在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大儿子张国平曾在中央广播艺术团工作,是著名的手风琴艺术家,获得过国际手风琴独奏家比赛大奖,被“国际手风琴联盟”吸收为会员,目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小儿子张忠平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直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留校任教,一直没有离开中央音乐学院,已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副教授。这真的是一个音乐人家。
在京的老台胞都还记得,王碧云一家五口,同台演奏手风琴五重奏的往事,直系血亲的五口人,同操一种乐器同台演出,且都达到相当高的专业演奏水平,这确实罕见。难怪后来被中央广播电台发现,让他们一家人去电台录了一组节目,张国平特意改编了手风琴五重奏的曲子,中国、外国的都有,其中还改编了几首台湾的。电台后来播放了这一个小时的专题节目,反响很大,至今被传为美谈。
王碧云一家特别是后代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让在台湾、美国的亲属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些叔叔、姑姑们非常关注侄子侄女的成长,视他们为“台湾王家的后代”,认为是大哥王庆勋的基因传了下来。
王碧云的三个孩子是她的骄傲
音乐老人的感慨
201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比赛上,国际手风琴联盟给12名中国手风琴界的老人授予终身成就奖,王碧云名列其中,时年80岁。
王碧云老人非常感慨,她说:“我们家老一代台胞来到大陆广阔天地,普及音乐,打下基础:二代三代台胞在新中国大家庭中继续受到良好培养,血脉相连,音乐世家培养提升出优秀的音乐人。”
王碧云一家五口演奏手风琴五重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