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八月末 9787506352314 赵玫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7.76
6.8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赵玫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52314
出版时间2010-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1706202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玫,满族,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天津市文联创作室主任。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皈《我们家族的女人》《朗园》《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秋天死于冬季》等长篇小说16部,《太阳峡谷》《岁月如歌》《我的灵魂不起舞》等中短篇小说集5部,《一本打开的书》《从这里到永恒》《欲望旅程》《左岸,左岸》《蓝色的夏季》《遥远而切近的记忆》等散文随笔集15部,《赵攻文集》4部,《阮玲玉》等电视剧本80余集,共计600余万字,曾获第四、第五屑全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1.那时的爱情也是碧蓝的
2.远离荒漠一般的繁华
3.走进来就闻到了咖啡的香
4.黄昏的时候女儿坐在沙滩上
5.那时候他们不知廉耻
6.午夜中滋生的放荡
7.她把《第二性》读了很多遍
8.那些往事就像糟粕
9.每天都如同行走在刀锋上
10.她靠在那里死去的样子很感人
11.被噩梦扭曲的瞬间
12.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和哀伤
13.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14.油画上的裸体是谁
15.伊的恋爱的往昔
16.直到落叶开始飘零的深秋
17.就那样发生了,那场杀戮
18.每个人都像嫌疑犯
19.太阳穿透清晨的迷雾
20.电影就是他的墓碑
内容摘要
《八月末》是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季节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也是一个爱的故事。
《八月末》源于现实,又游离现实,人物关系斑驳陆离。他们追逐着
唯美,却破碎着激情;他们期冀着温暖,又无端地残酷。如此若即若离的感觉,风流云散的凄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精彩内容
伊终于可以不受困扰了。在深秋的海岸,远远地,地平线消失在翻滚的阴云下。仿佛暗灰色的斑翳。模模糊糊的,那迷蒙的混沌。
伊裹着白色丝巾。在沙滩上飘荡。难以抵御的太平洋上的海风。她终于孤单了。那是她梦寐以求的。再没有左邻右舍的喧晔,楼上楼下的响动。或许也没有了,可以窥见的他人的隐秘。静寂。在海的浪中,只剩下一
种景象了。那千篇一律的不舍昼夜的撞击。永远不变的浪涌。伊还是看到了远方的灯塔。在昏暗的光里。仿佛有歌声飘起。在海面上。那么遥远。
再普通不过的灯塔了,却曾承载梦想。
伊,她从来不曾真的经历过凶杀案,更没有想过会发生在她身边。被杀的人和杀人的人她都认识。这案件就像秋季的阴雨一般,始终环绕在她的脑海中。只要闭上眼睛她就能看到,那个满身是血渍的姑娘。就站在伊的窗外。雨淋在她的身上。衣服紧贴在肌肤上。那血迹于是淡泊了下来,向下淌着,那夹带着血的雨滴。她就站在伊的窗外。仿佛在乞求着什么。
但伊却什么也听不到。她只记住了,那一刻窗外雨中的那张扭曲而惊恐万状的脸。
伊一直觉得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她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已年华老去。不,不单单是年华老去,而是几近于行将就木的时刻,她才拥有了这座海边的房子。这里远离城市中心,每天能看到大海波澜。在海边有这样一
处房舍,是伊过去不敢想的。现在却踏踏实实地住进了“海岸家园”,从此每天凭栏远眺。
为了每日在沙滩上漫步,伊为自己定制了各种飘逸的服装。尤其那些能与海的不同色彩桕搭配的丝巾,就更像是一道道彩虹,斑斓地排列在伊的衣橱中。
是的,搬来海边的时候伊就想到了,这里的寂寞。她还知道只要搬来这里,就意味着她将一年四季在此长住。她不像“海岸家园”的其他住户,只把这里当做夏天的房子。或者那些开车的人们,每天不辞劳苦地往返于城市和海边。
伊赤着脚走在沙滩上。白色丝巾被海风拖起一道白色的飘曳。想着几个月前这里的熙熙攘攘。尤其周末的时候人们蜂拥而至,让海滩变得嘈杂
肮脏,甚而密不透风。那时候她真的很厌烦,以为这个喧嚣的夏季不属于她。现在好了,海边一片萧瑟荒凉,有时候甚至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伊反而有点怀念那炎热的纷扰了,尤其当左邻右舍的房子里,再不会亮起午夜的灯光。
黄昏的风和黄昏的海浪。伊急急忙忙从厨房走出来。厨房的这扇门通向临海的阳台,而阳台下的木栈道则直接伸向大海。这就是“海岸家园”的诱人之处,尤其沿海岸建造的这些房子,就像是建在海面上的宫殿。
伊合上了那本书。眼前晃动的只有疑惑。一个如此智慧的女人,何以为一个男人而失去了几乎全部的自我?那么就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了,起码不再是彻底的女权主义斗士。
伊突然想读一两页书,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到了这一本。她不记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更无从想象自己为什么要把一本莫测高深的书带回家。
伊读书是因为她已经对书一无所知。或者她并不是为了读书,只是为了等待书中的一个什么人。她知道她等的那个人并不是她的情人。她怎么可以用情人来形容他呢?不,她和她正在等的那个人素不相识。他只是他得以存在的一个载体。已经很多的夜晚,她等不到他。她想,为什么要称女人水性杨花?在爱情上无拘无束、瞬息万变的明明是男人。
或者,她读书是因为她觉得她对书是有责任的。她不想从书中看到什
么,或者她只想做出读书的姿势来。她对她读到的文字一无所知。不过她只能做到这些了。她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几十年她确实读了很多书。在那些崇尚阅读和鄙薄阅读的年代里。而她能够记下并铭刻于心的却不过几十行,所以读书对于她很可能只是一种姿势。
伊的脑子里晃来晃去的,更多的是那些电影的影像。而那些影像又是由她的文字构成的,这就是她得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她的笔下不仅有影像,还有无限斑驳的色彩。然后是场景的描述,很短的句子,以及,简洁的对话。这就是伊很多年来所做的,在尽量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为那些电影制作人服务。
一个凶杀案。却要承载淋漓尽致的人性,这要求太高了吧?在短短的九十分钟内说教?这个案件中将没有坏人。有的只是冷酷的法律和温暖的道德感。人性在爱情中悄然变异,抑或最终丧失殆尽。电影的名字,《八月末》。有限制性的,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与伊合作的那位年轻导演,已经在国际上拿到过诸多奖项。
伊还记得他第一次走进她家。那个晚上,伊留他住在了楼下的客房。
整个晚上他都在吸烟。只说了,故事只能发生在八月末。
为什么非要是八月末?
但是伊最终什么也没说。她更关心的或者是导演略显苍白的脸。晦暗的肤色让人觉得健康正弃他而去。他的沉默,不知道是意味了深沉,还是在掩饰他的肤浅。伊没有对他的吸烟横加指责。因为她觉得自己心中早就没有了仁慈。她对他的生命状态不必负责,她当然也就无须充当那个饶舌的角色了。是的,任凭他。伊只是想到,她或许能够以她的文字,帮助导
演实现他关于人性的架构。于是伊想起了托马斯·曼的小说。在那里托马斯.曼告诉人们,无论今日,还是过去,通向邪恶与毁灭的道路,总是敞开着的。
多么可怕。残酷的曼。后来维斯康蒂以曼的《威尼斯之死》改编的电影,竟然也充满了这种近似于真理般的柔软而邪恶的毁灭。只是电影中将诗人改作了作曲家,或者是因为维斯康蒂太热衷于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了。维斯康蒂将那望年的断臂之恋演绎得如此透彻凄美,又充满了理性。
那种柏拉图式的暖昧,那种混合着导演、父亲和情人的温柔目光。维斯康蒂将曼的小说拍成电影永恒地保留了下来,电影的名字,《魂断威尼斯》。
不,伊并不是要和导演说这些。她只是顺便想到了托马斯·曼和维斯康蒂。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