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仙·酒神·孤独旅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仙·酒神·孤独旅人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61.4 6.2折 99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詹福瑞著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3575

出版时间2021-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R_11288770

上书时间2024-05-12

陶情逸轩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商品描述
 来圣贤皆寂寞:天才诗人的孤独意识 (节选,注释从略) 报国无门的漂泊感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和在人世间的无所归依感。 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成其心理结构的士人。中国代社会的士人,无论他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抑或道家乃学的思想教育,一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无非是出与处的问题。或仕,或隐,或先处而后出,或先仕而后隐,或亦仕亦隐、亦隐亦仕,因之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道家“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宁“曳尾于涂中”,“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亦不愿为“舐痔者得车五乘”之富贵,是典型的“隐”的人生态度。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典型的入世人生哲学。和道家的否定入世不同,儒家在积极主张入世的同时,也为士人找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孔子一生栖栖遑遑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跑到齐国,在齐国碰了壁,跑到陈、蔡、卫等小国。另一方面,却又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抱道自守的人生态度。而后世士人,或仕或隐,以及像魏晋士人那种亦官亦隐的处世态度,都是从这样的思想文化中找到了他们人生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封建士人的群体心理结构。 李白少时有很强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世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治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他的豪侠格以及作为浪漫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使来自儒家的济世思想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令其英雄心态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白上探玄,中观人世,下察交道。海内豪俊,相识如浮云。自谓德参夷、颜,才亚孔、墨”,欲“申管晏之谈,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天宝初,玄宗征召李白赴京,李白以为一生鸿鹄之志的机会已到来,踌躇满志,《南陵别入京》写道: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因为是别内人入京,故李白用了朱买臣故事。《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朱买臣任会稽太守,遇其妻太守舍,妻自径死。李白诗中引此故事,一般认为是斥责其妻识见浅薄,不能与诗人共同甘苦。甚有人推测,此人是李白与之分手的刘氏。其实此诗并非真的责备其妻子如朱买臣之妻,不能了解丈夫的才能,因此不能与其同甘共苦。此时的李白不过是忍不住开开玩笑调侃一下妻子而已,说明他此时的心如此之好,以名唾手可待。无偶,天宝十五载(756),李白避安史之乱,与其家人一起隐居庐山,永璘召李白入其幕府,李白以为建业的机会又一次降临,写了《别内赴征三首》,其二云: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此次所别之妻,乃宗氏,二人感甚好。但这一次,李白又幽默了。《战国策?秦一》:苏秦“说秦,书十上而不行。……归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业未见踪影时,你不下机,如我不存在;如今我佩带黄金印而归,你还不理我否?可见李白是个幽默的人,但他的玩笑常常开在心极好的时候。李白的精神世界是诗人化的世界,在他那里,与今、理想与现实常常处于混沌如一的状态,所以当他应征之时,飘飘然以为自己是“并相六国”的苏秦了。然而对现实愈是期望过高,失望也愈大,更何况李白是以理想、假想来期许现实!所以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常常与现实相忤,使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孤独心境。 后记 从不惑到耳顺之年,一部书竟然写了半世。 李白《酒》,在中国,妇孺皆可诵之。诗,似奔马,势不可遏,宣泄不羁。无论何人读之,都会为其强烈感染。豪放者借其显示豪,抑郁者凭其发抒郁闷,得志者以其寻欢,落寞者依其振作,影响为深远。我也是少时即可背诵,感受与众人同。然而到了不惑之年,一日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竟然悲从中来,怆然泣下。未曾独上高楼,在灯火阑珊处寻找,却蓦然发现了“生命”。不,不,不是发现!是诗人带着他强烈而又真实的生命感撞开了我愚钝的心扉。再读李白,哦,果然“生命”无处不在,扑面而来的正是他充盈的生命意识。因此知道,生命意识是李白诗文的重要内容,支撑起其风骨形神的是他勃郁的生命力。遂展开李白生命意识的研究,数年间,相继发表《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试论李白的孤独意识》《李白的英雄意识》《李白诗的自然意识》等论文。 但是到了90年代末,遽然中止了此项研究。自己的主要精力转向行政管理,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是个理由;学识和人生阅历不够,不惑之年实未除惑,知天命之龄昧于天命,力不从心,读不懂李白,才是真正原因。由此知道孔子为何不言与天道,生命,无论今,无论中外,都是一个微妙的、难于勘透的问题。 人说,死生亦大矣。生命是一切学问的本根,西方不必云,其、哲学多建立在此之上。中国代,无论儒释道,都重视生死问题,对生命之由来,探讨甚多。生命亦是文学的母题,研究文学中的生命表现,应是文学研究的基本之义。中国代文学中,生命主题也是而又重要的传统。但是,很明显,生命意识已消失于当代熙熙攘攘的众生之中了,忙于世俗生活的人们已麻木,谁还去关心生命为何、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哲学很少研究人的之问,文学亦舍弃了这一重要传统,关于生命的研究内容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只在少数著述中才见涉及。当代生命意识的研究缺乏积累,需要在中外的典籍中寻找,在自己的人生中慢慢体悟。 待到重新拾起这一话题,已是18 年了。 这一年,我退休。搬出办公室(也是我的书房),人与书同此飘零。幸有东岭兄斡旋于师大学院和学校之间,主特批了一间工作室,书共人有了定所。于是想到李白诗,“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领会到了何为漂泊无依。由此想到人的一生,是寄居,根本无根,无不是过程。一日间,读叔本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关于生命的论述,终于理解了李白为何用大量的时间意象,表现生命之短促。个体生命的本质在于瞬间的存在而终归于虚无。几十年间,身边亲友一个个丧亡所带来的虚无之痛,也证明了李白对生命本质感悟的无比深刻。 既然个体生命的本质在于虚无,无论贤愚终要撒手人寰,生命还有价值吗?生活的意义何在?李白未因生命的虚无而放弃追求,相反他一生不曾停业渴望,一生不曾停止对快乐的追求。他诗文中所表现出的立业的紧迫感,都与生命苦短紧密相随。说明李白懂得,既然人的生命是瞬间的存在而且终归虚无,要通业证明生命曾的存在,创造声名存在于后世、使生命不朽的价值。他的诗文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思想,看似消极,也是基于他生命的紧迫感,实际上也是他追求生命意义的积极行为。我以为,找到了李白关于生命本质和价值的内在逻辑,使李白生命意识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贯通。 诗文传统而言,李白是先唐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多来自先秦诸子和汉魏六朝文学,其诗文中的生命意识亦是如此。李白说李白,无法说透李白。几十年来,我的李白研究虽然中断,但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实在放不下,并未终止。尝试从哲学与文学两个层面梳理生命哲学与文学主题,寻找李白生命意识与先唐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终于明白,生命意识是整个中国代社会深厚的文学传统,李白不过是这一文学传统的代表而已。本来是研究李白生命意识的准备工作,可以独立成篇的,现在置于书中,以示其为李白生命意识不可分割的部分。 代文学研究,长久以来以还原历史为目的。梳理存世文献,描述文学生成与演变的历史事实,是一个世纪以来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形态。所以,代文学研究终阑入了历史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也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本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意识。严格说,意识也是一种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然而它在文学中的呈现,主要表现为感的审美的形态,带有极强的主观和不确定,不同于文人的事迹、文本的生成与传播等固定的历史事件。本书虽未走出历史研究的模式,却从研究路径上尝试从文本细读中直接触及并阐释其生命的内涵,是非得失有待于读者评判。 研究生命意识,既要从个人的生命悟入,更要依赖于读书,尤其是西哲的书。生命,始终是欧美思想家关注的。而此恰恰是我读书的短板。校友也是好友何玉兴博士是我所识学者中读书为广博之士。感谢他不时给我开列书单,给我指点。现在他身患沉疴,仍读书思考不辍,衷心祈盼他早日康复。 感谢三联书店编常绍民先生,继《俯仰流年》之后,又接下这部书稿。他是史学少俊、书界宿老,说他有眼光,有我敝帚自珍、老卖瓜之嫌,实在表达的是我对他的钦佩。难得遇上方晴老师这样的编辑,既认真,又细心,对书稿字斟句酌,提出修改意见,使我心存感激。 书稿陆续发表于《哲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文学》《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汉学》(法文版)等,在此再次表示谢意。 身,十八岁长成;大脑的长成,据说在十七岁;而人之精神的长成,却是一辈子的事。对生命的认识,也需要人的一生。所以对生命的感悟与揭示,也是我一生的事业,不以论文形式发布,是其他形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