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北京高腔研究 9787300239460 路应昆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0.48
5.2折
¥
7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路应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9460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25066554
上书时间2024-12-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言
导语摘要
高腔与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并列为戏曲四大声 腔,历史已逾六百年,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本书从声腔的“名”、“实”关系着手,对北京高腔中的“弋腔”、“弋阳腔”、“京腔”、“高腔”分项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从名称和艺术特色上论证了它们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对京腔的渊源、形成、艺术特色等进行了论证。
作者简介
路应昆,1953年生,研究员。1970年入成都市五七艺校学习,后在成都市川剧院乐队工作。1985年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曾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至今供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已出版著作《高腔与川剧音乐》《戏曲艺术论》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乱弹研究》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清代戏曲音乐史》、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6世纪以来昆曲在北京的传承与演变》。
周丹,1984年生。2003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工业大学传媒艺术系讲师。主持*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宫廷昆弋承应戏音乐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昆曲清唱研究》。
目录
目 录
绪 言 ……………………………………………………………………… 1
一、关于北京高腔的称谓 …………………………………………… 1
二、已有的研究和本书的做法 ……………………………………… 5
章 北京高腔的来历 ………………………………………………… 10
节 明代南北曲的雅、俗分化 …………………………………… 11
第二节 明代弋阳腔与清代北京高腔的“源流”关系 ……………… 16
第三节 关于北京高腔之“源”的其他说法 ………………………… 21
第二章 北京高腔与其生长环境 ………………………………………… 26
节 清宫高腔 ……………………………………………………… 26
第二节 王府高腔班 …………………………………………………… 30
第三节 演艺市场上的高腔 …………………………………………… 33
第三章 北京高腔的曲牌 ………………………………………………… 41
节 王正祥“京腔谱”的曲牌规范 ……………………………… 41
第二节 宫廷高腔的曲牌 ……………………………………………… 51
第三节 民间高腔的曲牌 ……………………………………………… 57
第四章 北京高腔的演唱形式 …………………………………………… 64
节 一唱众和,金鼓喧阗 ………………………………………… 64
第二节 滚唱 …………………………………………………………… 68
第三节 从“京腔谱”看帮腔 ………………………………………… 72
第四节 从高腔抄本看帮腔 …………………………………………… 79
第五章 北京高腔的板式 ………………………………………………… 90
节 王正祥“京腔谱”中的板式 ………………………………… 90
第二节 今存录音资料中的板式 ……………………………………… 106
第六章 北京高腔的腔调(上):曲牌之腔 …………………………… 115
节 “活唱” ……………………………………………………… 115
第二节 字音与腔调 …………………………………………………… 121
第三节 曲格与腔调 …………………………………………………… 125
第七章 北京高腔的腔调(下):套曲之腔 …………………………… 141
节 清宫高腔承应戏的套曲之腔 ………………………………… 141
第二节 民间高腔戏的套曲之腔 ……………………………………… 150
第三节 《尼姑思凡》的曲腔 ………………………………………… 159
第四节 北京高腔的曲牌分类 ………………………………………… 175
北京高腔乐谱附录 ………………………………………………………… 181
主要参考书目 ……………………………………………………………… 223
后记 ………………………………………………………………………… 227
内容摘要
高腔与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并列为戏曲四大声 腔,历史已逾六百年,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本书从声腔的“名”、“实”关系着手,对北京高腔中的“弋腔”、“弋阳腔”、“京腔”、“高腔”分项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从名称和艺术特色上论证了它们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对京腔的渊源、形成、艺术特色等进行了论证。
主编推荐
路应昆,1953年生,研究员。1970年入成都市五七艺校学习,后在成都市川剧院乐队工作。1985年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曾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至今供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已出版著作《高腔与川剧音乐》《戏曲艺术论》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乱弹研究》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清代戏曲音乐史》、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6世纪以来昆曲在北京的传承与演变》。
周丹,1984年生。2003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工业大学传媒艺术系讲师。主持*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宫廷昆弋承应戏音乐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昆曲清唱研究》。
精彩内容
作为元明清三代国都的北京,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演剧中心。尤其清代二百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戏曲种类活跃于北京剧坛,其中一个重要种类便是高腔。高腔是清代戏曲声腔重要的类型之一,北京高腔则是高腔属下的一个重要分支。高腔曾在北京剧坛上声名显赫,但清后期已转向衰落,后来更绝迹于戏场。虽然时至今日北京高腔已很难在舞台上重现风采,但从学术角度看它仍然是一份重要遗产,对之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探讨仍然很有必要。在进入对这一对象的正式探讨之前,这里先说明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关于北京高腔的称谓,二是对北京高腔的已有研究和本书的做法。
一、关于北京高腔的称谓
北京高腔曾有弋阳腔、弋腔、弋调、京腔、官腔等不同称谓,它们各有来历。
先看弋阳腔之称。弋阳腔原是明代南北曲俗唱中的一类,基本特征是一唱众和,行腔高亢,不托管弦,主要用锣鼓伴奏,曲牌处理自由,唱腔多属流水滚唱。弋阳腔之名初应指“弋阳戏子”(在弋阳以外地区活动时)的演唱,但由于曲腔形式十分灵活,该路俗唱在流传各地的过程中必然随流随变,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发生种种变异,而不会始终是弋阳艺人唱弋阳土产之腔。明清文人记述该类俗唱时当然不会去分辨艺人来自何地、唱腔是否为弋阳土产,通常只是将该种类型的俗腔俗戏一概称为“弋阳腔”。这样弋阳腔之名便越用越泛,后来常常即成为对各地南北曲俗唱的一种代称(或总称),而不是始终专指初产自弋阳的那一种声腔。清代北京的高腔亦为明代弋阳腔一类俗唱的演化产物,故一些文人将北京高腔称为弋阳腔,并不奇怪。但对于北京高腔来说弋阳腔是一顶借来的帽子,严格讲是张冠李戴,因为北京的高腔并不是来自弋阳的艺人演唱出自弋阳的那些腔调(北京高腔与弋阳腔的关系是一个复杂问题,章还将具体讨论,这里暂不多说)。
弋腔、弋调是弋阳腔之名的简化。清宫即多用弋腔之名,并常将昆腔、弋腔并称为“昆、弋”。如康熙帝曾对宫中艺人下过这样的谕旨:“尔等向之所司者,昆、弋、竹丝,各有职掌,岂可一日少闲。……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和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而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又弋阳佳传,其来久矣,……渐至有明,有院本北调不下数十种。今皆废弃不问,只剩弋腔而已。近来弋阳亦被外边俗曲乱道,所存十中无一二矣。”[ 〔清〕玄烨《圣祖谕旨二》,载故宫博物院掌故部编《掌故丛编》,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昆、弋并称的做法后来也一直沿用,如宫中编演的一系列兼唱昆腔、高腔的连台大戏常称“昆弋大戏”,清末时民间兼唱昆、高的戏班也常称“昆弋班”。细致说来,弋腔与弋阳腔也有一定差异。艺人并非来自弋阳,唱腔亦非弋阳土产,此时仍称弋阳腔已是名不副实,故称弋腔(弋调)而不称弋阳腔,可以减少称呼上的地方意味,正如昆腔(昆曲)之称比昆山腔之称的地方色彩较淡一样。弋腔之称后来比弋阳腔之称使用更多,这应该是原因之一。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