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9.31 4.3折 ¥ 4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容子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0158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8485854
上书时间2024-12-29
追梦 · 圆梦
桂国强
容子又要出版新书了。之前,她将厚厚的一本书稿快递给我,请我无论如何抽闲翻翻,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方便的时候为她的新书写序。
其实,据我所知,容子已经在诸多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还出版过几部作品集,因此,文字上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对于这样的作者,我又能给出什么建议和意见呢?
然而,既然书稿已经在我的手中,她又是那样认真和执着,不断用她的真诚提醒我,使我不得不服从于她,专门腾出几天时间来阅读这部名为《故乡在何方》的书稿。
孰料,不读则罢,一旦进入容子的文字世界,那炽热的感情、宽阔的视域、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便立刻吸引了我。我着重看了第三辑《薰风》,这是作者在域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贯穿这些文字的主线则是“上海的国际友好城市”。
作为曾经的外事工作者,容子以上海的国际友好城市作为第三辑主线,一定有她特殊的考虑和寓意。但这无疑给她增添了不少麻烦:她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和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与资料。
她乐此不彼。无论是美国的旧金山,还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无论是挪威的奥斯陆,还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每一座城市与上海缔结友好条约的时间和背景,她都能精准地告知读者。如是,她的文字除了文学价值外,又兼具了文献和史料价值——这或许正是她所要追求的。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故乡在何方》是一部非虚构、纪实类的作品,其中有些文字更接近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而有些文字则属于散文和随笔类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书写两种不同的文体时,把握得恰如其分,演绎得富有张力。
在《旧金山:太平洋西岸的明珠》一文中,作者忠实于纪实文学的写作原则,格外注重文献与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甚至将孙中山当年在旧金山开展革命活动时的出入境资料都搜寻出来,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而在《南半球的旅游胜地:昆士兰》一文中,作者又以散文的笔法,将一些自然景观赋予浓浓的人文色彩,描绘得充满诗意,美不胜收。我特别喜欢下面这段文字,也乐意将它们与读者分享——
“傍晚来到‘彩虹沙滩’踏沙,只见天边涂着一抹彩虹,好似海滩上的宽银幕。太阳已沉入大海,彩虹却留在天边与海吻别。淡淡的,粉红色,温馨地安抚疲惫的大海。狂暴的大海在彩虹的亲吻下安静下来。海潮层层推来,海浪轻轻拍沙。海边的弄潮儿不愿离去,痴痴地望着大海,把金色沙滩当作柔软的床榻……”。
细细品味《故乡在何方》一书,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受到容子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敬重以及她在行文走笔中的那份快乐。是的,她从小就钟爱文学,退休后更是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写作上,并创作出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不是正圆了她儿时那个神圣的文学梦?
我衷心祝愿并期待:容子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更丰,将更多富有出版价值的佳作奉献给读者!
2019年6月于上海
桂国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海派文化
研究中心研究员,原上海文汇出版社社长,编审。
温暖平实 感动人心
—— 序《故乡在何方》
朱大建
作家容子是军人的女儿,长大后在部队工作了20年,她收在这本集子中的纪实作品,以写父亲和自己的军旅生涯作为全书开端,放在辑《回望》里,是很自然的。
容子的父亲,是一位抗日老战士,抗战胜利后,全程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解放战役,解放福建的战斗。容子在《父亲的1949年》一文中,将父亲的讲述,用她温情又质朴无华的文字抒写出来:日夜兼程急行军,分割穿插包围敌人,冰天雪地奋勇冲锋,阻击增援之敌死守阵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必克战必胜、能攻善守的强大战斗力。尤其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怀着深情,写了父亲不少战友的牺牲,在淮海战役牺牲的司号员小陈、连长周毅宝、教导员王一良、医生徐广才、管理员杨少峰等;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团长胡文杰、团政治处主任王里、教导员盛长宏、陈达生等,在上海战役中牺牲了7000多名解放军官兵。让人读后感悟到,正是成千成万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人民共和国才得以建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者回望历史,感念父辈们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的奋斗和牺牲。
作者的军旅年龄,正是她本人难忘的青春岁月。曾是女军人的她,女性特质总会不经意中显露。部队野营拉练,过黄河吊桥时,她心里害怕,腿发软,“越看脚下越害怕,黄色的浪涛伴随着黄河的咆哮在脚下肆虐奔腾,我感到自己马上就要被黄河卷走了。”这些文字,写出一个小女兵的内心胆怯。但是小女兵还是战战兢兢跟着战友走过了吊桥。在《缘分,伴随一生》中,作者写了自己甜蜜的爱情生活。作者和爱人年轻时都在山西当兵,在互不认识的时候,不约而同去瞻仰了刘胡兰塑像,各自拍了照片,这就是缘分。作者写自己的婚礼:“两床杭绸缎面的被子是他们科女同志缝制的,天热用不上,但还是要摆出来给大家看看。花生、瓜子是他们科男同志亲手在院子里架起大锅炒出来的,糖是我从上海购买的大白兔奶糖。部队院里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小孩都来参加我们的婚礼,热闹极了,卫生所的女军医和其他几位朝鲜族女同志翩翩起舞助兴。”真是个简朴又隆重的婚礼!
《老静安居住忆事》一文,作者回忆自己在上海居住了24年的老静安区生活。居民们冬天去澡堂洗澡,夏天在弄堂里纳凉,用票证换鸡蛋。台风季节,作者冒着大雨,蹚着马路上的积水,去平安电影院看电影。清早抱着幼小的女儿挤公交车,岁末去红房子西餐馆为女儿过生日。沧州饭店被高耸的锦沧文华取代,延安高架路犹如一条城市建筑森林中开辟的“林间道”。市民生活的日常细节,上海这座国际化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飞速发展,在作者笔下得到生动体现。
作者的纪实作品还涉足海外亲人的故事,饱含着海外华人的乡愁。《巴西的舅舅》一文,写出远在巴西的舅舅身上有着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随遇而安的品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在他身上的烙印,尽管在巴西生活了几十年,仍有一颗中国心。
收在本书中的纪实文章,从父辈的战火纷飞年代,写到和平时期新一代军人的生活;从作者的军旅小记,写到转业后的普通上海市民生活以及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成长故事。作者通过这些纪实文,回望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回望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这些由作者亲身经历而写出的纪实作品,因对生活(包括对第二故乡上海)充满热爱,文笔质朴,感情真挚,温暖平实,是心灵流出的、经艺术提炼过的真实生活,自然能够达到感动人心的效果 。
2019年6月 于上海
朱大建: 上海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原《新
民晚报》副主编,上海作协网络文学刊物《上海纪实》主编。
散文写什么
关于散文集《故乡在何方》的
导读札记
一、写作、编选、出版《故乡在何方》的考虑
《故乡在何方》是约48万字的散文集(也可称“散文选”),写作、编选、出版这本书,作者主要有以下考虑。
1、写作立意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纪念日。作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名外语翻译和外事工作者,曾从军20年,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后,投入我国信息通信行业改革开放的大潮,亲历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看到祖国和上海的变化、进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军队、对第二故乡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写作者,她感到有义务将自己所经历和所看到的新时代、新变化写出来,在2019年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把《故乡在何方》献给祖国,献给上海,既是对读者的一个汇报,也是对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一个汇报。
2、概要说明
《故乡在何方》原稿有120多篇文章,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在专家朋友的建议下,作者共选出80余篇文章,做成“三合一”选编的合辑散文集。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近年来写作并在上海各主流媒体报纸杂志和新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本书目前已完成全部选编、修改、校审工作,出版社即将进入印刷制作阶段,新书不久将正式投放市场。
二、简介《故乡在何方》的结构及特点
1、作品的整体结构
作者整编了近年来写作发表的各类文章,大致分为三类:纪实散文,抒情散文,游记散文。(请见全书目录。)
*类纪实性散文。这部分主要是写于201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章,多是反映时代变化、人物命运的纪实性叙事散文,用真实的故事记录和描述历史的变迁及现实的变革。这一类散文,作为《故乡在何方》的*辑《回望》,以《父亲的1949年》一文作为全书*篇。
第二类以抒情文为主的散文、随笔、议论文。以“故乡”为主题,抒发对祖国、对上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对中华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海外文化的认知和感悟;赞美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作者的文化营养,赞颂人世间亲情、爱情、友情的真善美;思考“故乡”与“乡愁”的深层含义,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这一类散文,作为《故乡在何方》的第二辑《丽都》,代表作有“故乡在何方”等。
第三类以探访式游记的形式,把视线从“故乡”延伸至“远方”,聚焦“上海的国际友好城市”。上海是开放型的海纳百川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文化和文学元素,包括多个方面。由于作者曾经的外事工作经历和翻译职业生涯,作者希望在写作上尝试“游记 纪实”的散文手法,为读者带来亲历“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的一些海外见闻,以便读者能在阅读的愉悦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这一类散文,作为《故乡在何方》的第三辑《薰风》,代表作有《旧金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等。
2、作品的主要特点
基于上述作品结构,正如赵丽宏先生为此书作序中所说,作者的写作涉猎范围较广。本书题材广泛,涵盖了多个方面,其素材主要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积累。
读者读散文,喜欢读什么?他们能从散文中得到怎样的阅读满足?是真实的故事?还是感人的佚闻?是优美的词句?还是新鲜的知识?散文作品题材的“广”,或许能为不同口味、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的读者提供一种阅读选择。
散文作品貌似“散”,但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立意和意境,形式上或平实,或淡雅;或暗涌,或浓重……“形散而神不散”,如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亮点,能打动读者内心,能引起读者共鸣,那么,作者的文章就没白写。
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文体首先要求作品真实、“非虚构”。散文可能没有大的、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紧张离奇的情节虚构。抒情散文也有别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在写实方面多是描述一个局部、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但是,如果能运用好这些不连贯的、片断式的、散淡的素材,写出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相信读者会感到亲切,会觉得更接近他们,会喜欢这种轻松伴随沉重,闲逸而又深情,散淡却可回味的作品。
作者希望通过“三合一”这本散文集,为读者提供真实的纪实故事,提供充满真善美情感的优美文章,提供具有广博知识的异域风情视野。概括地说,《故乡在何方》是作者从个人视角出发,观察、思考、描述、讴歌新中国的种种变化以及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一部综合性散文集。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作品,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纪实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具有红色文化、中华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国际文化的一些广泛要素,这正是它的基本特点和可读性所在。
1、纪实散文的代表作
《故乡在何方》的*篇《父亲的1949年》,由上海市档案局主管的《档案春秋》杂志于今年8月发表。《翻译是这样炼成的》一文,曾由《新民晚报》以一个整版发表。另有5篇纪实散文已被、或拟将由上海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刊物《上海纪实》采用(个别被该刊收入年度“纪实精品集”出版),这5篇是:《跨越45年的读书记忆》、《老静安居住忆事》、《巴西的舅舅》、《我家的钟点工》、《寻根的孩子》。以上这些文章主要反映时代风貌,集中在*辑《回望》中。
《父亲的1949年》,写的是作者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全程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解放战役、解放福建战斗的亲身经历,这位老军人是战争的幸存者。感动人心的是,作者写了父亲那些为了建立新中国而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血泊中的战友,他们牺牲在祖国即将解放的前夕。在上海战役中,其父亲所在团的团长胡文杰牺牲在月浦战场(他是整个上海战役中解放军牺牲人员中级别*的),月浦攻坚战异常惨烈,作者父亲头部受伤,未下火线……回望战火硝烟的岁月,作者感念英雄们的奉献。
在作者的系列“军旅小记”中,青纱帐、黄河水、映山红……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青春、历练、成长。《山歌里的兵哥哥》除了青春颂,还有英雄赞。这组散文有刚、有柔,回望和平时期的军旅生涯,有读者称“生动有趣”。
《翻译是这样炼成的》,主要写作者在改革开放年代,如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克服困难,历练成长,记录了我国新一代外事翻译工作者的人生甘苦,既有励志的故事,也有人生的感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老静安居住忆事》(原题《老静安居住忆趣》),写的是作者曾经生活过20多年的静安区延安中路一带的生活。通过作者记忆中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反映了时代变化和上海的变化,被《上海纪实》选为“精品”纪实作品。
《我家的钟点工》,是一篇现实主义题材的散文。通过三位不同的新、老上海人钟点工的故事,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工新上海人的生活,从中可看到新、老上海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影子。
《巴西的舅舅》,讲述的是海外老华侨的故事。这类反映海外华侨命运的散文故事在本书中还有《寻根的孩子》和《横滨:藏着华人乡愁的地方》。作者通过不同的海外华人命运反映时代变迁,呈现中华文化的根脉以及海外华人的“乡愁”。在浓浓的乡愁中,《寻根的孩子》一文还带出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彭桓武先生年轻时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2、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散文不是诗歌,但它可以有诗歌那样的情怀和诗一般的意境。“意境”一直是散文的重要文学色彩,尤其在抒情散文中不可或缺。本书作者的抒情散文,有意无意追求那种特定环境的意境,例如《如风,如云,如影随形》一文,作者写了年轻时在冬天北方部队的大操场上观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中一班长牺牲时手握钢枪冻成冰雕,音乐响起,全场肃静,“音乐,如风,响彻在天然的圣殿里;如云,在旷野中自由飘行;如烈焰,燃烧着年轻的心……”。作者又写了7年后的春天,*次走进上海音乐厅,聆听交响乐演奏时想起当年在露天操场看电影的情景,“在我心中,神圣的音乐殿堂可以是金碧辉煌的大厅,也可以是繁星璀璨的露天广场。”这篇散文获得上海市民节、上海音乐节联合举办的“2017音乐中的真善美”征文三等奖。在《如风,如云,如影随形》里,是跨越时空的浪漫抒怀,而在《多雨的江南多情的你》、《西山落日红》里,则是温情脉脉的的咏叹。
《四季苏州河》一文,由“苏州河秋色”、“苏州河的冬”、“春到苏州河”、“苏州河之夏”4篇组成,描写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的四季风景及两岸风光,着墨点在于展示苏州河流域的变迁及人文情怀。苏州河的秋,河水的拟人化描写,其意境在于苏州河的变化带给沿岸居民不同的时代感。苏州河的冬,河面传来夜航驳船的声响,梦境中似有水上人家渐行渐远的生活回忆。苏州河的春,娓娓道来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借古喻今,引外寓内,通过河畔新建筑的艺术意境,道出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新貌。苏州河的夏,用炽热的语句描写河水奔流、夏日里河面上的龙舟赛,那种你追我赶的氛围是白昼的热烈时光,而到了夜晚万籁寂静,从河畔高楼飘出袅袅歌声,则是夏日的另一番意境。家园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就在这有动有静的日子里让人回味。
类似以上描写上海的作品,多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