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追寻希望 9787100238786 邓小南
  • 正版现货新书 追寻希望 9787100238786 邓小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追寻希望 9787100238786 邓小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50.57 7.4折 68 全新

库存21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小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8786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740266

上书时间2024-12-21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近五年的学术随笔、评论以及对谈等。作者以四辑的内容为读者呈现自己关于学科建设、精神传承等的思考与观点,颇具启发性。其间以事系人,用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学人风貌,传递出先辈学人的襟怀、风骨、信念,读来让人尤为动容。“希望来自纯洁干净,来自畅快交流,来自让人得以学海徜徉自由思考的精神家园”,以“追寻希望”为题既是作者对过往学人协力前行中斑斑印迹的概括,亦显示了其在学术研究以及人生努力上抱持的一种态度。



作者简介

邓小南,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1950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宋代历史探求》《长路》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学人  学科


 


略谈北大人才建设——在北京大学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开幕致辞


力度·厚度·深度——略谈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与时代性


“贯通”杂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学术讲座


今天我们怎样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的魅力”系列讲座发言


数字人文与中国历史研究


求真知  存信史——“北大理科史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历程”项目启动会发言


“国学”概念是历史的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15周年庆典致辞


转移一时风气  示来者以轨则——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95周年纪念会致辞


十年成长  十年长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会致辞


“两代人”情缘结契  “中华本”学术担当——在中华书局创建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柔韧与执着——《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


学术出版人的志业——李伟国《中古文献考论:以敦煌和宋代为重心》小引


知古达今  发凡起例——读钱理群等主编《安顺城记》


 


前辈  师友


 


兼收并蓄   广纳众流——“严复与北大”专题展览开展致辞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纪念研讨会致辞


学问与境界——张政烺先生纪念追思会致辞


集贤储才   共研国史——先父与早年北大中古史中心


先父与北大的精神纽带——在邓广铭先生藏书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珍贵的“无价”——邓广铭先生档案捐赠仪式发言


缅怀李埏先生——李埏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发言


我所接触的杨讷先生——杨讷先生纪念暨元史研究青年论坛发言


“火”似的段晴


一个教师的感动——《宋史研究诸层面》代序


见证成长——北大88级聚会致辞


 


道路  实践


 


“失序”时代的“文明”与“道路”——“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论坛发言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研讨会发言


涵育学术   激活思想——2018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汇报


千秋基业——探索与实践


乡村历史空间的文化再造——“乡村建设与艺术实践”学术研讨会致辞


走近历史现场——文研论坛“走近历史现场:陇东宁南地区的史地追索”发言


学习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国故新知”讲座的发言


源头活水来——2022春季文研院邀访学者欢迎会发言


相聚也是力量——文研院第12期邀访学者欢送会发言


 


简述  琐谈


 


历史上的信息渠道值得关注


信息渠道再观察——《宋代的信息传递与政令运行》专辑导言


《中古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序言


“从历史文本看9—13世纪跨政权的信息流通”引言


开新与反思——《新史学》宋史研究专号导言


“忧患”与“资治”:司马光与他的时代


千年王安石——国图公开课讲座


浅谈苏轼


《宋画全集》与宋史研究——浙江大学“宋画之韵”研讨会发言


《宋史职官志·刑法志考正》编后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修订后记


《宋代文官制度六题》后记


《长路》后记


 


附  录


 


学术与思想——答《北京大学校报》记者问


下“死”功夫,做“活”历史


选择宋史,选择以教师为天职(节选)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近五年的学术随笔、评论以及对谈等。作者以四辑的内容为读者呈现自己关于学科建设、精神传承等的思考与观点,颇具启发性。其间以事系人,用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学人风貌,传递出先辈学人的襟怀、风骨、信念,读来让人尤为动容。“希望来自纯洁干净,来自畅快交流,来自让人得以学海徜徉自由思考的精神家园”,以“追寻希望”为题既是作者对过往学人协力前行中斑斑印迹的概括,亦显示了其在学术研究以及人生努力上抱持的一种态度。



主编推荐

邓小南,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1950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宋代历史探求》《长路》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精彩内容

这本小书,是近年来一些发言、小文的汇集。平平淡淡,点点滴滴。

这些一过性的致辞、不起眼的谈话,涉及学人与学科、前辈与师友、道路与实践,也有介绍性的简述与琐谈。其中的内容,大多伴随着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的成长而来;也有一些寄托着个人对于前辈、对于师友的忆念,有一些反映着个人粗浅的思考与期冀。非常感谢陈恒主编的邀约,感谢“光启随笔”编辑朋友的努力,使其有机会呈现给读者。

重翻这些丛脞散在的内容,回顾步步走来的往事,忽然强烈地意识到,这些年所思所想、所致力的,就是在执着地追寻希望,追寻一代代学者内心向往的境界。“希望”,不仅是憧憬,是目标,也是朝向理想的节点与路径。大到中华民族的前景、家国情怀,小到个人成长、生涯期待,无不与希望相连。

就一代学人的学术经历而言,追寻希望,是追寻理想中开放从容的学术环境、纯洁丰厚的学术净土,追寻潜移默化传承自前辈学者的人文精神传统。希望在于未来,而面向未来,就是面对未知。鲁迅先生当年在《我观北大》中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我们的许多“希望”,并非天经地义、不寻自得的,要经由持续坚韧的摸索与集体性的努力,才真正能有希望。

“追寻”,是追求也是寻觅,是“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过程。因为期待未来,心存希望,才会有执着的动力。新视野、新思想、新的学术成就,可能出现在顺畅平和的环境中,可能迸发于动荡激切的氛围下,也可能经历长时段的沉寂甚至纠结。新的突破需要酝酿,需要疏解,需要同道者直面彼此的切磋交流。沉潜、思索与碰撞终究有益。

“追寻希望”过程阶段中留下的斑斑足痕,不仅与我个人相关,也是特定时代中一批学人协力前行的印迹。

我11岁随父亲迁入燕园,初中毕业去北大荒“屯垦戍边”, 28岁考入北大,直至2022年底退休。牵系着我和北大的,是两代人的情缘。在北大学习工作的44年,最终塑就了我的人生道路。

我们有机会重返校园,得益于改革开放。当年的北大,在探索与艰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四”以来酿成的民主科学精神,润物无声,养育出代代学子。本科毕业那年,同学们集资铸就了蔡元培、李大钊先生的铜像。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的襟怀与风范,对真理不折不挠的探求精神,始终给予后辈内心的激励。面对老校长蔡先生,每每想起梁漱溟先生当年的说法:“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先生的期待,浸润在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百年历史中。无数前辈为新时代的缔构倾尽智慧,呕心沥血;先生们身体力行的准则与楷模,留给后人面对未来时的肩头责任。现实中,没有无根的树木,也没有能够摆脱历史的个人。正是这份历史感“导夫先路”,不允许我们沉溺于茫然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进程中的一环,都是要“负重”前行。

生活中的学业,学业中的生活,考验着也滋养着一代代学人。友朋中“止于至善”的追求与情怀,超越单纯“目的”“手段”的治学状态,时时感动着我。我和同学、同事、同伴在这里读书思考、撰著文稿,也曾在这里闲谈或是冥想“发呆”。我们享受校园中春夏秋冬洒满的阳光,也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赤橙黄绿中,乐见樱杏桃梨枝头花朵次第开。友人们有的资深,有的少壮,个个活力四射,日日都有欢谈。我时常感觉到来自深谈的启迪,感觉到深谈背后的沉思,也时常在想,自己能跻身于这一群体,真的十分幸运。

 从2016年5月到2023年8月,我在北大文研院度过了七年时光。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有这样一段人生。

今天的学界,已经是个超大的国际性平台。平台上有交流对话,也有竞争与互鉴;要得到国际学界的尊重,全靠今天我们自己的努力。朋友们希望文研院是一方“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平台,依靠校内外、国内外众多学者实现平台的厚度、前沿性和辐射力;希望这里是一个有温度的学者家园,能够让“近者悦,远者来”;希望提供一片干净纯粹活泼开放的天地,以其“清新风气,一流标准”,让师生在这里感受到学术真正的魅力。

大学是为学人提供开阔想象空间,提供持续追问动力,提供无限可能性的天地。这天地的“轴心”是学人,是学术。“学术”是学问与见识,也是方法与道路,是学者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重心。学界常说要建设学术共同体,之所以强调“共同”,是因为我们本来有诸多“不同”;这种共同,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不同领域中共同的学术志趣、共同的理念趋向,给予我们相互激励、扶持的力量。

学术建设譬如逆水行舟,有挣扎也有愉悦。年复一年走来,许多学者由客气的同事变为坦诚的友人。师友们为文研院的题词,有“真正的大学”,有“结构迢递”“旷望高深”,有“惠风和畅”,有“上善若水”,只言片语渗透着学者的期许和勉励。

希望在前,让我们共同追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