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50.11 5.9折 ¥ 85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莽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5729133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5元
货号11188352
上书时间2024-12-16
一诗一形式
——蔡其矫对自由诗形式的探求
蔡其矫是独特的。
很少有当代诗人能像蔡其矫这样,在70年的诗歌创作中,既继承郭沫若、戴望舒和艾青的自由诗传统;又师法闻一多、卡之琳和何其芳对现代格律化的探索,并把两者融合创新,形成对自由诗形式的独特探求(对蔡其矫而言,自由诗形式的现代格律化,还是自由诗)。
蔡其矫认为:“自由诗如果仍然以不讲形式为形式,必将导致失败。”“也就是说,如果自由诗不讲究形式,必然散文化。自由诗并不是不要形式,而是要诗人根据题材的特点,自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形式。这就是自由诗形式创造的“不定型”原则:一诗一形式,一诗一格律。
蔡其矫晚年在一次访谈中,当伍明春问他:“就整体而言,您认为新诗形式有没有形成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蔡其矫回答:“我认为没有。应该是一首诗有一种形式。”②“一首诗有一种形式”,就是自由诗的一诗一形式,也就是闻一多的“相体裁衣”。郭沫若说得更明白:“诗体体式的不定型,正是自由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蔡其矫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信奉和坚持这个自由诗形式不定型的创造原则。
何谓新诗的形式?艾青说:“在文学上,所谓形式,里面包含着体裁、格式、结构、手法、风格、韵律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构成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表,即所谓的形式;二是它的含义,即所谓的内容。”换言之,自由诗的形式包含:诗体、结构、手法、格律、风格等,它的载体是语言。蔡其矫对自由诗形式的实践和探求,也是在上述这些形式因素中,全面展开。
蔡其矫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自由诗形式的敏感和讲究,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开端。
1941年写的《乡土》和《哀葬》,是受何其芳叙事诗《泥水匠的故事》的影响,采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也是两首小叙事诗,但它们的形式却又不同。蔡其矫能根据题材的不同特点和审美需要,创建自由诗的不同形式。《乡土》是双行体,简练有力,写一个老人被日本兵抓捕到外地,逃脱后挣扎着回故乡,最后死在村头的经历。《哀葬》写一个解放区的县长,被日军俘虏,英勇不屈,最后被杀害,群众厚葬他的故事,采用每节不定行的自由体形式,为的是能多角度地写出县长的英雄事迹。
蔡其矫更喜爱何其芳的诗集《夜歌》。这是何其芳来到延安后创作的,它主要写一种对新生活的抒情和赞美。受此影响,1942年蔡其矫写《生活的歌》《挽歌》《欢乐的歌万岁》,1943年写《夜歌》。在形式上也是追求多样化,特别是结构都不同。1942年,他借到英文版的惠特曼《草叶集》,非常喜爱,特别是那些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短诗,对蔡其矫大有启发,他也开始用典型画面和场景,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成名作《肉博》,就是写我军新兵与日本军曹拼刺刀的肉博战的画面。《湖光照眼的苏木海边》,写八个偶然掉队的年轻士兵,又偶然相遇集合在一起,追赶大部队的画面。把掉队的士兵们,写得如此“健康、快乐和青春”,也实属奇特,是因为时代的美学精神不同。《湖光照眼的苏木海边》,则是表现解放战争胜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