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上款诗人喻蘅:诗人、书法家:苏昌辽:诗稿(复印件 、上款为亲笔)
  • 22 ;上款诗人喻蘅:诗人、书法家:苏昌辽:诗稿(复印件 、上款为亲笔)
  • 22 ;上款诗人喻蘅:诗人、书法家:苏昌辽:诗稿(复印件 、上款为亲笔)
  • 22 ;上款诗人喻蘅:诗人、书法家:苏昌辽:诗稿(复印件 、上款为亲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2 ;上款诗人喻蘅:诗人、书法家:苏昌辽:诗稿(复印件 、上款为亲笔)

100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21-11-15

源缘堂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苏昌辽1922年出生在南京,家中兄弟姐妹6人,个个好学善学,都是大学生。40年代初,苏昌辽考入中央大学法律系。在校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因对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得到多位国学名师指点,先后师从陈柱尊、龙榆生、钱仲联诸先生学习诗词,后又师从陈方恪学习文字及碑帖、目录之学,如此经历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1944年毕业后,在法院做过书记员,不久便前往上海,师从隶书名家吴铁峰先生学习书法。
    1949年,苏昌辽回到南京,在南京市第七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备课、上课之余,潜心于诗词创作,经常利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结交文人雅士,吟词作对,彼此切磋词艺。这期间,苏昌辽还担任了江苏省文联古典文学委员会委员,参加北京稊园吟集,与关颖人、张伯驹、章士钊、叶恭绰诸前辈相互唱和。
    平静恬淡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苏昌辽因“反革命”罪名,辗转于昆山、长春和西宁三地,服刑三年, 1961年获释回到南京。服刑期间的生存现状,可从他的词作中窥见一斑。《洗斋乐府》中的《临江仙•青海戍所》正是苏昌辽在青海劳改农场时写下的,“飞雪如矛寒刺骨,悬崖惊越还疑。冻云啮堞老猿啼,伤心南望,何处见莺儿。月黑风栖山径杳,归来敛损双眉,围炉拨火幸无饥,拥氈佯卧,残梦慰相思。”短短的五十余字,写尽了身处之地的恶劣天气,写尽了农场工作的艰辛,也写尽了对故乡满满的思念。所幸的是,因为有些文化,农场安排他教犯人念书,苏昌辽得以继续诗词创作,记录生活。回到南京后,因为“反革命”的帽子依然没有摘除,被分配去做清扫街道的工作。
    平反后,苏昌辽被安排到南京市第五中学,教授语文和书法,直到1988年退休。退休后,苏昌辽发挥余热,在金陵老年大学教古典文学和书法,同时还担任了中央大学校友会常务理事、中央大学校友诗社副会长,满腹才学得到充分发挥。有一次,一位学习词作的学生给苏昌辽寄来了自己的作品,希望可以得到苏老师的指点。苏昌辽细细读了来信,认真地作了回复,“从作品看,作者对于旧体诗词的基本格律已能掌握,也能用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作品的境界不高,造意也不够精炼。辞多意少,还有一些套用的风格。今后应多读宋人诗词,如《宋诗选注》(钱钟书注)、《宋词三百首》(唐圭璋笺),及清末人词,如《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清词选》(张伯驹选)等,再看《人间词话》、《蕙风词话》,能有进步。小疵指出,或略为修改。仅供参考,旧稿两页附寄。”他没有碍于面子敷衍了事,而是真正从帮助来信者提高创作能力的角度,逐一指出了其已具备的能力和词作中的不足,并给出了建议。
    退休后的苏昌辽时刻惦记着母校和当年的校友们,他积极走访联络在南京的校友,1983年成立了联络组,自此,南京中央大学40—45级的校友联络圈越来越大;1992年,为庆祝南京大学九十周年校庆,苏昌辽同程志新、沈如钢、王柏文等老人一道代表40—45级校友,签署了“捐赠知行楼草议书”,校友捐款总额达30万美金。
    逆境中的磨练,没有将苏昌辽击垮,反而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推动了他的国学造诣更上层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根据张羽屏《江都方言考释》整理的《扬州方言例释》,曾连载于《江苏文史研究》杂志,为了解、研究扬州地区的方言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素材,受到方言学者的重视与好评;他还编注了《金陵诗词选》,对收录的历代歌咏金陵的诗词作品进行了注解;主编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书画集》,缅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苏昌辽主要诗词著作有《洗斋乐府》、《洗斋词》、《和观堂长短句》等。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中国文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圭璋曾大加赞赏《洗斋词》,评其“词中以比兴手法,写个人内心怀抱,宛转缠绵、感人至深。洗斋先生远绍阳春,近承庄谭、观堂、鸾陂诸公之遗绪,所写小词一往情深,千古一辙。虽作者心迹由于时代局限,不可能从同,但读者得其反映社会显示之一面,缅思其高风亮节,亦足以荡涤凡襟,永葆青春云。”1991年,因其极佳的国学造诣,苏昌辽名列《南京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名录》。
    苏昌辽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有一定造诣,在教育子女上也很有影响力。据其子女回忆,父亲很少管教他们,最多就是呵斥一声“昏头”,父亲的教育方式多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的,即使是言语教育,也是采用他特有的方式。为了让下放到苏北农场的儿子不消极、不悲观,他不定期地抄写毛泽东、叶剑英、陈毅等人的诗词,邮寄给儿子,通过伟人作品向儿子传递关心与激励。苏昌辽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还波及到了孙辈,当初孙子孙女晚上读书,只要看到爷爷房间的灯还亮着,就一定不愿休息,要跟爷爷比赛学习。
    经历了半生坎坷的苏昌辽,迎来了和美安定的生活,他的词作也因新时代的到来有了新气象,一句“看局面新开,鼎彝同铸;锦绣河山,瑞星光四宇”,便可看到老人对现下生活的满足和热爱。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因为2005年的一场中风,再也无法握笔,只能缓慢说话,但他的床边永远放着书和放大镜,触手可及……如今,老人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