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索姆河战役 9787515103884 段雪莲 编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8.06
5.2折
¥
3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段雪莲 编著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ISBN9787515103884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4.8元
货号23355367
上书时间2024-12-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索姆河战役”是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的一次战役。英、法盟军为达到突破德军防线,以便转入运动战的目的,同时也为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有力地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本书内容真实、生动,力求为读者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提供有力的帮助。
目录
章 引起凡尔登作战的原因
一、德国的作战计划
二、德国速战速决的梦想被击碎
三、凡尔登作战计划诞生
第二章 空山战
一、德国军队在野猪谷
二、看到死者
三、上尉尼格尔
四、策略部署
五、老乡
六、来不及了
第三章 人性边缘的挣扎
一、深刻的记忆
二、胥斯曼下士
三、骑兵洛赫内神甫
四、迥然不同的两人
五、不签也要签
六、要的纸条被找到了
七、压力
八、进入了十月
第四章 持久战
一、突出重围
二、犹太人的想法
三、信号出现
四、继续战斗
五、少尉的电话
六、梅尔滕斯教授去世了
第五章 严冬酷寒
一、一只属于冬天的鸟
二、领导们的角斗
三、代价
四、散步
第六章 大战结束前
第七章 战役结束
内容摘要
“索姆河战役”是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的一次战役。英、法盟军为达到突破德军防线,以便转入运动战的目的,同时也为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有力地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本书内容真实、生动,力求为读者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提供有力的帮助。
精彩内容
交战双方阵营分明,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同盟国集团的成员之一的意大利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望风转舵,待价而沽。它借口德国和奥匈帝国发动的不是防御性的战争,拒绝承担条约义务,在一段时间内宣布中立。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秘密条约,保证战后满足意大利的许多领土要求,促使意大利于该年5月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爆发不久,日本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土耳其帝国则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已越出了欧洲范围。
1915年和1916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参加到同盟
国一方和协约国一
方。此外许多国家也权衡利害关系,相继加入战争。
对于交战的多数列强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有预谋的。在交战国中,除了塞尔维亚等小国是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反侵略以外,几乎所有大国都打算借战争达到各自的政治和经济目的:夺取新领土,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德国企图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吞并法国的铁
矿区,攫取东欧的粮食、原料产地和俄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属地。英、法、
俄、意则先后缔结协定,密谋如何瓜分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领地。日本参战的目的则在于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
德国的作战计划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制定了。1870年,在普鲁
士王国与法国的战争中,法军于色当惨败,全军覆没,被迫割让领土。不久,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凭借“铁血政策”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为确保其南部各邦的安全,德意志帝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地区,使法国暴露在德国未来的人侵面前。法国为防范德军入侵,从东南部的天然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向北沿着270千米的法德边界上的4个城市构筑了一系列的坚不可摧的混凝土堡。
垒,并在其中的艾皮纳勒和图勒两城市之间设计了一
个广阔的缺口,为入侵者布下了一个巨大陷阱,准备从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交叉火力歼灭入侵之敌。而在凡尔登以北约32千米,便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法军严密的设防,德国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苦心设计了一个借道比利时的迂回作战计划。施里芬是德国1891年到1906年的总参谋长,也是德国著名将领老毛奇及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忠实信徒。他崇尚速决战、战略合围以及大决战的军事思想。
德军将领之所以一贯崇尚速决战思想,主要与德国地处中欧、腹背受敌的战略位置有关。虽然在俾斯麦任帝国首相的时候,德国曾与沙俄签订条约,一度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但是到19世纪90年代初,当法俄再度结盟以后,德国再度陷人腹背受敌的局面。一旦发生战争,兵力居劣势的德军只有依靠速决战,集中力量先击败一
路敌军,而后迅速转移兵力,消灭背后的敌人。
鉴于俄国地幅广阔,不可能迅速击败,而且俄国生产力相对落后,军队动员速度较慢,因此施里芬决定先将战略重点放在西线——在战争初期
集中优势兵力,通过先发制人的速决战,在4至6个星
期内迅速击败法国,同时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而后集中兵力对付庞大而落后的俄国,迫使其屈服,整个战争要争取在2—3个月内胜利结束
。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击败法国,显然不能选择法军重兵设防的东部地区为突破口。因此借道比利时北部侵入法国就成为德军的最佳选择。比利时虽小,但已实现工业化,拥有可用于入侵法国的铁
路、公路、河流和运河。
另外,比利时的军力较弱,不可能抵御强大的德军入侵。再者,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边境是不设防的,因为自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作战计划一
直是以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莱茵河西岸地区为目标的。法军进攻学派的代表人、最高统帅部的约瑟·霞飞早在战前就制定了“第17号计划”。
在计划中,他把全部兵力都部署在德法边境地区,而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却没有任何设防。
针对法军的防御部署,在速决战思想的指导下,施里芬率领德国总参
谋部的军官们,在1905年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规定,战争初期,德军以78个师在西线攻击法国,在东线用9个师对付俄国。在西线进攻法国的德军中,左翼70个师组成一支庞大的包抄部队,以闪电战侵入比利时,战时后备军随后跟进,德军主力越过未设防的法比边境,沿海岸推进,强渡塞纳河,先从西面然后从南面越过巴黎,最后从背后把法国主力部队压缩到巴黎以东地区加以歼灭。整个攻势运动如同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以最靠近法国、距离巴黎178英里的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沿逆时针方向横扫法国的沿海地区,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巴黎,会同在东面法德边境固守的8个师,一举将法军合围歼灭。迫使法国政府投降后,德军主力将立即挥师东进,会同东线守军及奥匈帝国的军队,闪击陷入孤立的俄军,将其歼灭或击溃,迫使沙皇屈服。
很显然,这是个孤注一掷的计划,它反映出德军对突然性、集中兵力、
主要攻击方向、迂回包围等问题十分重视。但是这个计划完全建立在这样一个主观愿望上,即比利时无力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
施里芬当然认识到这个计划有些冒险,但是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德军唯有冒险才可能迅速取胜,根据集中用兵的原则,成功的关键正是尽可能多集中强大兵力于一翼,迅速歼灭法军。
施里芬没来得及亲自实施这一大胆计划,便在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底去世。临终时他多次强调:“战争一定会来……一定要加强右翼。”继施里芬之后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是老毛奇的侄子赫尔穆特·冯·毛奇,由于战争爆发时,德军面临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作了修改,将西线右翼纵队减少了11个师,将左翼部队增加了7个师,并抽调部分兵力加强东线的作战力量,这个被小毛奇调整后的作战计划,就成了“施里芬-毛奇”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似乎稳妥了一些,但是由于集中于西线右翼的主攻力量被明显削弱,德军事实上更难以迅速取胜。这恰恰是施里芬所担心的,这一“平衡”使得德军右翼的卷击计划无法奏效,事实正如他生前所料,西线战场不久就陷人了僵局。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