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儿科名医张涤门诊经验实录——你想知道的中医临秘诀 9787571005580 张涤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6.44
5.5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涤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005580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0873362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张涤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精通中医古籍,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是业内极具名气与口碑的好大夫,也是湖南省中医药界一张闪亮的名片。本书精选反映张氏学术思想、临证思维与临床经验的临证实案,紧扣临床治疗,每案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遣方用药特点等方面,完整讲述临床诊疗全经过,诊诊有辨证方解,案案有心得总结,深刻体现一代儿科名医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秘诀,读者可从中熟谙张氏临证独特的用药诀窍及灵活的配方秘传。全书语言精炼,行文畅达,兼具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因此,本书既可作为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之研读书目,也可作为高级中医师研修之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张涤,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代表。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精通中医古籍,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坚持纯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尤其擅长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是湖南省极具名气与口碑的好大夫,也是湖南省中医药界一张闪亮的名片。2010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湖南省政府特批专项资金建立了“张涤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2013年获“湖南省白求恩奖”,2015年获湖南省首届“三湘好医生-医者仁心奖”,2016年获“中国好人”奖,2017年获“美中医”称号。2018年获“中国好医生”称号。
目录
第一章 肺系疾病
一 银翘白虎加减疗 解表清里退热强(6例)
二 清热解毒愈疱咽 肺经有热加减疗(4例)
三 止嗽散方真奇妙 支气管炎看疗效(5例)
四 肺炎喘嗽有妙方 麻黄药到功效强(5例)
五 儿童鼾症莫轻视 玄贝甘桔有奇效(5例)
六 苍耳子散真神奇 鼻涕从此不再滴(4例)
七 小儿久咳莫轻视 临证需辨风与疾(4例)
八 “三子” 有奇功 敛肺平哮喘(4例)
九 复感调脾胃与肺 扶正祛邪分主次(3例)
第二章 脾系疾病
一 清实热平虚火 是为口疮之治(5例)
二 藿香正气加减方 和胃止呕功效强(5例)
三 行气导滞疗腹痛 用药平和重脾胃(4例)
四 厌食需分虚与实 消补兼施常相配(4例)
五 小儿便秘非小事 肠燥津亏证最多(5例)
六 泄泻病位在脾胃 健脾利湿护阴液(5例)
七 小儿痢疾需谨慎 白头翁汤效力专(1例)
第三章 肾系疾病
一 膀胱湿热致尿频 清热利湿八正散(3例)
二 缩尿丸温补脾肾 固脬缩尿治遗尿(1例)
三 茜草散治紫癜肾 凉血消斑有奇功(1例)
四 发育迟缓补脾肾 六味地黄合四君(1例)
第四章 肝系疾病
一 “息风止痉”是妙法 “滋阴柔肝”会点睛(5例)
二 平肝潜阳有两宝 磁石龙齿效果好(2例)
三 治疗小儿癫痫 平肝勿忘健脾(1例)
四 从“肝常有余” 治情志异常(1例)
第五章 心系疾病
一 磁石百合清心肝 小儿夜间睡得安(3例)
二 百合清心玉竹益阴 两药合治心肌损伤(3例)
三 紫癜还需辨证治 斑疹消退疗效佳(3例)
四 六味地黄古方今用 益肾健脾法疗再障(1例)
第六章 传染性疾病
一 麻毒热势甚 退热当为先(2例)
二 水痘风湿热 重在“清透利”(2例)
三 丹痧气营病 清气凉营效(3例)
四 疱疹手足口 湿热分轻重(2例)
五 传单瘟疫病 细辨“痰毒瘀”(3例)
六 痄腮温毒袭 给邪以出路(4例)
七 时行感冒不可怕 解表清热速速愈(1例)
第七章 皮肤病
一 胜湿又祛风 除湿疹最速(5例)
二 活用消风散 完胜荨麻疹(5例)
三 神奇六一散 治痱子最灵(2例)
第八章 其他疾病
一 缠绵日久夏季热 益气养阴为上策(3例)
二 发热出疹辨川崎 清解透疹功效奇(3例)
三 治疝疏肝理气为先 荔橘行气散结效验(2例)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张涤中医儿科临床医案百余个,分为肺、脾、肾、肝、心、传染性、皮肤、其他疾病共8篇。本书以临床病案为切入点,每案详尽记载张氏的诊疗经过,案后有处方用药解析,及张氏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治疗要点等方面心得,深刻体现一代儿科名医独到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秘诀,读者可从中熟谙张氏临证独特的用药诀窍及灵活的配方秘传。全书语言精炼,行文畅达,兼具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全面反映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特点,便于读者学习运用。
精彩内容
浅谈中医辨证与临床——代序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辩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沦》。“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了基础。中医辨证就是辨别、识别证候。它是中医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把握疾病某阶段本质的一种概念。换而言之,就是为了达到明确诊断而进行的思维——在全面而有重点地搜集病史、症状、体征等四诊素材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推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判断,以得出相对合理的证候诊断。其重要性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医道贵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其最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外感”与“杂病”的病症,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台,外感病之变化被概括于“六经”整体之中。”“杂病”之变化被概括于“脏腑经络”之中。“传变”之论,中医学并未被禁锢于仲景时代,到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发明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论,从而对发热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与治疗从19世纪到20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峰。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医之疗效相去甚远。
目前,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当然,辨证论治的形式是多样的。
有人以为用专方专药治病就不是辨证论治,这是误会。专方专药用在辨证之后,治疗用药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复方,专方专药是论治上的取舍。试举例言之,小儿易生疖肿,经辨证其性属热属实,我通常建议家长在端午节前后,嘱其予患儿犀牛黄1克,每天0.1克,分十天开水温服,通常能起到一定的疗效,这就是辨证论治。
有人认为要经常转换方药才是辨证论治,这也是一种误解。证变则方亦随之变,证不变则效不更方。也有一些家长带着小孩来看病,服用一两付药后,病情未见明显缓解,家长就着急了,要求更方,但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当我认为病证与处方还是相符的时候,仍旧会嘱咐家长继续服用原方,证方相符自然就能药到病除。当然若对慢性病,服药时间较长,根据患者的证情,加减一二味,亦每每有好处,但治疗之大原则未变。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首先要明确疾病、证候与症状三者间的关系。一般说,有病始有症,有症方可辨证。证是一种倾向于重点揭示某一阶段特定人体病理生理机能状态的综合性诊断概念。所以我们常说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不同的病却可有相同的证。
总之,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临诊时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别证候,在识病的同时辨证,在辨证中更深地把握疾病,其中辨证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核心,是灵魂。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只有在做到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治疗处方的无误。
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以我们临床经验所看到的一半规律,具体临证时还需具体分析来遣方用药。没有任何一种病证的治疗是可以一成不变的。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再者,在辨病的要求上,还有一个西医学的病名诊断问题,它与中医的以证名病可相互补充。辨证治疗可补充辨病之不足,辨病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并结合病的特异性进行处理。但这种双重诊断只可并存,而不宜对号入座、生搬硬套。如胃脘痛不单纯是溃疡病,而溃疡病也不仅以胃脘痛为主症,还可见吐血、呕吐。当然,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也可通过适当对照联系,使中西医之部分病名相互沟通,以趋于一致。同时,还应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汲取现代医学的部分病名,补其不足,为我中医所用。如肺炎、肾炎、肾病、白血病等,在掌握现代医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将其上升到中医理性认识的高度,总结出辨证论治的规律性,使之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
总之,中医的辨证和以证名病,与其自身理论体系和临床实际密切联系,但同时也有辨病要求。那种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而辨病仅是指西医病名诊断,也是不够全面的。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来看,二者各有主次侧重,而中医的病证诊断是必不可少的。应防止以西套中、以西代中的倾向干扰中医的临证思维。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一个准则,如何在中医临床中体现辨证论治,如何结合药物来进行临床诊治,是我们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出发点。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而且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也是最常见的。
在临床中我们应重视辨证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对四诊素材进行分析筛选。然后全面回顾四诊所得,扩大思路,“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寻求对初步印象的支持。出现不符合初步印象的证候也要认真推敲,或相互排除假象。主症无典型线索可辨时,可采用反面论证、逐一排除的方法。必要时还可通过试探治疗,等稍后再作进一步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才是取得好疗效的前提。疾病谱正在日新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时间经验的中医学者,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途径去研究新的疾病并进而治愈。
有人说无症可辨怎么辨证?其实所谓无症可辨引用最多的例子就是病人无明显的症状表现,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一些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小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的。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来,但目前似乎无法治愈。遇上这样的病患,他们拿来化验单我只作参考,临证时运用辨证之法,一些顽固之蛋白尿、血尿患者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还有很多小儿哮喘,其缓解期的治疗是重点,西医在这阶段的治疗并不算太理想,但中医从辨证所得,采用相对应的治疗,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症、脉、舌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对于一些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治疗,病种或许千差万别,但同样可以按中医之辨证论治提出治法与方药。所治得效,功在辨证论治之学习。西医对疾病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但西医诊断不明的病也是很多的,为什么不说无病可辨如何辨?碰上这样的情况,在中医的治疗中,我们并不见得非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病名诊断,通过中医的理论指导,采用四诊合参,细心分析病证,步步为营,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时候。
当然,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千万不能因为有所提高,即拿过来否定中医的理论。把中医学禁锢在一百年前的模样。中医与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我们就找不到中医的真正出路了。
张涤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章肺系疾病一、银翘白虎勇退热病案1患儿刘某某,男,1岁
初诊:2015年10月14日,主诉咳嗽流涕5天,发热2天。患儿自10月9日受凉后开始流清涕,稍咳,12日出现发热,热峰39.4℃(肛),至今已服用美林5次,最后服用美林时间为14日凌晨4点左右,现:体温38.9℃(肛),稍咳,有痰,伴气喘,流脓涕,纳食欠佳,夜寐欠安,大便稍稀,2次/日,小便正常。体格检查:咽部充血,双肺可闻及粗湿啰音,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暗。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因天气变化,风寒之邪入侵,营卫失和,出现咳嗽、流涕;小儿之病,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故表现为高热不退之象。根据患儿舌苔及指纹变化,中医诊断为外感发热,辨证为表寒里热证。治疗以解表清里、清透肺热为主。
处方:荆芥3g,芦根10g,防风3g,连翘3g,桔梗3g,大腹皮5g,车前子3g,白果1g,紫苏子2g,淡竹叶5g,生石膏20g,知母3g,甘草2g,地丁3g,共5剂,嘱水煎服,每日1-2剂,隔3小时服药一次。
二诊:服药5剂后复诊,服药期间仍有反复发热,热势下降,发热间隔时间延长,16号晚热峰39.1℃,于美林后热退,至今暂未发热,咳嗽较前增多,痰多,声嘶,气促,纳食欠佳,大便未解,小便正常。体格检查: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现外邪虽已清,但有邪气入里化热生痰之象,治以肃肺清热、涤痰止咳之法。
处方:炙麻黄1g,杏仁2g,桑白皮3g,地骨皮3g,白果1g,紫苏子2g,白前3g,百部3g,生石膏10g,牛蒡子3g,鸡内金2g,山楂炭5g,甘草2g,共5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5天后患儿家属诉服药一剂后热退,已无咳喘症状。
方解:本病的发生多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邪气,加之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在气候变化、冷暖失常时易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发热。治疗上遵循“邪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的原则。”兼顾小儿肺脏娇嫩、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特点。
本案患儿因受凉所致,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导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出现发热、咳嗽之象。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外邪侵袭后易入里化热,形成“肺热叶焦”之势。初诊时,患儿因感受风寒之邪,肺气失宣,故见咳嗽、流涕,观患儿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暗,知邪已化热入里,诊断为表寒内热证。
张氏在初诊时选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治疗,重在解表清里,清透肺热;且时时顾护阴津。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在里者当清之的原则。方中荆芥、防风为药对,祛风解表;连翘透表解肌;芦根、桔梗清透肺热;重用生石膏,既清气分之热,又辛散解肌;配伍知母组成白虎剂,二者相须为用,增强清热生津之功;淡竹叶清泄胃火;白果、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大腹皮、车前子行气宽胸利水,以实大便;甘草调和诸药。
患儿二诊时热已退,咳嗽、喘息症状加重,是外邪由表入里,化热生痰的缘故。小儿肺气本不足,易为邪侵,致使宣降失调。此时,表邪已解,故以肃肺清热、涤痰止咳为主,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减。方中炙麻黄解郁开闭、止咳平喘;紫苏子、白前降气化痰;白果敛肺平喘;杏仁、百部润肺止咳;牛蒡子宣肺祛痰利咽;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鸡内金、山楂炭运脾开胃;甘草调和诸药。
病案2患儿曹某某,女,3岁
初诊:2014年6月7日,主诉:发热1天。患儿于5月30号至31号发热,予退热药后热退,未反复。6号下午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5℃(肛),服用退热药,现体温37.9℃(肛),无明显咳嗽、喘息,无腹泻及呕吐,全身皮肤发红,瘙痒,纳食一般,二便如常。体格检查:咽部充血,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红,苔薄白,指纹紫。
小儿肌表柔嫩,腠理未密,易为外邪所侵,根据患儿舌苔及指纹变化,中医诊断为外感发热,辨证为表寒里热证。治疗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处方:荆芥3g,芦根10g,连翘5g,牛蒡子5g,桑白皮5g,地骨皮5g,淡竹叶5g,生石膏20g,地丁5,蒲公英5g,桔梗3g,甘草2g,共4剂,嘱水煎服,每日1-2剂,隔3小时服药一次。
后电话回访得知,患儿服药2剂后热渐退,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方解:本案患儿一周内反复发热,究其原因可能为第一次发热,虽热退气未复;再次发病起病较急,但一般情况尚可,多因受凉感寒所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御邪能力较弱,一旦外邪入侵,由表入里,易从热化,表现为表寒里热证,既表有风寒邪气,内有肺胃郁热的寒热夹杂。张氏根据此病机,选用银翘散合泻白散加减,方中荆芥发汗解表,生石膏、芦根清热泻火,增强退热之功;连翘、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淡竹叶清热泻火;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甘草调和诸药。
病案3患儿张某某,男,2岁半初诊:2014年10月14日,主诉:发热1天。患儿于昨下午出现发热,体温39.3℃(肛),今凌晨3点予“退热栓”一次,家长给予口服“百咳静”“蒲地蓝”“抗病毒口服液”1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体温38.4℃(肛),无抽搐,稍咳,少痰,伴气喘,无呕吐,今解3次稀便,小便黄。体格检查:咽红肿,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小儿急性发热多因外感而发,与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神气怯弱,肌肤柔嫩有关,感邪后易入里化热,表现为热的证候。根据患儿舌苔及指纹变化,中医诊断为外感发热,辨证为表寒里热证。治疗以解表清里、清透肺热为主。
处方:荆芥3g,芦根10g,连翘3g,防风3g,桔梗3g,桑白皮5g,地骨皮5g,大腹皮5g,车前子3g,淡竹叶5g,生石膏20g,甘草2g,共5剂,嘱水煎服,每日1-2剂,分3-4次温服。
二诊:患儿服药2剂后热退,现症见稍咳嗽,有痰,稍喘,流脓涕,无鼻塞,无呕吐,纳食可,夜寐安,大便昨行7-8次,质稀,今暂行1次,小便稍黄。现表邪虽解,但邪已入肺,表现出肺气失宣,气机上逆的咳喘症状,且小儿脾常不足,患儿发病时本表现出脾失健运之象,在使用寒凉药物后更易损伤脾阳,腹泻较前加重,故以宣降肺气,健脾止泻为主。
处方:茯苓5g,桔梗3g,桑白皮5g,白前3g,百部3g,款冬花3g,紫菀3g,大腹皮5g,车前子3g,甘草2g,石榴皮3g,炙麻黄1g,白果1g,紫苏子2g,共7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一周后电话回访,患儿服药5剂后痊愈。
方解:外感发热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本案患儿起病较急,张氏在治疗时强调必须尽快辨明病因,力求尽快退热,减轻病邪对儿童机体的侵害。小儿正气未充,脏腑娇嫩,抗病能力差,发热过高过久易发生传变;需截断扭转,在起病之初对症下药。初诊时,根据患儿症状结合舌苔及指纹变化,辨证选用银翘散合泻白散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生石膏走肌表而解肌退热;荆芥、防风解表疏风;连翘清热解表;芦根、淡竹叶清热养阴、除烦止渴;桑白皮、地骨皮合泻白散之义,清泻肺中伏火;加入大腹皮、车前子分利止泻,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患儿热已退,但咳喘及腹泻症状未见好转,多因外邪由表入里,化热生痰,气机不利引起。小儿肺常不足,易为邪侵,致宣降失调;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在肺之病邪可传入大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小儿脾常不足,外邪与寒凉药物共同导致脾阳受损,运化无权,传导失司,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停聚成湿滞,下趋大肠而为泄泻。此时,既要把握宣降肺气以止咳,又要健脾渗湿,佐以收涩之品以止泻,方用止嗽散加减。茯苓、车前子、大腹皮分利水湿,使湿从小便排出而达到止泻的目的;佐少量石榴皮收涩止泻;白前、百部、款冬花、紫菀、桑白皮、桔梗宣降肺气,润肺止咳;炙麻黄、紫苏子宣通肺气以平喘;白果敛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心得:张氏认为,只有祛除引起发热的外邪,才能从根本上退热。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临床多以外感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随体质、饮食、地域等因素发生表里、寒热、虚实混杂的情况,张氏临证总结小儿外感发热以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居多,宜解表清里并用,及早养阴护阴。治疗上强调早期施治,截断病势,以防传变。张氏用药轻灵,辛温复辛凉、甘寒并苦寒,寒温并用,表里双解,集中体现了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清透稍过易伤脾胃,故辛散发汗当有分寸。临床擅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化裁,对因外感引起的发热治验繁多,疗效显著。此外在服药方法上有一定要求,对于高热反复的患儿,嘱缩短用药间隔时间,每3小时服药一次,每日可服两剂,使患儿微微发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热势超过39℃时,配合口服美林,增强退热效果。许多家长退热心切,一旦孩子发热,不论病因盲目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造成患儿大汗淋漓及抗生素的耐药性,反而造成热势起伏,使病程延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