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 9787509700907 崔民选 主编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1.52
5.2折
¥
8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崔民选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0907
出版时间2008-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20176432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2007年,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实现供求平衡,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能源领域的一些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国际市场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隐患不断增加;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农村能源问题突出,滞后面貌亟待改观;体制约束依然严重,各项改革有待深化等。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仍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共分为四篇。篇即综合篇为总报告,沿着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两条主线,分析了中国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着笔于建设中国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第二篇为行业运行篇,分别就煤炭、焦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重点行业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中国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聚焦节能减排、能源安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能源资本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等2007年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中国能源产业走势;第四篇为(中国能源企业)绿色指数篇。这是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能源评价中心推出的一项创新成果,该评价体系以能源企业为评价对象,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评价原则,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评价方法,旨在衡量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成效。这对于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实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着眼于资源环境约束,紧扣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能源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作者简介
崔民选,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中心副主任。曾在山西财经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供职。主持过广东亨达利公司收购广东国际信托大厦、恒顺醋业股份公司整合中
目录
综合篇
总报告 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
一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二 节能减排成为重要战略部署
三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四 中国能源产业的挑战与对策
行业运行篇
分报告一 重新发掘煤炭资源价值
一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述
二 中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三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特点及主要问题
四 中国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研究
五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分报告二 焦炭行业在曲折发展中转型
一 中国焦炭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二 中国焦炭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焦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 “十一五”期间中国焦炭行业发展趋势
五 中国焦炭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报告三 中国油气行业格局变动分析
一 2007年中国油气行业发展概述
二 中国石油供应总量稳步增长
三 石油消费增长带动价格上涨
四 中国石油贸易:宽进严出
五 中国气体能源时代悄然来临
分报告四 构建清洁经济高效的电力体系
一 电力行业运行形势
二 电力行业运行特征
三 电力行业未来发展
四 电力投资市场多元化
分报告五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
一 世界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二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三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
四 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热点专题篇
分报告六 节能减排:能源行业硬约束
一 节能减排成为国家战略
二 节能减排成效:喜忧参半
三 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剖析
四 节能减排工作思路与对策
分报告七 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选择
一 中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
二 积极倡导国际合作的新能源安全观
三 新时期中国能源转型思考
四 着力构建中国石油安全坚实堡垒
五 巩固并加强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
六 大力开发生物质替代能源
分报告八 市场化改革:能源定价在困境中突围
一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
二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环境
三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现状及进展
分报告九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反哺生态
一 资源型城市: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二 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中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四 生态化建设:未来城市发展新方向
分报告十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化的步伐
一 中国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二 能源企业资本化市场需求放大
三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化运作分析
四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运作的实践
五 中国能源行业资本化发展趋势
绿色指数篇
分报告十一 绿色指数:能源企业评价新维度
一 中国能源企业绿色评价体系框架
二 中国能源企业绿色指数实证分析
后记
内容摘要
2007年,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实现供求平衡,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能源领域的一些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国际市场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隐患不断增加;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农村能源问题突出,滞后面貌亟待改观;体制约束依然严重,各项改革有待深化等。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仍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共分为四篇。篇即综合篇为总报告,沿着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两条主线,分析了中国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着笔于建设中国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第二篇为行业运行篇,分别就煤炭、焦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重点行业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中国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聚焦节能减排、能源安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能源资本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等2007年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中国能源产业走势;第四篇为(中国能源企业)绿色指数篇。这是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能源评价中心推出的一项创新成果,该评价体系以能源企业为评价对象,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评价原则,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评价方法,旨在衡量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成效。这对于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实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着眼于资源环境约束,紧扣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能源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主编推荐
崔民选,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中心副主任。曾在山西财经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供职。主持过广东亨达利公司收购广东国际信托大厦、恒顺醋业股份公司整合中
精彩内容
综合篇
总报告
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
摘要: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后,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目前,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成为2008年中国经济重要的着力点。建设“生态文明”,更是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了有效缓解能源资源与环境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构筑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体系势在必行。本报告从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对于如何构筑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源体系,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创造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节能减排 能源结构优化 能源体系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连年攀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停留在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粗放型经济增长路径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发展进程,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国,部分资源品消耗量位居世界前列,进口依赖度日益增强,世界能源资源品市场上的“中国因素”效应越发明显。这种经济增长特点将给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这种不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改进,而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导致后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由大量能源消耗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在我们为既有经济发展成就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之路并不平坦。
为了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构筑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体系,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央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对于改善资源与环境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首次提出,标志着中国将进入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
在能源等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如何做到既要实现全面的小康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要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高速发展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提出重在能源资源领域加强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同时着重提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十七大报告针对能源资源环境领域制定的目标是具体而清晰的,明确了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首次将节能阐述得如此详细、具体,能源战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未来能源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在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比重,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达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这是解决能源经济工作重要的制度保障。
为深人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2007年12月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2008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其中更是把能源经济中节能减排任务放在当前所有经济工作中第四位的重要高度,突显节能减排的重要程度。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人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这是2008年中国能源经济重要的着力点。如何构筑一套完善的发展体制,在执行层面给予更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能源、经济和环境的3E发展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源和环境的发展状况内生于整个经济发展背景中,它们都不可能脱离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离开了现实宏观经济的基础,任何单一问题的思考可能都会造成片面的认识。
(一)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并表现出了许多与以往发展阶段不同的特征,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复杂性更加显现。2003年以来,GDP已经连续4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03~200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4%,较1978~200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2007年季度增长11.1%,第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前三季度,GDP平均增速同比达到了11.5%,并且没有放缓的趋势,11月19日国家统计局估计2007年GDP增长速度为11.5%,全年累积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4.6%。
中国过去强劲的经济表现有其深厚的基础,市场化改革以来所释放出来的经济发展潜能极大地调动了经济总量的扩张,资本、劳动投入以及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是主要的因素。有理由相信,“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受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将不会放慢步伐,经济迅速增长势头明显。同时,不应忽略的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上述利好因素,但是当我们关注长期经济发展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也显而易见。
2006年作为中国能源经济运行转型之年,中国能源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2007年中国能源经济的运行实践,《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产业政策》以及年末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等重量级规划与文件的相继出台,十七大报告对资源能源工作的具体阐述,以及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能源经济工作的详细部署,都表明中国能源经济的宏观制度环境处在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下,能源经济工作受到空前重视。能源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也不断推动着能源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中国能源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礼会发展的需要,为“十一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梳理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下,中国的能源部门运行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居世界位;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居世界第五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天然气产量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2007年前9个月累计生产16.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4%,其中原煤产量达到了16.8亿吨,原油产量1.39926亿吨,天然气产量501亿立方米,发电量23702.4亿千瓦时,为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国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2006年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消费部门却日趋集中。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能源消费部门集中的特点也进一步显现出来(见图0—2)。工业是中国能源的消费用户,其消费额占了中国能源消费总额的2/3以上。从1997年开始,工业用能下降幅度明显,2000年与2001年降幅到了谷底,从2002年开始,工业用能比例开始迅速回升;生活消费用能仅次于工业用能,其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和2005年达到了历史比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位居第三位,在短期的平稳下降后,从1996年开始,其能源消费比例快速上升;农、林、牧、渔业的能源消费比例在达到了1998年的后,开始不断下降;其他行业能源消费比例在1998年之前经历了几次波动性变化,自那以后消费相对平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从1994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从2004年开始有小幅度回落的迹象;建筑业耗能相对少,2002年之前其比例小有波动,从2002年开始,建筑业能源消耗比例有了一个大幅度的跃升,从2003年开始的发展趋势是往下降方向变动。
能源工业产值增长显著。2000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能源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3617.8亿元增加到49901.05亿元,年均增长24.1%。其中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快,年均增速达到32.7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工业平均增速。
能源节约成效显著,能源强度变化出现新趋势。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2007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报显示,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下降幅度开始比2006年有所加大。
能源行业环境保护取得进展。能源工业是污染物排放的工业行业之一。“十五”期间以来,能源工业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一批污染治理设备被采用。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0.5%和23.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废气治理设施数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12.1%和45.8%,其中脱硫装置在电力行业被大规模采用。2000年底,中国烟气脱硫装机约为500万千瓦。到2006年底,中国火电厂新增烟气脱硫装机容量约为1.5亿千瓦。与2000年相比,脱硫装机容量增加了约30倍,脱硫装机比例由2%提高到30%以上,与美国当前的煤电脱硫装机比例持平。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能源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能源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81268万吨,比2001年增长12.68%,低于能源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40.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3.2%和12.6%。但是工业行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煤炭歼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比2001年提高0.3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以及25.0个百分点。2005年,能源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1161亿标准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66.1%,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9.5%,其他能源工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废气治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作为主要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行业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二氧化硫和烟尘去除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07.8%和59.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二氧化硫和烟尘去除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75.1%和96.5%。2005年,能源工业固体废物产生45995万吨,比2001年增长58.28%,但排放量减少到547万吨,比2001年减少33.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大幅度下降(见表0-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