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精进系列共2册 9787559435835 采铜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8.44
4.6折
¥
105.6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采铜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35835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5.6元
货号B526220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著名心理学博士、青年知识偶像采铜精进系列★人生精进之路——成为“厉害的人”,再进击为真正的“大牛”★《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席卷各大图书销售榜单亚马逊: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奖、亚马逊中国年度编辑推荐图书畅销榜第—名、Kindle付费中文电子书畅销榜第—名、亚马逊电子书精进奖、亚马逊挚爱阅读大使、亚马逊中国年度纸书图书新书榜第七名京东:年度畅销新书榜Top2当当:当当好书榜·新书非虚构类Top9豆瓣:年度最受关注图书Top10(第三名)微信读书:年度好书推荐24本之一
得到:得到用户欢迎的电子书Top10吴晓波频道:年度十大好书★《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八步进击,教你从“厉害的人”成为真正的“大牛”!
视角:掌握观察之道,可“盘”万物层次:架构知识框架,潜入知识海洋组合:化零为整,理解万物构造之法限制:思考逆向的价值,创造新的可能性进化:知来藏往,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迁移:从知到行,跃入求知的通途循环:循序渐进,让才能盘旋而上完美:着眼小尺度,臻于至善★多位大咖鼎力推荐马伯庸、张佳玮、刘未鹏、战隼、周晓农、梁边妖、李松蔚、陈海贤、曹纪胤、吴霜、傅渥成、王佩鼎力推荐!
★网友纷纷点赞当当网、京东、亚马逊、豆瓣、知乎、新浪微博等百万用户深受本书影响!
★满载情怀,匠心装帧:金属底印刷封面,档次跃升,不干胶封条,“仪式感”和“参与感”十足。
想锻造自己的“人生精进之路”,首选这一套!
目录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序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01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活在“全部的现在”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02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从终极问题出发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03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三行而后思
04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05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大脑需要“断舍离”
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06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07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序——用精进的方式写《精进》
01视 角
——掌握观察之道
观看寻常之物
四种观法,可“盘”万物
以完整眼光,致知阅世
02层 次
——潜入知识的深海
商业世界中的隐藏知识
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
学会在系统中拣选模块
03组 合
——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探访“篾匠姑娘”
优化模块化系统的方法
用模块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04限 制
——唤醒沉睡的创造力
在限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把限制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理解限制,打破惯性
05进 化
——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并不新奇的“新物种”
文明演进,知来藏往
进化给我们的启示
06迁 移
——跃入求知的通途
与原生场景脱钩,发现通用结构
让从“知”到“行”变得可行
知识迁移的目标是解答你的核心问题
07循 环
——让才能盘旋而上
循环的价值
用精巧的循环设计改造学习
走稳能力的台阶,需循序渐进
08完 美
——精进者臻于至善
稳定性: 完美的基石
做自己严苛的观察者和批评家
精细化改造:在更小的尺度下功夫
内容摘要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这本书将帮助你——◎做【时间】的掌控者,而不只是使用者◎权衡本末轻重,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摈弃“过度准备”,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变被动接纳为主动输出,化身高段位的【学习】者◎来场大脑“断舍离”,突破固有【思维】,实现无限穷举◎优化努力方式,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跳出“高效却无用”的怪圈◎【成功】不是简单复制,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跃升之路《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本书延续第一本拓展学习力的主旨,是一本从微观到宏观启发解决问题方式思维的心理学书籍。作者从视角、层次、组合、限制的角度,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小事物,帮助读者建立看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又从进化、迁移、循环的宏观视角,给读者各个素质的层级提升,给予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指导。
这本书将帮助你——◎激发多元【视角】,飞跃思维壁垒◎进入更大或更小的【层次】,发现成功的关键——暗知识◎内外兼修,实现基本技能的叠加和【组合】◎思考【限制】的价值,逆向创造新的可能性◎以时间之轴预见未来,寻找自己【进化】的“生态位”◎触类旁通,用【迁移】打破学科间的“任督二脉”◎高效运转,进入【循环】,实现从限制到自由的跃升◎精细化改造,力求稳定,渐入【完美】化境
精彩内容
以完整眼光,致知阅世观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课,可惜这一课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缺失的。发现始于观察。观察带来问题,问题又会引起我们的沉思。而观察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灵活变换我们的视角和焦点。
穿越概念的“丛林”比如铅笔是一个八面体,它有六个侧面和两个端面,如果不观察它的每一个面,就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它。可在我们身处的世界里,铅笔又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东西,大多数的物、事、人、情都比它复杂。因而可以说,所有东西都是“多面体”。它们不止有八面玲珑,很可能有十几个、二十几个“面”,或者更多,只不过这其中,有些“面”是有形的,有些“面”是无形的,有些“面”浮于浅表,有些“面”隐于深谷。
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视角是固定唯一的,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只看到了它的一个面,在这种注视下,多面体坍缩成了一个平面。由此,我们从其中得到的信息是残缺的,观感是片面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灵活地调整我们的焦点,才可能完整地认识一个事物。
我们周遭的任意一件东西,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只不过这些复杂性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概念”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
当我们用“概念”去认识一个东西时,只需要瞥一眼就可以了。假设现在,你面前放着一个光线可穿透的容器,你只需定睛一瞧,就可判断这是一只玻璃杯。而“玻璃杯”只是一个概念。概念简化了信息,它帮我们把事物分门别类。见一物而知其类别,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我们不能称这个过程为观察。
但是你能够仅凭“玻璃杯”这三个字还原出眼前的杯子吗?不能。因为有很多细节你不知道。如果你想搞清楚这个玻璃杯是怎么设计的,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一眼是不够的,只知道概念是不够的,你需要反复看,用不同的方式去看。这意味着你要选择不止一个焦点。或许前一秒你观察的是杯子的沿口,下一秒你就聚焦在杯子的底部了。
“每次作一意求之”每一次视角的选择都意味着挑选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片面的深入”。因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某一个瞬间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并行”处理太多的东西,我们只能一个一个来。比如当我们研究几何构型时,我们可以先暂时把材质构成、外观纹饰和生产工艺放在一边。这也与我平日里对高手的观察相符,一个高手的明显特征是观察和思考的有序性,而普通人则往往会一股脑儿地把不同的东西杂乱无章地搅和在一起。
所以选择观察的视角就是选择一种信息过滤的方式。在当下的焦点之外,与焦点无关的信息就屏蔽掉好了。在没有无关信息干扰以后,你就可以专注地去观察、分析、整理焦点之上的信息。等这个步骤完成,当然你可以再作变换,另选一个焦点,重复上面的步骤。
这个方法的最早来源可能要追溯到苏东坡。有亲友曾问他该如何读书,他回信中提出了一种逐次选择关注焦点的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如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翻译成大白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一本好书一定要读好几遍(“作数过尽之”),每读一遍只盯着某一个方面的主题(“每次作一意求之”),与该主题无关的都不用管,屏蔽掉(“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比如他还谈到,如果是《汉书》这样的史书,每读一遍可以选取的焦点包括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等等。如果读书都这样读,便可以达到“精窍”之功。
其实“每次作一意求之”的方法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因为它非常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有赖于心理学家称为“工作记忆”的东西,而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同一时间,人的头脑里塞入太多的东西,那么势必会顾此失彼,难以应对。打个比方,在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人是无法辗转腾挪的,转个身都困难;只有在一个有充足空间的房间里,人方可以跳舞、健身、打滚以及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所以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并行、复合的过程,加以重构,变成一个串行、逐次的过程。
放大了看,“每次作一意求之”是普适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先分开,逐一处理,再想办法整合,放到一个整体中去考虑,思维的条理性就体现于此。
信息应多方合拢,人事须考虑周全所谓“读物”的方法,跟“读书”也是一样。选择不同的视角,然后一个一个去看、去分析,最后把所了解到的一切都聚拢在一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但是“读物”这件事也有其独特的价值,那就是它更加地接近思考和行动的终点。因为一个器物的功能是“用”,而书本的功能是“读”。也就是说,一个器物的构成要素,是为了“用”而组合到一起的,因而研究透了一个器物,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你知道了当什么样的知识组合在一起时,能实现某种特定的功用,也就是说,一件器物本身就提供了关于如何“学以致用”的一组答案。通过读物,我们就能知道知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以实现某个现实的目的。
比如刚才我们把铅笔拆出来了读,铅笔的背后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的知识,又与设计、审美、创意等相关联,如果单独去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碎片,我们可以通过看书,通过网络搜索来实现,但是这些都只是碎片而已,我们很难独立地把不同学科的东西整合在一起。但是通过“铅笔”这个桥梁,我们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小范围”融合。
也许你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像铅笔这样的小东西,背后有着这么多知识可以挖掘。但是事实确实如此。甚至可以说,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任何东西,随意选取一样,只要深挖下去,都会发现是深不见底的。即便深挖这些东西对我们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但是作为一种思维练习也是极好的。
除了“读物”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读人”。如果说全面“读物”的主要障碍是“概念先行”,那么“读人”的主要障碍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在我们当下的文化中无处不在,比如“80后”“90后”这样的称谓,以代际划分来给人分类,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这种划分好像在暗示,80年代生的人都很相似,90年代生的人都很相似,而80年代生的人和90年代生的人又很不相似。其实不管什么年代的人,都是参差百态,各有不同。还有一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女博士”“女司机”这种称谓被赋予了某种歧视的含义,都是刻板的。还有出身和家境的不同,也会让人以刻板印象处之,“富二代”常常暗含着一种“纨绔子弟”的意思,但是“富二代”中难道就没有勤勉精进的人吗?当然也有很多。
刻板印象本质上就是拿一种固定的视角去看人,得到的结果当然是偏颇的。如果你看人的方式是偏颇的,那么就会带来沟通上的误会,甚至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人与人之间的争端不就是误解造成的吗?如果你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一个人,偏见和误解就会减少很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