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探究(一) 9787560451701 (日)柄谷行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探究(一) 9787560451701 (日)柄谷行人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46.74 6.9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柄谷行人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51701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701125

上书时间2024-12-19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思想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探究”连载中,柄谷行人将关注点转向“他者”或“外部”,而这一重点的转变,意味着针对柄谷行人自1970年代以来一系列思考的“态度变更”。
通过考察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思想家,作者揭示了包含在一般交往行为和交易行为中的偶然性,不仅贯彻并强化了自《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价值形态分析,而且为其后在《世界史的构造》中提出的“交换样式论”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该书中对于“唯我论”的批判和突破以及他对于一系列哲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的独创性运用,使得该书成为继《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之后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1941— ),日本思想家、批评家,曾以夏目漱石研究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以马克思研究获得龟井胜一郎奖等,著述等身,代表作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世界史的构造》《力与交换样式》等。作为曾被视为日本思想界“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思想家,柄谷以其独特敏锐的文本分析和极富想象力的思考,不仅深刻启发了日本学界和一般读者,也直接影响了包括齐泽克在内的众多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家。近年来,柄谷通过其“交换样式”理论完整地阐述了自身的思想体系,并于2023年获得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


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译有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德里达《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赠予死亡》、中岛隆博《作为思想的语言》等。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何谓他者/1


第二章 言说的主体/21


第三章 惊险的一跃/35


第四章 世界的边界/53


第五章 他者与精神分裂症/69


第六章 售卖的立场/83


第七章 积蓄与信用——从他者那里逃走/99


第八章 教与说/121


第九章 家族相似性/133


第十章 基尔克果与维特根斯坦/149


第十一章 他者之为无限/167


第十二章 对话与反讽/189


后记/210


“学术文库版”后记/212


人名索引/213


从“外部”出发——论柄谷行人《探究(一)》(代译后记)/217



内容摘要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思想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探究”连载中,柄谷行人将关注点转向“他者”或“外部”,而这一重点的转变,意味着针对柄谷行人自1970年代以来一系列思考的“态度变更”。


通过考察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思想家,作者揭示了包含在一般交往行为和交易行为中的偶然性,不仅贯彻并强化了自《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价值形态分析,而且为其后在《世界史的构造》中提出的“交换样式论”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该书中对于“唯我论”的批判和突破以及他对于一系列哲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的独创性运用,使得该书成为继《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之后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主编推荐

柄谷行人(1941— ),日本思想家、批评家,曾以夏目漱石研究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以马克思研究获得龟井胜一郎奖等,著述等身,代表作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世界史的构造》《力与交换样式》等。作为曾被视为日本思想界“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思想家,柄谷以其独特敏锐的文本分析和极富想象力的思考,不仅深刻启发了日本学界和一般读者,也直接影响了包括齐泽克在内的众多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家。近年来,柄谷通过其“交换样式”理论完整地阐述了自身的思想体系,并于2023年获得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

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译有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德里达《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赠予死亡》、中岛隆博《作为思想的语言》等。



精彩内容
我差不多已经忘了《探究》这部作品。大抵上,我都会忘了自己写完的著作。毋宁说,正是因为忘却过去的工作,才能前进。然而,这次趁着写这篇“序言”的契机重读《探究》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探究》原本是1985年至1996年在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具体来说,就是“探究(一)”“探究(二)”和“探究(三)”。前两次连载收录在《探究(一)》和《探究(二)》这两本书中,而“探究(三)”连载到一半中断了,没有成书。在此之后,我在 20 世纪结束的时候写了《跨越性批判》,在其中提出了“交换样式”的观点。然而,我当时没有注意到的是,从实质上而言,“交换样式”的想法其实已经蕴含在“探究”之中了。
例如,我在《探究》中讨论了语言的问题,但它和迄今为止一般认为的语言理论不一样。通常来说,语言问题是从“言说—倾听”的观点得到考察的,而我则在《探究》中从“教—学”的观点来考察语言。换言之,就是通过和他者的“交换”来考察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交换样式的观点始于《探究》。
写作《探究》的时候,我在日本被称为“新学院派骑手”“后现代主义者”,等等。这些名称在当时就有违和感,如今再次回顾起来,我感到自己在当时已经预感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未来,即预感到了将要到来的战争。
如今看来很明显的是,《探究》是在发生世界史意义上的巨大变动的时期写成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书中完全没有涉及。但是,并不是说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写作《探究》的时期,正是由1989年苏联解体所代表的具有世界史意义的变动正在发生的时期。尽管没有在书中直接提到,但《探究》反映了这种变动。
苏联解体在当时被称作“历史的终结” (福山语),但我当时就反对这种看法。在我看来,当时失去霸权的不只是苏联,美国也一样。要言之,当时“终结”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暂时达到的平衡状态。实际上,在此之后,到了 21 世纪 20 年代,“历史的反复”就变得很明显了。我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版了《力与交换样式》一书(2022)。在许多意义上,这本书都可以说是《探究》的延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