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葵望 9787515321707 许江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8.92
4.9折
¥
3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许江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1707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3444314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写作是未竟之事
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师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十一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我低头站在一旁,目睹蓦然而至的劫难,发现地上有两本小书,是“朝花文丛”一类的小读本,一本是中国的短篇小说集子,一本是都德的《柏林之围》。我抬脚把小书踢到床底。待红卫兵走后,我把书找了出来。
我跑到山腰的竹林中,独自把书读完。这两本小书正是日前父亲让我阅读的,我却懒得动,但此刻我充满着渴望。家为什么被抄,我不知道,但这两本几乎失而复得的小书却让我的生命次懂得珍惜。抄家的羞辱令我伤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成“坏人”,唯有这本书却成了灭顶之灾来临时的渡筏。我开始读这两本小书,如同饥渴者吮吸着甘露,一边带着现实的感伤,一边又被书中的世界所感动。清代名儒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我生平次认真的阅读,竟是这般万不得已。那两本小书给我印象深的是茹志鹃的《百合花》中的小战士和都德的《柏林之围》中的老军人。两个受过战火洗礼的人有故事。多少年后,我在柏林碧塔尼亚艺术中心驻地创作的时候,每天晚上行走在柏林的大道小街,我都会想到那位固执而骄傲的老军人。这是我关于世界想象的初历,它让我在那场风雨中多少都获得了一丝信心。
“文革”催生了我初次的阅读,并赋予某种传奇的色彩,同时,也让我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书的力量。我把书看得很高,把写作看作一份了不起的心灵工作。所以,尽管我在
“文革”中(尤其在知青之时)读过大量小说,尽管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我也写过不少自由诗,尽管我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进行美术创作并不断争取参展和发表,但我从未想过要出002
书。这主要是因为我内心的怯懦。初次阅读的万不得已让我从此把书看作一份拯救,把阅读看作一种自救的历程。我始终怀疑,自己可能写好这样一本书吗?
2000年,我在筹备上海双年展的过程中,遭遇诸多上海往事。那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正逢上海美术馆迁往过去的上海跑马厅。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
给上海打上国际都会的沧桑烙印,作为太平洋西岸的移民之城,上海充满了传奇。往昔殖民者的马会俱乐部成为城市的美术馆,那历史的记忆思痕斑驳,格外令人揣想无
限。那几年,我画了一系列的大上海的历史风景。我仿佛从历史的苍穹俯望这座大城的往昔,从曾经的城市地标和肌理中感受岁月云烟,并用硅胶制作的手掌与手背表现某种历史
的博弈。双年展过后,我把绘画和阅读的感受写下来,自费出了一本小册子,题为《上海蜃景》。我写下了对于上海今昔的扑朔迷离的感受,那文字也同样记录了我书写的怯懦犹
豫之感。直至今日,我都怀念这本小册子。那时黄浦江东岸的楼群远未如今日这般稠密而高耸入云,浦西的高楼也未能在外滩的天际线上重构一道城市轮廊,上海世博会更是遥远
之事。筹备双年展的过程中,我有机会登上南京路和外滩的几座名楼,从窗口亲见过去在老照片中反复看到的景观。我仿佛站在历史的上空,见证这座城市历经磨难的气息,并从那里重复和反省曾经的目光。我领悟到真正的写作与绘画一样,永远是个未竟之事。我们一边书写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总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历史,并把每一个人描绘其中,让我
们从中领悟历史的命运。后来几届上海双年展都与城市母体的命运变化相照不宣。2002年讨论“都市营造”,之后的十多年,上海始终是太平洋西岸的城市。2004年关注“影
像生存”,今日影像深刻而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感性方式。2006年聚焦“超设计”,那过度的设计乘着全球化的风潮,让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和憧憬西方的大国。2008年揭示“快城快客”,直接瞄准城乡迁徙的浪潮和他们的身份命运,那一年骤降的春雪箴言般地让亿万名务工者难以还乡。2010年,上海世博年,世界城市汇聚上海,双年展以
“巡回排演”的主题剑指全球化城市循环往复的历史动机,为世博的激浪鸣响反省的晚钟。两年后,世博的几个主要场馆都变身为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巡回排演”成了当代艺
术的自我预言。持续十数年的双年展如若书写,它一边描绘这个世界,另一边又被世界的变迁所描绘着。作为双年展的策划者,我始终站在双年展中,我已然在这种历史的写作
中。
于是,我有胆量出书。从2005年《一米的守望》和《视觉那城》出版至今,我已经陆续出了8本文集,《葵望》已是第9本集子了。这本集子分6个部分:“说葵”选辑了我数
次个展的画册前言,倾述一代人的心结;“葵殇”收录我以绘画感受力为核心的数篇文字,忧患与挑战兼备;“致葵园”则专门刊出我作为美院院长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典
礼与开学典礼的讲话,所讲俱是肺腑真言;“远望者”辑集数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双年展的反思为主;“藿风”选用了几篇随笔,希望全书的笔性有所轻盈,调子不至
太重;后的“群葵”,是我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文字的甄选。葵在我的画笔下是一代人的化身,我把诸多文字系在葵园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许。葵望,葵园大地的远望,正可以
借喻一代人的心灵瞻望,也可比兴一个绘画者的精神守望。
《葵望》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本身就是一份扰心的瞻望。无论如何,写作作为未竟之事,总让我们与世界之间从这里不断地出入往返,交相眺望。葵的收获与担当只在寄004
望未来,这是葵园大地年年岁岁的真消息。
导语摘要
《葵望》分为六部分:“说葵”选辑了许江数次个展的画册前言,倾诉一代人的心结;“葵殇”收录许江以绘画感受力为核心的数篇文字;“致葵园”则是许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典礼与开学典礼的讲话;“远望者”辑集数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双年展的反思为主;“藿风”选用了几篇随笔,调子轻盈;“群葵”则是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文字的甄选。许江将诸多文字系在葵园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许。
作者简介
许江,出身于教师家庭。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经历美术编辑等工作回美院任教。1988年至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多年来创作颇丰,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德国德累斯顿国立博物馆等地举办大型个展,出版《远望》《被拯救的葵园》《致葵园》和《重新生长》等大型画册。美术创作尤以葵园的关怀,俯望大地,凝结文心。写作出版有《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架上画》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文联主席,浙江美协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目录
一、说葵
渴望生长
葵园深歌
真正的写作如火栗在手
如何“最葵园”
葵园如若流火葵园与本草的绽放
二、葵殇
中国艺术观的三重背景
绘画的纠结与诗
感受力与再生缘
意、写及其大者
一个人的面容
包豪斯,一个神秘的邮包
八五与85
三、致葵园无愧于心灵的约定
如何能够不珍惜
青山相望
天人相和
涅槃之象
学脉、望警及生命的鸣唱
祝福青春
四、远望者
重塑艺术的智性
设计危机与超设计使命
快城快客与上海策略
历史巡回
大道排演
公共艺术,场所与记忆的叠影
重建先锋
所以、所由与所安
素功即礼
五、藿风
竹之韵
牛津如山,剑桥若水
文与画
船厂记忆
土楼意想
绘画的品格
行走的风景
六、群葵
先行者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山水精神
时代旗帜
人生之洗
父爱无边
蔼然仁者最相忆
纯白之思
漂泊者痛
成钢塑神
内容摘要
《葵望》分为六部分:“说葵”选辑了许江数次个展的画册前言,倾诉一代人的心结;“葵殇”收录许江以绘画感受力为核心的数篇文字;“致葵园”则是许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典礼与开学典礼的讲话;“远望者”辑集数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双年展的反思为主;“藿风”选用了几篇随笔,调子轻盈;“群葵”则是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文字的甄选。许江将诸多文字系在葵园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许。
主编推荐
许江,出身于教师家庭。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经历美术编辑等工作回美院任教。1988年至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多年来创作颇丰,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德国德累斯顿国立博物馆等地举办大型个展,出版《远望》《被拯救的葵园》《致葵园》和《重新生长》等大型画册。美术创作尤以葵园的关怀,俯望大地,凝结文心。写作出版有《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架上画》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文联主席,浙江美协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精彩内容
我画画,喜孤单。如若一次孤行,默默地行走,山重水复处,感受生命的纠结与无常,心中时常掠过悲凉。所以,在画面上,我喜欢多,喜欢复数,喜欢群体,喜欢热闹与激情。繁里求简,乱中求生,反复中见出生机,绝境处发出快意。所以,我的葵是复数的葵,是群体的葵,是一代人的葵。那葵有一种圣徒般的悲凉,圣徒般的表情。圣徒的关怀从来不是个
人的关怀,而是群体的关怀;圣徒的悲凉从来不是个人的悲凉,而是群体的悲凉。“致葵园”展览的一位观众说得好:“一支葵两支葵的沉重,那是沉重;一片葵的沉重,那是一个季节。一支葵两支葵的残破,那是残破;一片葵的残破,那是含辛茹苦的命运,那是一代人。”
绘画之初,我常感两手生分。心中只有空,空里腾出一种心绪,涌出一种笔势。抓住一种势,依势而行;借取一种象,载沉载浮。绘画就像一场流放,刘长卿诗云:“故山南望何处?春水连天独归。”(《送陆沣还吴中》)独归如若一个绝境,又若一种求生。何处独归?追问与孤独相伴,心灵归入无边的寂寥惆怅,也归入生机的渴望。绘画的“生”就是摆脱任何预设的规制,在迷惘中“化生活”,让自身涌上前来。那涌现在笔头的某种突兀的释放,正是生命的流露,是独行者不期而至的归来,其中自有诸般万不得已者在。那万不得已者,带着生命的痛切,传递肉身真切的信息。我的掌心,有一方老茧,正由于握笔用力所致。去年冬春之时,茧深处曾堆成一个洞,如若枪眼一般。时至今日,每每握笔挥洒时,笔端处传递些许痛楚,便有被刺的悸动,一种生命转释的亢奋便会浮上心来。
一幅画画好,仿佛绝处逢生的来归。推开一定的距离,从各个角度有一搭没一搭地窥视。《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据宇文所安
的观点,此处揭示了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观视,探研,进而体察何以相安相居。这里提及创造的自主性。这个“自”既有即时性情,又存大道悲悯;既有个性喜好,又有共性呼号;既有焦虑,又有释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