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塑代 :三、四十年代,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中国新闻学院、广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广东国民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南师院、华侨大学、福建师大教授、广西贵港人:卢豫冬:毛笔:信札一通一页;毛笔手稿一份两页;合售

980 八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豫冬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3页

上书时间2020-08-18

源缘堂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卢豫冬(笔名宗珏、旅冈等)1914年生于广西贵县(现名贵港市)。1931年到广州求学,次年入中山大学历史系。30年代初,袁殊在上海创办进步刊物《文艺新闻》周报,赏识卢豫冬,嘱托他负责《文艺新闻》广州通讯处工作。1932年1月9日中山大学成立抗日剧社。“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抗日剧社公演《活路》、《乱钟》等独幕剧,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卢豫冬关于公演的报道在《文艺新闻》发表后,引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赵铭彝重视,便与卢豫冬取得联系,建议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建立左翼剧联广州分盟。随后,左翼剧联广州分盟于1932年5月成立,18岁的卢豫冬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吴永年等一起负责广州分盟联络工作。他们创办《戏剧新闻》,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1934年广州形势恶化,5月,中山大学抗日剧社被查封。卢豫冬获悉,即到香港躲避,后辗转到上海,参加上海左翼剧联活动。
在上海左翼剧联领导下,卢豫冬从事戏剧理论和宣传工作,以“旅冈”笔名为赵铭彝主编的《戏周刊》写稿,并帮助一些中学生剧团排练抗日戏剧,和徐韬、赵丹等人一起,参加“左联”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出。那时,他和著名作家柯灵同住一座楼里,柯在《文汇报》主编副刊,推荐卢受聘《文汇年刊》主持编务。然而,不久《文汇报》等上海几家进步报纸被迫停刊。
 1936年,在蒋介石政府高压下,左翼剧联解散,卢豫冬又参加了中国文艺家协会。
 1937年,卢豫冬到一般书店,主编《一般文库》和《中国近代史丛书》,还和何封、孙冶方、许广平(鲁迅夫人)等一起,参加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小组。在上海“孤岛”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中,有人借机攻击鲁迅和鲁迅杂文,卢豫冬与巴人等37位文化界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的意见》,高度评价鲁迅杂文,捍卫了“鲁迅风”杂文的革命传统。卢豫冬还以宗珏笔名发表《文学的战术论》,由于作者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鲁迅杂文战斗传统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唐弢、王欣荣等当即给予赞赏和高度评价。
 1939年8月,卢豫冬到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担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军事新闻》等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卢豫冬就认为,日本下一步将东征美国。他在《美日海军扩张现势》和《今日世界战场的轮廓》中,对时局作了正确的预测。果然如他所料,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三、四十年代,卢豫冬是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他的戏剧评论、新闻学论文、国际军事评论,一些上乘之作,曾轰动一时。如《德国近代军事思想的考察》、《香港的战略地位》、《论关东军》等军事评论,就是突出的代表。此外,他还撰写了《战争新闻读法》、《中国抗战军事发展史》等著作。

 1947年至1950年,在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主讲《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史》和《新闻名著选读》等课程,指导学生编辑出版《民大新闻》等报刊,组织了南风通讯社。
 1961年来到福建,先后在华侨大学中文系、政治系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离开教坛以后,晚年潜心撰写文学回忆录。“躲进小楼鸟雀稀,敢拥书城探幽微。”这是卢老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自己构筑的“书城”里,潜心舞文弄墨,撰写诗文。他长期保持写毛笔字的习惯,往往是构思成熟,一挥而就。他古文造诣很深,写一手好诗。他的文稿字迹清秀,笔锋遒劲,他的书法作品已收入《中国作家书画选》,受到好评。他的文稿手迹,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卢老治学极为严谨,如为平心《人民文豪鲁迅》一书所作《重版后记》,不厌其详地回溯往事,点出平心研究鲁迅的初衷,回忆当年如何共同捍卫“鲁迅风”革命传统,涉及他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还总括他的学术成就等等,洋洋洒洒七八千字。卢老为涂元济教授《闺中忆语五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作序,在细致审读之后,详加品评点赞,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序言长达七千多言,实属罕见。1985年8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为《福建新闻界》撰写了《面对事实,明辨是非》,深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及抹煞,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70年间,对外侵略扩张史的罪恶企图。“历史是客观的存在,怎能凭主观抹煞得了呢?”文短意深,论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70年代,卢老还多次对我们几位中年教师说道,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十分可恶,要百倍警惕!而今,安倍晋三之流的倒行逆施,证实卢老断言之正确。
卢老晚年笔耕不辍,辛勤劳作,为文艺界、新闻界老战友杨刚、平心、周木斋等编订了9本文集,发表了十几篇甚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回忆录和评论文章,为现代文学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时光易逝,屈指数来,卢老跟我们阴阳两隔已十五载岁月。卢老为人热忱质朴,博学多才,目光敏锐,又乐于助人。在人才济济的师大中文系,韬光养晦,自甘寂寞,淡泊名利,嘉惠后学。在“八○后”、“九○后”的离退休教师印象中,似不太显眼,因为他默默无闻,发表的回忆录、为战友编订大量文集,都鲜为人知;在刚进入文学院教师队伍的新秀看来,似是“出土文物”。无形中他有如诗人艾青自喻的那样,“像一个核桃消失在某个角落”。笔者在此则满怀敬意,献上一片深切缅怀之情。时间是公正的裁判官,卢老在学术界、文艺界的席位,历史自有公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