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老山东的趣闻传说 9787563728350 徒步天涯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2.8
5.7折
¥
3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徒步天涯
出版社旅游教育
ISBN9787563728350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2748087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老山东的历史
老山东的地名
老山东的古迹
老山东的山川地理
老山东的泉水园林
老山东的宗教
老山东的陵墓祠堂
老山东的孔府民居
老山东的饮食
老山东的娱乐
老山东的购物
老山东的交通
老山东的乡俗
老山东的名人
内容摘要
山东实在是有太多可以说道的话题了。山东文化就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聚着历史的烟云,刻画着岁月的沧桑,展现出民族的魂魄,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多少鲜活的记忆。在《老山东的趣闻传说》中,主编徒步天涯从历史、地名、古迹、山川地理、泉水园林、宗教、陵墓祠堂、孔府民居、饮食、娱乐、购物、交通、乡俗、名人等多角度对老
山东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彩解读,力求将老山东的故事精彩而有趣味地呈现在您的面前,为您介绍一个充满传奇的文化圣地。
《老山东的趣闻传说》内容浅显易懂,向您介绍的各种掌故传说有着特殊的魅力。编者们尽量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老山东的趣闻逸事,选取那些最能体现老山东特色,典故丰富、可读性强的知识点,逐一呈现给渴求精神财富的读者。这些内容不但是您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更是了解山东、了解山东人的绝佳窗口。另外,书中还精心挑选了数百张精关图片,尤其是大量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让您在趣味阅读中充分感受到老山东的底蕴。
精彩内容
周村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周村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淄博市辖区之一,区域
总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34.3万,区内包含5个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
发区和257个行政村居。
周村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山东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那么,周村为什么会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呢?这要
从周村的历史说起。
周村是鲁商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商业发达。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属齐国於陵邑。随着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逐渐瓦解,周村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在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迅速崛起并很快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重镇,一度位居山东四大商业中心(烟台、胶州、潍坊、周村)之首。
周村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
其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丝织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而乡村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周村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
明朝嘉靖年问,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时期,周村开始走向繁荣,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手工业商业重镇。通过从康熙到道光近150年的发展,周村已经相当繁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写道:“康熙乙亥问,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相传,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皇帝南巡时途经济南。
此时正值元宵佳节,乾隆听闻周村挂灯极盛,远近闻名,便微服私访到周村观赏花灯。赏后龙颜大悦,便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和省城济南同时被清政府开辟为商埠后,很快便发展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更赢得了“金周村”、
“旱码头”的美誉。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周村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战略,已初步形成纺织丝绸、化工、新型建材、冶金机械、轻工家具、电子电器六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300余家,包括大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5家。周村苯酐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玻璃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一,造纸机械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以牛仔服装、巾被、丝绸为主导的纺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另外,周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繁荣,旅游业异军突起,周村古商城作为全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项目列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成为周村的城市名片。
历史上的周村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几度辉煌。直到今天,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仍保留完好。周村地区自古以来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商业发展历程,因此,周村当之无愧为“天下第一
村”。
周村的“今日无税碑”有何由来“今日无税碑”,是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大街的一块六角形石碑。关于这块石碑的来历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最初的时候,周村处于南北、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路口上有几家开店的人家,于是人们就把周村称为“周村店”。后来,这里立了集,集市就在今北极阁南边一带,周围乡村的粮食、蚕茧、家庭作坊里出的土
布等都来这里交易,四方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一些固定的店铺。随着店铺越建越多,一直向南建成了一条街。此后,街市又逐渐向外膨胀,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方圆数百里之内的商业中心了。
当时的大街,做买卖的人多了,定居的人口也就多了起来。
县里在这里设了“二公衙门”,派出专人收征市税。有些不三不四的人既不下力种庄稼,又无心智做买卖,依仗自己是当地人,就向外地来的客商要吃要喝要“使费”,半讹半抢地“吃大户”。后来愈演愈烈,衙门里的差人每天都来这里收税,挨个店铺敛银子。
市场上有些恶人强行充当“驵侩”,向卖货者索要“介绍费”。
许多客商只好下了门板,不敢贸易;有些外地客商也降价销售,打算处理完存货就离开周村。
就在这时候,清朝的刑部尚书李化熙回乡探亲,他家住傅家庄,经常到街市上闲逛。在和客商、乡亲们聊天时,他得悉了周村街上的这些事情,心中非常忧虑。他回京后便向顺治皇帝禀告了这一情况,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税,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
顺治皇帝说,那就免一天的市税吧。李化熙当即叩头谢恩,心里却想:一日无税怎么能保长期繁荣呢?他想来想去,心中有了办法,在夜间修书一封,第二天派心腹飞马直奔周村。家中接信一看,立即刻了一块五尺石碑,立于市中,上书“今日无税”四个大字,并晓谕众人这是奉谕立碑,违令者严办。一时间周村街上无人再敢收税了。那些巧取豪夺的当地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周村街上做买卖不收税的消息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赶来周村设立铺号,贸易越来越兴盛。
数年后,李化熙为侍养老母辞官还乡。他看到周村街市面繁荣,心里非常高兴,看到那“今日无税”的石碑,又有些后怕,他心里最清楚这四个字的来历和内涵。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负,他慷慨解囊,代替商家纳税。周村街拿多少税银,全部从傅家庄李府往外抬,不再向商人征
收一文。他还向商人们承诺,在离周村200里的范围内遇上路劫,由李府找回财物,分文不取。李化熙的兄弟们见他大行义举,十分钦佩,也拿出银子支持李化熙。
李化熙死后,他的儿子李溉之、孙子李斯俭、曾孙李可淳又一辈接着一辈地代完市税。李氏家族代完市税持续了至少七代人、大约200年时间,周村无税的佳誉风传遐迩,四方商人相约结伴径奔周村,周村成了商贾云集、烟火鳞次的“旱码头”。
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的北首,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
了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的历史。现在这块碑已不是原来的那块了,碑正面刻的是“今日无税”,其余几面刻的内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知县金铽来周村视察后亲自撰写的《周村义集记》。
P56-5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