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0.19 4.5折 ¥ 89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林雪萍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71686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29487776
上书时间2024-11-10
(序言节选)
本书勾勒了一条质量理念与社会背景交织发展的时间轴。1920年前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成为现代大工业生产一个至关重要的序曲,梅奥人本主义理论与其分立。而就在那个时候,德国制造在老牌工业帝国的眼皮子底下开始崛起。质量,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冉冉升腾出来的。
从 1920年到1949年,是曲高和寡的数学学科在车间锐意进取的三十年。数学科学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亮了车间的每一个角落。统计科学与制造工程的结合,让质量缺陷暴露在数学精确计算的世界之中。在这一时期,美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形成了军工复合体的工业体制,对质量理念发展有重要影响。
1950年到1979年,“质量明星”无疑是日本和德国。日本凭借质量崛起,再次展现了质量所拥有的宏大力量。与此同时,德国工业设计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形成了德国特有的质量特色。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几乎都是在废墟上快速崛起,这让人们意识到高超的制造能力似乎并不借助于物质基础。在追求卓越质量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质量理念的执着,足以弥补物质基础的缺乏。
在指导制造现场进步的过程中,很多质量研究者的个人想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杠杆作用。质量就像一部舞台剧,需要明星效应来激活。质量意识其实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在感受到共鸣的时候,它们才会被激发出来。1980年到1989年,涌现出了一批质量大师的辉煌成就,见证了那个质量群星闪耀的时代。有了质量大师的理论,使得工厂枯燥的计算方式变得生动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们听到了多样有趣的关于质量的争议,也纷纷加入质量讨论和实践的序列,这让质量终成为企业全员参与的话题。
质量还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如果说制造是严谨单调的流程,那么质量就是冰冷乏味的数据。那些走进工厂仔细观察的理论研究者们,则以敏锐的视角、热情的赞颂和活泼的语言,使得质量的主题走出车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情绪和好奇心。机器的轰鸣成为一首吸引人们广泛传播的旋律,工厂里的制造者不再是“孤单”的。这是质量大师们的贡献。
从 1990年到1999年,全球化的要素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质量体系和标准也变得愈发成熟,展示了质量能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姿态。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这场质量大戏的华彩乐章。从 2000年到2014年,“中国制造”为制造提供了大量的工厂基地,众多质量理论在这里生根、发芽,制造的机器变得越来越成熟。
2015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引燃了全球制造的全新热情。数字化技术给质量带来了全新的特征,印象令人深刻——尽管这些特征还并没有成为一套系统的质量理论,但就像看见火山爆发前四处冒气的山石,人们已经知道重大事情即将发生了。
当展开社会发展的画卷,到处都可见质量理念留下的痕迹。期待本书留下的时间刻度能为读者提供小憩的驿站,在此继续探索质量理论的旅途。
质量与制造的关系,就是一部工业历史的舞台剧。
本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阐述现代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结合大师理论与经典案例,回溯质量管理的历史基因。
质量是制造之本、强国之路,也是工业制造与人类文明交织发展的印记。在每个质量神话的背后,则是科学实践与管理艺术的无数次碰撞。
林雪萍,全球产业观察家。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从事全球工业对标与企业技术战略研究,长期跟踪先进制造、供应链韧性、企业创新,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也有研究。著有《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工业软件简史》《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智能制造术语解读》《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等。
序
章 发现遥远的记忆 (1920年前)
第二章 寻找制造的基石 (1920—1949年)
第三章 转动国家的轮盘 (1950—1979年)
第四章 聆听大师的神话(1980—1989年)
第五章 走向全球化的企业家(1990—1999年)
第六章 掀起超级工厂浪潮 (2000—2014年)
第七章 开启新质量思维 (2015年后)
质量简史大事记
后记
质量与制造的关系,就是一部工业历史的舞台剧。
本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阐述现代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结合大师理论与经典案例,回溯质量管理的历史基因。
质量是制造之本、强国之路,也是工业制造与人类文明交织发展的印记。在每个质量神话的背后,则是科学实践与管理艺术的无数次碰撞。
林雪萍,全球产业观察家。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从事全球工业对标与企业技术战略研究,长期跟踪先进制造、供应链韧性、企业创新,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也有研究。著有《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工业软件简史》《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智能制造术语解读》《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