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新编针灸临床实用手册 9787521437706 程海英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7.4
6.3折
¥
75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程海英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37706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2255046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程海英,二级主任医师、教授,行医40年,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代表性学术传承人。作为北京市专享一位集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北京市卫生十百千“十”层次人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125”Ⅰ类人才于一身的程海英教授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82年 12月毕业分配到京城有名的北京中医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中医实践技能考试国家首席考官、命审题专家,北京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针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批、第六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程教授多年来坚持工作在医、教、研一线,坚持以四诊为依据的临证治疗原则,运用中医思维诊病,有机合理应用中西医多学科优势进行疑难病症的治疗,核心思想是举一反三,同(异)病异(同)治,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中医治疗的优势。擅长运用火针疗法治疗多种疑难顽疾,将开颅术后神经损伤、肿瘤化疗后周 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变以及肺间质纤维化等作为重点治疗病种,为拓宽针灸治疗病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程教授退休前常年承担大学的课堂授课和实习、见习带教及国际针灸教学工作,教学中注意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讲究授课的艺术和技巧,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2008年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首都医科大学《针灸学》精品课程,新编 临床实用手册针灸 该课程为北京中医医院首门中医临床精品课程,2011年作为负责人带领的团队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针灸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誉,成为迄今为止北京中医医院少有也是专享一个获此殊荣的团队。2006年医院成立教学督导专家组任组长至今,特别是退休以来,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亲临现场进行教学质控督导,荣获医院、大学、北京市等不同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导师、优秀教学督导专家等荣誉称号十余次。 程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从事科研工作,本着认真负责、踏实诚信的原则,所有科研数据都是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从事循经感传、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中青年中风患者危险因素、肿瘤化疗后神经毒性损伤、痴呆等多领域的临床、文献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奖科 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2007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1年被北京市卫生局确定为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同年荣获“贺氏火针针法优秀传承人”称号,2016年荣获“京城好医生”称号,2021年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首都名中医”荣誉称号。 该课程为北京中医医院首门中医临床精品课程,2011年作为负责人带领的团队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针灸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誉,成为迄今为止北京中医医院少有也是专享一个获此殊荣的团队。2006年医院成立教学督导专家组任组长至今,特别是退休以来,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亲临现场进行教学质控督导,荣获医院、大学、北京市等不同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导师、优秀教学督导专家等荣誉称号十余次。 程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从事科研工作,本着认真负责、踏实诚信的原则,所有科研数据都是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从事循经感传、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中青年中风患者危险因素、肿瘤化疗后神经毒性损伤、痴呆等多领域的临床、文献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奖科 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2007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1年被北京市卫生局确定为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同年荣获“贺氏火针针法优秀传承人”称号,2016年荣获“京城好医生”称号,2021年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首都名中医”荣誉称号。
目录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3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 3 一、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3 二、十二经脉 …………………………………………………………………… 4 三、奇经八脉 …………………………………………………………………… 7 四、十五络脉 …………………………………………………………………… 8 五、十二经别 …………………………………………………………………… 9 六、十二经筋 …………………………………………………………………… 9 七、十二皮部 …………………………………………………………………… 9 第二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 9 一、根结与标本 ………………………………………………………………… 9 二、气街与四海 ……………………………………………………………… 11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 1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 12 二、临床应用 ………………………………………………………………… 13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4 第一节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 14 第二节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15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 15 一、十四经穴 ………………………………………………………………… 15 二、经外奇穴 ………………………………………………………………… 15 三、阿是穴 …………………………………………………………………… 15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 16 一、命名分类 ………………………………………………………………… 16 二、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 17 第五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 18 一、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 18 二、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 20 第六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 20 一、分经主治规律 …………………………………………………………… 20 二、分部主治规律 …………………………………………………………… 21 第七节 特定穴 ………………………………………………………………… 22 一、五输穴 …………………………………………………………………… 22 二、俞穴、募穴 ……………………………………………………………… 22 三、原穴、络穴 ……………………………………………………………… 23 四、郄穴 ……………………………………………………………………… 23 五、八会穴 …………………………………………………………………… 23 六、八脉交会穴 ……………………………………………………………… 24 七、下合穴 …………………………………………………………………… 25 八、交会穴 …………………………………………………………………… 25 第八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 25 一、骨度分寸法 ……………………………………………………………… 25 二、自然标志法 ……………………………………………………………… 26 三、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 2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9 第一节 十二经脉 ……………………………………………………………… 29 一、手太阴肺经 ……………………………………………………………… 29 二、手阳明大肠经 …………………………………………………………… 36 三、足阳明胃经 ……………………………………………………………… 47 四、足太阴脾经 ……………………………………………………………… 69 五、手少阴心经 ……………………………………………………………… 80 六、手太阳小肠经 …………………………………………………………… 86 七、足太阳膀胱经 …………………………………………………………… 95 八、足少阴肾经 ……………………………………………………………… 122 九、手厥阴心包经 …………………………………………………………… 135 十、手少阳三焦经 …………………………………………………………… 142 十一、足少阳胆经 …………………………………………………………… 154 十二、足厥阴肝经 …………………………………………………………… 177 第二节 奇经八脉 ……………………………………………………………… 187 一、督脉 ……………………………………………………………………… 187 二、任脉 ……………………………………………………………………… 203 第三节 常用经外奇穴 ………………………………………………………… 217 中篇 刺灸学 第四章 刺灸学总论…………………………………………………… 227 第一节 刺灸学概述 …………………………………………………………… 227 一、刺灸学的概念 …………………………………………………………… 227 二、刺灸法的概念 …………………………………………………………… 227 三、刺灸学的研究内容 ……………………………………………………… 227 第二节 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 228 一、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 228 二、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 229 第五章 刺灸学各论…………………………………………………… 230 第一节 毫针刺法 ……………………………………………………………… 230 一、毫针的构成、规格和修藏 ……………………………………………… 230 二、针刺练习 ………………………………………………………………… 230 三、针刺的准备 ……………………………………………………………… 231 四、毫针刺法 ………………………………………………………………… 232 五、行针与得气 ……………………………………………………………… 233 六、针刺补泻 ………………………………………………………………… 234 七、留针与出针 ……………………………………………………………… 235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 236 九、注意事项 ………………………………………………………………… 238 第二节 灸法 …………………………………………………………………… 239 一、艾灸的作用 ……………………………………………………………… 239 二、灸法常用材料 …………………………………………………………… 239 三、常用灸法 ………………………………………………………………… 239 四、注意事项 ………………………………………………………………… 241 附:拔罐法 …………………………………………………………………… 241 一、适应范围 ………………………………………………………………… 241 二、罐的种类 ………………………………………………………………… 241 三、拔罐方法 ………………………………………………………………… 241 四、注意事项 ………………………………………………………………… 242 第三节 火针 …………………………………………………………………… 242 一、操作步骤与要求 ………………………………………………………… 242 二、注意事项 ………………………………………………………………… 243 第四节 三棱针法 ……………………………………………………………… 243 一、操作步骤与要求 ………………………………………………………… 243 二、三棱针的作用和适应证 ………………………………………………… 244 三、注意事项 ………………………………………………………………… 244 第五节 皮肤针法 ……………………………………………………………… 244 一、操作步骤 ………………………………………………………………… 244 二、适应范围 ………………………………………………………………… 245 三、注意事项 ………………………………………………………………… 245 第六节 水针(穴位注射)……………………………………………………… 246 一、作用机制 ………………………………………………………………… 246 二、操作方法 ………………………………………………………………… 246 三、适应范围 ………………………………………………………………… 246 四、注意事项 ………………………………………………………………… 246 第七节 皮内针 ………………………………………………………………… 247 一、操作方法 ………………………………………………………………… 247 二、适应范围 ………………………………………………………………… 247 三、注意事项 ………………………………………………………………… 247 第八节 耳针 …………………………………………………………………… 247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247 二、耳穴的作用 ……………………………………………………………… 248 三、耳穴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248 四、选穴配方 ………………………………………………………………… 249 第九节 穴位贴敷 ……………………………………………………………… 250 一、穴位贴敷的原理和特点 ………………………………………………… 250 二、穴位贴敷的适应范围 …………………………………………………… 250 三、贴敷穴位的选择 ………………………………………………………… 250 四、穴位贴敷的时间 ………………………………………………………… 250 五、穴位贴敷的禁忌证 ……………………………………………………… 251 六、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 251 下篇 针灸治疗学 第六章 治疗总论……………………………………………………… 255 第一节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 256 一、八纲辨证 ………………………………………………………………… 256 二﹑脏腑经络辨证 …………………………………………………………… 256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 258 一﹑补虚与泻实 ……………………………………………………………… 258 二﹑清热与温寒 ……………………………………………………………… 259 三﹑治标与治本 ……………………………………………………………… 259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260 五、局部与整体 ……………………………………………………………… 261 第三节 配穴处方 ……………………………………………………………… 261 一﹑选穴原则 ………………………………………………………………… 262 二﹑配穴方法 ………………………………………………………………… 263 三﹑临床应用 ………………………………………………………………… 265 四﹑针灸处方的变化规律 …………………………………………………… 266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 267 一、五输穴 …………………………………………………………………… 267 二、背俞穴 …………………………………………………………………… 274 三、募穴 ……………………………………………………………………… 276 四、原穴 ……………………………………………………………………… 277 五、络穴 ……………………………………………………………………… 278 六、郄穴 ……………………………………………………………………… 279 七、八会穴 …………………………………………………………………… 280 八、八脉交会穴 ……………………………………………………………… 281 九、下合穴 …………………………………………………………………… 283 十、交会穴 …………………………………………………………………… 284 第七章 治疗各论……………………………………………………… 285 第一节 内科病证 ……………………………………………………………… 285 一、中风 ……………………………………………………………………… 285 二、眩晕 ……………………………………………………………………… 289 三、头痛 ……………………………………………………………………… 293 四、面痛 ……………………………………………………………………… 297 五、面瘫 ……………………………………………………………………… 298 六、痹病 ……………………………………………………………………… 300 七、痿证 ……………………………………………………………………… 302 八、腰痛 ……………………………………………………………………… 304 九、痫证 ……………………………………………………………………… 306 十、癫狂 ……………………………………………………………………… 307 十一、不寐 …………………………………………………………………… 309 十二、呕吐 …………………………………………………………………… 312 十三、胃痛 …………………………………………………………………… 313 十四、腹痛 …………………………………………………………………… 315 十五、泄泻 …………………………………………………………………… 317 十六、便秘 …………………………………………………………………… 318 十七、感冒 …………………………………………………………………… 319 十八、哮喘 …………………………………………………………………… 320 十九、癃闭 …………………………………………………………………… 322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 324 一、痛经 ……………………………………………………………………… 324 二、崩漏 ……………………………………………………………………… 326 三、缺乳 ……………………………………………………………………… 327 四、胎位不正 ………………………………………………………………… 328 五、小儿遗尿 ………………………………………………………………… 329 第三节 外科病证 ……………………………………………………………… 330 一、瘾疹 ……………………………………………………………………… 330 二、蛇串疮 …………………………………………………………………… 331 三、痤疮 ……………………………………………………………………… 332 四、腱鞘囊肿 ………………………………………………………………… 333 五、扭伤 ……………………………………………………………………… 334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 335 一、近视 ……………………………………………………………………… 335 二、目赤肿痛 ………………………………………………………………… 336 三、耳鸣、耳聋 ……………………………………………………………… 337 四、牙痛 ……………………………………………………………………… 338 五、咽喉肿痛 ………………………………………………………………… 339 附录:针灸文献节录…………………………………………………… 341 《针灸问对》…………………………………………………………………… 341 《针学通论》…………………………………………………………………… 346 《针灸索难要旨》……………………………………………………………… 346
内容摘要
《新编针灸临床实用手册》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着重在遵循各大高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部正经经穴的主要功能介绍和配穴内容,补充了相关腧穴之之间功能作用异同的比较,帮助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临证选择很好穴位。下册重点同时引入历代名家思路、经验和医案辑录,力求拓宽针灸视野,指导临床实用。本书内容翔实丰富,特点鲜明,文图并茂,便于操作,可供针灸临床医生参阅,也可作为中医药院校针推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推荐手册。
精彩内容
《新编针灸临床实用手册》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着重在遵循各大高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部正经经穴的主要功能介绍和配穴内容,补充了相关腧穴之之间功能作用异同的比较,帮助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临证选择很好穴位。下册重点同时引入历代名家思路、经验和医案辑录,力求拓宽针灸视野,指导临床实用。本书内容翔实丰富,特点鲜明,文图并茂,便于操作,可供针灸临床医生参阅,也可作为中医药院校针推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推荐手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