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4.07 6.0折 ¥ 39.8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锡冰著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ISBN978755013535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9153818
上书时间2024-12-17
自序
国内媒体始终把“军人”“总裁”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语用来描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军人,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可以成为英雄。但与在战争年代成为英雄相比,军人在和平年代成为英雄的难度更大。
这就意味着,军人若想在和平年代成为英雄,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自我重塑,正所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之处,人在困苦的环境中,常常被逼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这些人*终为了活下去而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代创业者的任正非就是这样,在艰难与困苦之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当我们感叹任正非为华为创造了种种奇迹时,他在创业初期的艰辛和难处却并不为人所知。
20 世纪80 年代,对中国来说,可谓是一个草莽英雄辈出的年代。在北京,创业的大潮已经如火如荼。1984 年,作为中科院人事局领导干部处干部的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支持下,创办了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的前身)。1986 年,柳传志任北京联想总经理,1989 年升为总裁。
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的杭州,已经“春江水暖”。1987 年,42 岁的宗庆后借了14 万元,承包了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不管是北京,还是杭州,创业大潮正在激活那些敢于赶海的弄潮儿,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更是如此。20 世纪80 年代,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就犹如一个斗兽场,那些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们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1988 年,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显露出卓越企业家的特质,在倒卖玉米和科教仪器赚得*桶金之后,已经把“ 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同年12 月,万科发行中国改革开放后*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 万股,集资2800 万元,开始涉足房地产业。
与意气风发的王石不同的是,1987 年,在与万科相距只有十几千米的深圳湾畔的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任正非刚筹集了2.1 万元的创业资金,搭起两间简易的板房,开始启动创业引擎。
尽管差距很大,但是历史总是会出现惊人的戏剧性变化,华为与作为中国*批上市企业之一的万科不同的是:①华为至今未上市,同样成长为千亿规模的公司;②华为是一个典型的“出口转内销”公司,从创业开始就只能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这也为任正非提出“奋斗者为本”理论提供了实证。
在中国的英雄哲学中,人们始终坚持英雄是不会问其出处的。尽管如此,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来说,迟暮或许是其成为英雄的天敌,正所谓“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当然,对于不服输的任正非而言,年龄不是问题,此刻的他*的问题是被单位开除,同时还“被离婚”。不仅如此,从部队转业的任正非还是从一个国企高管,被一撸到底的。这样悲壮、凄凉的经历,敲打着倔强的任正非。
不过,英雄的历史往往是以如此决绝的悲情来书写的,因此无数的财经作家在撰写任正非传记时,总会记载他的那段悲情故事——“1987 年,任正非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不得不离开让人羡慕的南油公司。在无处可以就业的情况下,被逼走上了这条创业的不归路”。
媒体报道总会提及“1987 年”。当我们翻阅1987 年、1988 年关于任正非的文字资料时,发现了这样的叙述文字:“一个43 岁的中年男人,由于不善经营,被骗了200 万元,被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惨遭拒绝,且背负200 万元债务。‘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妻子又要求离婚,他一个人带着家人蜗居在深圳。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他借钱创立了华为。”
这样看来,43 岁创业的任正非,并不比75 岁二次创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故事。正如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 史密斯· 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所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时的反弹力。”
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能够让读者明白,触底反弹者才可能成就伟业,他们不会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基于此,一个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任正非的创业故事,他写道:“我查了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而且他是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的,并非孤家寡人,另外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了*桶金。”
在他看来,任正非的成功,源于他“赶上深圳*适合创业的年代—— 1988年,那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不安分的人都带到这个国境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不过,我对这样的论点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当年勇闯深圳的中国人成千上万,能够做到像任正非和王石这样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倒是赞成该文的一个观点——“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究其原因,在商业世界里,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家本身的经营能力有关,困难只是其中的一个催化剂而已。
在和平年代,特别是在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任正非、陶华碧、王石、宗庆后等企业家们的创业故事,不仅曲折离奇,而且还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无疑比“互联网 ”时代里任何一个一夜暴富的创业传奇更具参考价值。
可能读者不知道,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 年。同样是成功者,屡败屡战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东山再起的巨人创始人史玉柱,可能更好地说明了创业维艰的问题。2.9 年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足以说明,创业成功的概率极低,不可能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功。
这就是我要毅然撰写任正非与华为的原因。当然,也正是任正非、马云、史玉柱等企业家所具有的这种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品质,激励我完成了这部能够为年轻创业者提供精神动力的作品。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豪情万丈、激情四射之时,却突然遭遇困境,艰难无助,想起当初落难的任正非,或许还能有再来一次的勇气。事实证明,在创业的大潮中,总不缺乏东山再起的成功范例。到那时,作为成功者的您,可能会想起,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在那个无助的创业维艰时期,正是曾经背着帆布包推销产品的任正非鼓励了自己。
转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华为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
——华为创始人 任正非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任正非虽然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敬。他与中国企业家迥然不同,异常低调。美国《时代》杂志曾这样评述任正非:“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在该杂志看来,任正非为了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敢于战斗,不仅是硬汉,而且还是铁腕人物。
与美国《时代》杂志如此评价类似,学者田涛、吴春波撰文写道:“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
或许这样的评价有点接近对铁腕总裁的评价了。其实,我在很多总裁班讲课时也有类似的提法。对于家族企业创始人来说,正是因为其强势,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才多。这在任正非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当任正非敏锐地发现,技术才是主导华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时,他就毅然拿出近乎全部资金来搞研发;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任正非却告诫华为人,华为的“冬天”即将到来;在华为即将登上世界*宝座时,任正非却撰文说,华为要开放,拒绝“黑寡妇”式增长……
正因为如此,媒体和研究者们才把“铁腕总裁”的称号送给了任正非。这样的评价,不知道任正非是否接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任正非的“铁腕”,才造就了如今世界一流的华为。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中国,但凡研究标杆企业,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公司都是绕不过去的名字。一旦研究者没有涉及任正非和华为,那么这样的研究显然就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不完整的。”在第十届商业模式论坛上,中国标杆企业研究者、财富书坊金牌策划“东山樵夫”高度地评价了华为。
在读者看来,或许这样的观点过于*,但是它很好地揭示了华为在中国企业中的里程碑式的商业标杆作用。正因为如此,任正非和华为才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
作为书写这个传奇的“工匠”任正非,由于过于低调,使得外界只能透过他的文章和内部讲话来解析华为的成功基因。在一些媒体人士看来,华为的成功其实就是任正非的成功,他们把任正非与华为画上等号,即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这也是媒体习惯性地在关于任正非的新闻标题上加上“铁腕”的原因之一。
我较认可“东山樵夫”的观点,从创业初期到如今闯进《财富》世界500强俱乐部,任正非和他的团队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终取得真经,这些磨难或许只有任正非自己知道。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抱持着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转业到地方后的任正非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栽了一个大跟斗。为此,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写道:“转入地方后,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由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因此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
栽了跟斗的任正非由于无处可以就业,才启动了创业的引擎。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任正非回忆说:“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在创建华为的前几年,其条件十分艰难困苦。这时父母、侄子与我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我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我。”
从任正非的回忆文字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当初的“艰难困苦”,才有如今的“玉汝于成”。在初创阶段,任正非和他的团队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的深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任正非回忆称,1987 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和5 个合伙人集资2.1 万元就开始创业了。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如今的华为公司,已经由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世界通信领域的领导者—— 2015 年,华为营业收入达到3950 亿元,净利润369 亿元。
《世界*: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全面展示了华为30年生存史、发展史、变革史。
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任正非和华为帝国都是不可忽略且必须浓墨重彩的一个大篇章。如今的华为帝国,规模和业态已远非当年创立时的情形……一位低调的商业思想家,数十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和几千位30多岁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大军,纵横全球五大洲。
华为帝国虽然只有30年,但其所经历的挑战远非困难和挫折可形容,它所代表的是任正非这一代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梦想史。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说读懂了任正非和华为,他们的脚步实在太快……
他们过去30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还能继续持续吗?年收入3000多亿元,华为的赚钱密码是什么?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消亡吗?
本书将真实还原华为决定生死存亡、跻身“世界*”的关键战役,揭秘华为帝国的成长基因,并探索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如何决定世界经济未来格局,看中国企业如何征服世界。
周锡冰
中国本土化管理资深管理专家,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浙商研究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家族企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标杆企业案例营销中心研究员,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总裁网首席培训师,财富商学院书系总策划人、撰稿人,发表财经作品近两千万字,常年研究华为、联想、青岛啤酒、国美、娃哈哈、老干妈等标杆企业并出版相关专著。
著有:《褚橙是这样成为爆款的》《老干妈的香辣传奇》《格力为什么能成全球*》《向娃哈哈学渠道营销》《向格力学专业化经营》《苹果魔法》《中国家族企业为什么交不了班》《日本百年企业的长赢基因》《命门:中国家族企业死亡真相调查(升级版)》《你的企业离倒闭还有多远》《奥巴马的长尾术》《企业领导者常犯的60个错误》《浙商教你成功创业》等财经管理专著。
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当华为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处在创业初期时,任总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反应快慢为其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和行为。
——万科企业董事长 王石
华为在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采用激励制度创新等办法吸引了大量人才,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投入。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摆脱了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竞争的被动处境,自立于世界电信业强手之林。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重。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
——《世界经理人》杂志
华为公司之受人尊重,因为它不断颠覆和超越自我的理性勇气。它形成了一套兼具西方理念、东方精神的企业文化,而这无疑是华为公司贡献给中国企业界*为有价值的经验所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其独特的价值分配系统,丰富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内涵。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
自序
第一章 雄关漫道
第二章 冒着炮火前进
第三章 以客户为中心
第四章 专注研发,技术
第五章 奋斗者为本
第六章 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七章 开放与合作
第八章 华为的边界
参考文献
后记
主编推荐
★《世界*: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全面展示华为30年生存史、发展史、变革史
★深度揭秘华为帝国如何成为世界*,中国企业未来如何完成征服世界之旅
★详述“华为教父”、铁腕总裁任正非30年经营智慧、商业理念,70年人生阅历
★任正非——中国*神秘商人,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
★华为——中国化*成功的企业,世界*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改变了世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只能模仿、不会创造的传统观念
精彩内容
《世界*: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全面展示了华为30年生存史、发展史、变革史。
在中国乃至互联网发展,任正非和华为帝国都是不可忽略且须浓墨重彩的一个大篇章。如今的华为帝国,规模和业态已远非当年创立时的情形……一位低调的商业思想家,数十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和几千位30多岁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中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大军,纵横五大洲。
华为帝国虽然只有30年,但其所经历的挑战远非困难和挫折可形容,它所代表的是任正非这一代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梦想史。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说读懂了任正非和华为,他们的脚步实在太快……
他们过去30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还能继续持续吗?年收入3000多亿元,华为的赚钱密码是什么?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消亡吗?
本书将真实还原华为决定生死存亡、跻身“世界*”的关键战役,揭秘华为帝国的成长基因,并探索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如何决定世界经济未来格局,看中国企业如何征服世界。
媒体评论
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当华为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处在创业初期时,任总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反应快慢为其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和行为。
——万科企业董事长 王石
华为在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采用激励制度创新等办法吸引了大量人才,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投入。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摆脱了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竞争的被动处境,自立于世界电信业强手之林。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经济学家 吴敬琏
华为在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重。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
——《世界经理人》杂志
华为公司之受人尊重,因为它不断颠覆和超越自我的理性勇气。它形成了一套兼具西方理念、东方精神的企业文化,而这无疑是华为公司贡献给中国企业界*为有价值的经验所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其的价值分配系统,丰富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内涵。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