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 9787122239068 戴猷元 编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 9787122239068 戴猷元 编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50.86 5.2折 98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猷元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9068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3748359

上书时间2024-12-22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液液萃取是重要的化工分离单元操作。它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设备投资少、便于快速连续和安全操作等优点。本书包括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液液萃取相平衡、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混合澄清器、柱式萃取设备、离心萃取设备、萃取过程的强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等内容,系统阐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平衡关系、过程速率、应用设备及设计计算、萃取过程强化途径,并介绍了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戴猷元,清华大学,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讲授《化工原理》(学校一类课)、《化工概论》等课程;科研方面的重点是液液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科研方面的重点是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液液萃取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规律研究”、“新型膜分离过程的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创新”、负责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其他部委和企业的研究课题。萃取新工艺方面,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工艺研究和机理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苯胺废水技术”等科技成果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萃取新方法方面,在膜萃取过程的研究、外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萃淋树脂分离过程的研究、聚合物反胶团萃取、预分散溶剂萃取、浊点萃取等新的领域取得成果。近二十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育教学奖20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授权专利26项。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液液萃取过程

1.2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

1.3.1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数

1.3.2分配系数

1.3.3萃取率

1.3.4相比和萃取因子

1.3.5萃取分离因数

1.3.6物理萃取与化学萃取

1.4液液萃取技术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

2.1物质溶解过程的一般描述

2.2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2.2.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2.2.2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2.3物质萃取的各种影响因素

2.3.1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应

2.3.2被萃溶质亲水基团的影响

2.3.3溶质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的影响

2.4常用的萃取剂

2.4.1萃取剂选择的一般原则

2.4.2中性络合萃取剂

2.4.3酸性络合萃取剂

2.4.4胺类萃取剂

2.4.5螯合萃取剂

参考文献

第3章 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

3.1金属离子配合物

3.1.1金属离子的水合

3.1.2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稳定性

3.2中性络合萃取过程

3.2.1中性金属配合物的萃取

3.2.2金属配阴离子加合阳离子的萃取过程

3.3酸性络合萃取过程及螯合萃取过程

3.3.1酸性络合萃取过程

3.3.2螯合萃取过程

3.4离子缔合萃取过程

3.4.1阴离子萃取过程

3.4.2阴离子交换过程

3.4.3阳离子萃取过程

3.5金属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3.5.1萃取剂特性的影响

3.5.2金属离子成键特性的影响

3.5.3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影响

3.6协同萃取过程

3.6.1酸性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

3.6.2肟与酸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

3.6.3螯合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

3.6.4其他协同萃取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章 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

4.1简单分子萃取

4.2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

4.2.1有机物络合萃取的过程描述

4.2.2有机物络合萃取体系的基本特征

4.2.2.1分离对象的特性

4.2.2.2络合剂的特性

4.2.2.3稀释剂的选择

4.2.3有机物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4.3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分析

4.3.1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

4.3.2络合萃取的萃合物结构

4.3.3络合萃取的历程

4.3.3.1中性磷氧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历程

4.3.3.2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两种历程

4.3.3.3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苯酚的两种历程

4.3.3.4酸性磷氧类萃取剂络合萃取有机胺类的两种历程

4.4有机物络合萃取的特征性参数

4.4.1分离溶质的疏水性参数lgP

4.4.2分离溶质的电性参数pKa

4.4.3络合剂的表观碱(酸)度

4.4.3.1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定义

4.4.3.2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测定方法

4.4.3.3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影响因素

4.4.4络合剂相对碱(酸)度

4.4.4.1以被萃溶质为对象的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定义

4.4.4.2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液液萃取相平衡

5.1物理萃取相平衡

5.1.1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5.1.2弱酸或弱碱的萃取相平衡

5.1.3萃取相溶质自缔合的萃取相平衡

5.1.4混合溶剂物理萃取的相平衡

5.2化学萃取的相平衡

5.2.1化学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5.2.2萃合物化学组成的确定

5.2.3络合萃取相平衡的质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

5.3萃取相平衡的图示方法

5.3.1完全不互溶体系直角坐标图

5.3.2三角形相图

5.3.2.1三角形相图中的组成表示法

5.3.2.2杠杆法则

5.3.2.3液液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法

5.3.2.4液液相平衡在直角坐标上的表示法

5.4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

6.1分子扩散及涡流扩散

6.1.1分子扩散

6.1.2扩散系数

6.1.3单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6.1.3.1等摩尔反向扩散

6.1.3.2单向扩散

6.1.4涡流扩散

6.2相间传质

6.2.1对流传质

6.2.2相间传质模型

6.2.3分传质系数

6.2.4总传质系数

6.3界面现象及其影响

6.3.1Marangoni效应

6.3.2Taylor不稳定性

6.3.3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6.4液滴传质特性

6.4.1液滴和液滴群的运动

6.4.2液滴和液滴群的传质

6.4.2.1液滴生成阶段的传质

6.4.2.2液滴自由运动阶段的传质

6.4.2.3液滴凝并阶段的传质

6.4.2.4考虑液滴内外传质的总传质系数

参考文献

第7章 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

7.1单级萃取过程及其计算

7.1.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

7.1.2溶剂不互溶体系

7.2多级错流萃取过程及其计算

7.2.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

7.2.2溶剂不互溶体系

7.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及计算

7.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

7.3.1.1三角形坐标图求理论级数

7.3.1.2直角坐标图求理论级数

7.3.2溶剂不互溶体系

7.3.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小萃取剂用量

7.3.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

7.3.3.2溶剂不互溶体系

7.3.4两相完全不互溶体系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计算

7.4复合萃取

7.4.1完全不互溶体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数

7.4.2完全不互溶体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

7.4.3双溶质组分分离的操作条件选择原则

7.4.4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图解法

7.4.5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公式解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

8.1柱塞流模型

8.2萃取柱内流动的非理想性

8.2.1非理想流动和停留时间分布

8.2.2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及其影响

8.3考虑萃取柱内轴向混合的计算模型

8.3.1级模型

8.3.2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8.3.2.1返流模型的建立

8.3.2.2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

8.3.2.3非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

8.3.3扩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8.3.3.1扩散模型的建立

8.3.3.2线性平衡关系时扩散模型方程的解析解及其简化

8.3.3.3分散单元高度及其近似计算

8.3.4前混现象

8.4萃取柱轴向混合参数的实验测定

8.4.1扰动响应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8.4.1.1扰动响应法及模型方程

8.4.1.2扩散模型方程

8.4.1.3几种主要的模型参数求取方法

8.4.1.4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8.4.2稳态浓度剖面法

8.4.2.1基于扩散模型的单变量估值法

8.4.2.2基于返流模型的多变量估值法

8.4.3动态响应曲线法

参考文献

第9章 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9.1液液萃取设备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类型

9.2液液萃取设备的性能特点

9.2.1液液萃取设备的特点

9.2.2液液萃取设备的液泛流速和比负荷

9.2.3萃取设备的传质速率和总传质系数

9.3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0章 混合澄清器

10.1混合澄清器及其类型

10.2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点

10.3混合澄清器的设计

10.3.1混合室的设计

10.3.2澄清室的设计

10.4混合澄清器的操作

参考文献

第11章 柱式萃取设备

11.1柱式萃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11.1.1喷淋萃取柱

11.1.2填料萃取柱

11.1.3筛板萃取柱

11.1.4脉冲筛板萃取柱和脉冲填料萃取柱

11.1.5振动筛板萃取柱

11.1.6转盘萃取柱(RDC)

11.1.7混合澄清型萃取柱

11.2填料萃取柱的设计计算

11.2.1液滴平均直径dP的计算

11.2.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

11.2.3总传质系数的计算

11.2.4柱高的计算

11.3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

11.3.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

11.3.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

11.3.3筛板萃取柱传质性能计算

11.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

11.4.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

11.4.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

11.4.3脉冲筛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11.4.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

11.4.5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举例

11.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

11.5.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

11.5.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

11.5.3转盘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11.5.4转盘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

11.5.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步骤

11.6柱式萃取设备的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第12章 离心萃取设备

12.1离心萃取器及其类型

12.1.1离心萃取器的分类

12.1.2连续接触离心萃取器

12.1.3逐级接触离心萃取器

12.2离心萃取器的关键参数

12.2.1离心分离因数

12.2.2离心萃取器的压力平衡和界面控制

12.2.2.1离心力场条件下的流体静力学方程

12.2.2.2转筒式离心萃取器的界面控制

12.2.3离心萃取器的分离容量

12.2.4离心萃取器的级效率

参考文献

第13章 萃取过程的强化

13.1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

13.2“场”、“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

13.2.1“场”、“流”的定义及特征

13.2.2“场”、“流”分析的基本内容

13.2.2.1“流”和“场”的存在是构成分离过程或反应过程的必要条件

13.2.2.2“流”和“场”按不同方式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过程

13.2.2.3调控“流”和“场”的作用可以实现过程强化

13.2.2.4多种“流”和多种“场”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过程

13.2.3常用分离过程的“场”、“流”分析

13.3从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萃取过程

13.3.1提高过程的传质推动力

13.3.2增大相际总传质系数

13.3.3增加相间传质面积

13.4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

13.4.1过程耦合技术

13.4.1.1同级萃取反萃取耦合过程

13.4.1.2萃取发酵耦合过程

13.4.1.3膜技术与过程耦合

13.4.2化学作用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

13.4.3附加外场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

参考文献

第14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14.1概述

14.2液膜技术

14.2.1概述

14.2.2液膜技术的构型和操作方式

14.2.2.1乳状液膜过程

14.2.2.2支撑液膜过程

14.2.2.3封闭液膜过程

14.2.3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及促进传递

14.2.3.1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

14.2.3.2液膜分离过程的促进迁移

14.2.4乳状液膜

14.2.4.1乳状液膜体系的组成

14.2.4.2乳状液膜分离工艺

14.2.4.3乳状液膜体系的渗漏及溶胀

14.2.5支撑液膜体系

14.2.6封闭液膜体系

14.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4.3.1概述

14.3.2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14.3.3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

14.3.3.1超临界流体固体萃取工艺

14.3.3.2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

14.3.3.3溶剂循环

14.3.3.4溶质和溶剂的分离

14.3.4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

14.4双水相萃取技术

14.4.1概述

14.4.2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14.4.3双水相体系的主要参数

14.4.4双水相萃取的特点及两相分配

14.4.4.1双水相萃取的特点

14.4.4.2影响双水相萃取分配的因素

14.4.5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

14.5膜萃取技术

14.5.1概述

14.5.2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14.5.2.1膜萃取的研究方法

14.5.2.2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

14.5.3膜萃取的影响因素

14.5.3.1两相压差Δp的影响

14.5.3.2两相流量的影响

14.5.3.3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

14.5.3.4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

14.5.4中空纤维膜萃取的过程设计

14.5.4.1分传质系数关联式

14.5.4.2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

14.5.4.3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

14.5.4.4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串联和并联

14.6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

14.6.1概述

14.6.2胶团的结构及性质

14.6.3胶团萃取

14.6.4聚合物胶团萃取

14.6.5浊点萃取

14.6.6反胶团的结构及性质

14.6.7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

14.6.8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研究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液液萃取是重要的化工分离单元操作。它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设备投资少、便于快速连续和安全操作等优点。本书包括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液液萃取相平衡、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混合澄清器、柱式萃取设备、离心萃取设备、萃取过程的强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等内容,系统阐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平衡关系、过程速率、应用设备及设计计算、萃取过程强化途径,并介绍了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主编推荐
戴猷元,清华大学,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讲授《化工原理》(学校一类课)、《化工概论》等课程;科研方面的重点是液液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科研方面的重点是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液液萃取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规律研究”、“新型膜分离过程的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创新”、负责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其他部委和企业的研究课题。萃取新工艺方面,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工艺研究和机理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苯胺废水技术”等科技成果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萃取新方法方面,在膜萃取过程的研究、外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萃淋树脂分离过程的研究、聚合物反胶团萃取、预分散溶剂萃取、浊点萃取等新的领域取得成果。近二十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育教学奖20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