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0.12 4.4折 ¥ 6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林卫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58211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52283
上书时间2024-11-10
本书分四部分阐述了作者对调料、食材、美食等的独到见解,如章讲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二章讲到姜、蒜和香菜,第四章讲到云南的美食和四川的农家乐,等等。既为读者奉上了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为读者书写了一篇篇有趣有料的美文。
作者融古贯今,不仅从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学的角度分析了食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风味,以及食品为什么会对人的健康有利或有害等科学性问题,还讲述了古人对美食的不同见解以及与美食之间的趣事,文字既充满理性又不乏诙谐幽默,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品鉴饮食文化。可以说,这是一本融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美食著作。
林卫辉,广东潮州人,美食专栏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美食顾问,有美食文集《吃的江湖》《粤食方知味:懂食,从粤菜开始》等出版。
序言:饮食美学和科学的结合
篇:柴米油盐
10.秋天的杯奶茶
第二篇:吃个明白
10.碱性水的“舞台”
第三篇:美味佳肴
10.续说鲟鱼
11.不甘寂寞的鲫鱼
12.非洲鲫鱼非鲫鱼
13.鳝鱼,善吗?
14.龙虾,真有那么好吃吗?
第四篇:味兼南北
8.马爹利美食剧场剧透
本书分四部分阐述了作者对调料、食材、美食等的独到见解,如章讲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第二章讲到姜、蒜和香菜,第四章讲到云南的美食和四川的农家乐,等等。既为读者奉上了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为读者书写了一篇篇有趣有料的美文。
作者融古贯今,不仅从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学的角度分析了食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风味,以及食品为什么会对人的健康有利或有害等科学性问题,还讲述了古人对美食的不同见解以及与美食之间的趣事,文字既充满理性又不乏诙谐幽默,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品鉴饮食文化。可以说,这是一本融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美食著作。
林卫辉,广东潮州人,美食专栏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美食顾问,有美食文集《吃的江湖》《粤食方知味:懂食,从粤菜开始》等出版。
生活(火)离不开柴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鲞铺”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柴”排在位。农耕社会,吃饭是需要,没有了柴火,只能生吃,如何是好!
生火离不开柴,“柴”字从“木”,“此”声,能生火的,不仅仅有柴,还有薪和草,古人分得很清楚。《礼记·月令》说“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析”字的本义就是拿斧劈木。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的又可劈开的叫薪,小的要捆在一起的叫柴。当然,古人也用草来做饭,只是草不耐烧,麻烦,但没薪柴时也只能将就。《汉书·沟洫志》就有“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
做顿饭,又是砍柴又是烧薪,弄得灰头土脸,很是辛苦,所以人类一直在找更方便更高效的燃料。煤首先被发现,用煤作燃料,有史料记载,大概始于春秋年代。《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孔子和众弟子被困陈地、蔡地时的一个故事,其中说到了煤: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七天没吃饭,颜回找来了一点米,于是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后,孔子看到颜回伸手去锅里拿饭吃,于是含沙射影地说颜回。颜回说不是这样的,刚才煤灰掉进饭里,丢了可惜,我怕浪费,所以拿去吃了。孔子于是感叹,眼见不一定是事实。这里说到“煤炱”,就是煤灰,可见那时已经有煤,只是不多见,而且物流不发达,所谓就地取材,所以没有推广。
工业化时代,“用柴火烧饭”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连煤也因为污染空气“被扫地出门”,煤气和电成了新的燃料。但柴火饭特有的香味,倒是时时勾起城里人的回忆,有些农家乐,就打出“柴火做饭”的招牌,很是吸引人。
柴火饭之所以有香味,一是因为有镬气,也就是锅气。当食物遇上高温,经过化学反应后就会生成类黑精,成百上千个有不同气味的分子,形成了食物的独特风味。当然,用柴火做饭,灶的设计要有利于柴火的燃烧,必须是深陷式的,因此做饭的锅也必须是深凹式的。流体物理学告诉我们,用深凹式的锅炒菜,热气流不是直接蒸发了,而是螺旋式停留在锅内,这样更有利于热力的聚集,所以更有镬气。
另外,用柴火做饭,柴火特有的香味也会随着柴火的燃烧变成气体。气体中有数百种化合物,其中有好多种香味,包括萜稀类,这些气体附着到食物上面,产生了不一样的味道。烟熏类食物,比如北京烤鸭用果木,广州烧鹅和烧鸡用荔枝木,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令人着迷的味道。这类人间烟火,对现代人来说,麻烦得很,让你每天砍柴做饭,估计你宁愿点个外卖将就一餐算了。
当然,也不是任何柴火都有香味。《晋书》就记载了一个反面的例子:西晋时的尚书令荀勖,“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这段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大家陪晋武帝吃饭,荀勖跟大家说,这些饭菜用旧车轮的木头烧的。大家不相信,晋武帝向厨师求证,确实是用旧车轮当木柴烧的。古时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为了润滑车轮,会把油脂涂在车轱辘上,烧车轮木时,油味随着气体飘进菜里,所以嘴刁的荀勖尝了出来。
柴火做饭之所以被淘汰,还与火候控制不方便有关。煤气灶、电力灶,开关左拧右拧,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火候。烧柴火,猛火时加薪,慢火时撤薪,加薪时效果还不是马上就可以呈现,既急死人,也累死人,这种体会,我小时候体验过。那个时候,我大姐掌勺,我负责掌火,大汗淋漓、灰头土脸,就是一日三餐。
而火候,正是烹饪的关键。“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强调:熟物之法,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你看,什么时候用猛火,什么时候用小火,门道深得很,一边要烧柴掌握火候,一边还要掌握勺中乾坤,不弄个手忙脚乱才怪,所以,柴火必须淘汰。别看我们现在谈柴论薪,家常得很,但这种平常的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唐伯虎就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这首诗名为《除夕口占》,写于除夕。可怜的唐伯虎,除夕夜还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烦恼。我们平民百姓,日子过好了,也就出息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