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3.14 5.5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翟风俭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7566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8510636
上书时间2024-11-13
以碧霞元君信仰为核心的京西妙峰山庙会不仅是京畿一带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的圣地。四百年来,京城内外的香会、香客在碧霞元君信仰的感召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时间内,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前来朝顶进香,并由此形成了妙峰山庙会独具特色的香会文化、香道文化、茶棚文化等民间信俗文化。
本书以女神信仰为起点,剖析了明清以来华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广为流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心理因素,碧霞元君的神格定位不再是虚幻缥缈的天界神灵,她乃是从现实社会中走出的、与信众心心相通的慈善老母,这一神格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灵的心理需求。对她的一切崇拜与信仰都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而形成的。不仅如此,近百年来中国几代民俗学者前赴后继对妙峰山庙会的考察与研究,又使这里变成了民俗学研究者心目中的“朝圣地”。在双重“圣地”光环笼罩下的妙峰山,究竟该如何定位?非遗保护语境下,该如何看待妙峰山庙会的民俗信仰?这些都是本书想要思考的问题。
翟风俭,宗教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从事宗教艺术及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保护及理论研究工作。曾参与策划并实施了“海峡两岸佛道音乐精粹展演”、“宗教在中国”专题片筹措及拍摄、“天籁之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选萃专场演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良辰美景”系列演出(2010-2019)、“中国目连戏展演”等重要活动。主要著作有《中国基督宗教音乐史(1949年前)》《田青年表》《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合著)等,主要论文有《城市里的农村移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危机》《从“草根”到“国家文化符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之转变》《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谈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罪与希望——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关于罪的学说评述》《中国基督教音乐的理论研究评述》《从赞美诗的编译与创作看中国大陆新教圣诗的本色化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新教圣乐的发展》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课题有《宗教艺术基础数据库》《中国佛教“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及对策》《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遗产保护》。此外,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纂《田青文集》(9卷)。
目 录
章 庙会及其发展 1
节 庙会的产生 3
第二节 非遗保护政策下的庙会发展 9
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庙会发展 14
第二章 女神信仰与碧霞元君信仰流变 21
节 女神信仰及其位格变化 23
第二节 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历史流变 31
第三节 女神的民间化 44
第三章 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及“三山五顶” 59
节 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 61
第二节 五顶娘娘庙 63
第三节 天泰山慈善寺与丫髻山碧霞元君祠 77
第四章 “金顶”妙峰山 93
节 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发展历史 95
第二节 妙峰山“金顶”的来历 105
第三节 妙峰山庙会兴盛的缘起 108
第四节 妙峰山庙会的当下状况 112
第五章 妙峰山殿宇的空间布局 123
节 妙峰山的庙宇布置与众神安置 125
第二节 因神设教 163
第六章 妙峰山的香客与香道 173
节 妙峰山的香客 175
第二节 妙峰山香道 188
第七章 妙峰山的香会 205
节 香会的由来 207
第二节 文会(善会)… 213
第三节 武会 229
第四节 香会规矩 243
第五节 历史与现实的流变 252
第八章 民俗学及非遗框架下对妙峰山庙会的研究 259
节 20 世纪上半叶对妙峰山的民俗学考察 261
第二节 新时期民俗学复兴背景下对妙峰山庙会的研究 272
第三节 非遗保护语境下对妙峰山庙会的研究与解读 280
后 记 291
以碧霞元君信仰为核心的京西妙峰山庙会不仅是京畿一带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的圣地。四百年来,京城内外的香会、香客在碧霞元君信仰的感召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时间内,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前来朝顶进香,并由此形成了妙峰山庙会独具特色的香会文化、香道文化、茶棚文化等民间信俗文化。
本书以女神信仰为起点,剖析了明清以来华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广为流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心理因素,碧霞元君的神格定位不再是虚幻缥缈的天界神灵,她乃是从现实社会中走出的、与信众心心相通的慈善老母,这一神格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灵的心理需求。对她的一切崇拜与信仰都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而形成的。不仅如此,近百年来中国几代民俗学者前赴后继对妙峰山庙会的考察与研究,又使这里变成了民俗学研究者心目中的“朝圣地”。在双重“圣地”光环笼罩下的妙峰山,究竟该如何定位?非遗保护语境下,该如何看待妙峰山庙会的民俗信仰?这些都是本书想要思考的问题。
翟风俭,宗教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从事宗教艺术及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保护及理论研究工作。曾参与策划并实施了“海峡两岸佛道音乐精粹展演”、“宗教在中国”专题片筹措及拍摄、“天籁之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选萃专场演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良辰美景”系列演出(2010-2019)、“中国目连戏展演”等重要活动。主要著作有《中国基督宗教音乐史(1949年前)》《田青年表》《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合著)等,主要论文有《城市里的农村移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危机》《从“草根”到“国家文化符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之转变》《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谈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罪与希望——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关于罪的学说评述》《中国基督教音乐的理论研究评述》《从赞美诗的编译与创作看中国大陆新教圣诗的本色化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新教圣乐的发展》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课题有《宗教艺术基础数据库》《中国佛教“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及对策》《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遗产保护》。此外,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纂《田青文集》(9卷)。
总 序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共1488 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 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 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 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 . 3876 亿元;2012 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 . 2298 亿元。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 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 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 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 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 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 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 年11 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 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多的国家。2012 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地开展。
近,文化部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
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 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