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纳粹警示录 9787544781114 劳伦斯·里斯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2.37 4.8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劳伦斯·里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1114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550133

上书时间2024-11-10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言
只有回顾过去,生命才会呈现出某种思路。这对个人的生活来说是如此,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来说也是如此。比如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纳粹警示录》的创作时,这会是一个如此漫长旅程的开始。当时,柏林墙的倒塌使得可以在东欧获得新的史料,我也充分意识到了这对于该项研究的价值。在试图了解纳粹心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希特勒与斯大林的战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分支,于是我后来又干脆以此为题另行创作了一个脚本。历经数年,我撰写、制作并执导了这部反映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历史性战争的纪录片—《世纪之战》。
直到如今,我似乎才厘清了这项研究的全部思路,而在过去,我仿佛一直仍在思考。由此,我非常感谢BBC图书公司再版了我的这部《纳粹警示录》,并在原版的基础上,允许我并入了《世纪之战》的很多内容。因为我认为《世纪之战》中的史料(尤其是“不同的战争”这一章)非常生动地展示了纳粹主义的实际后果。我曾游历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也曾听说了纳粹占领时的故事,这些都使得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希特勒世界观的本质—从来就无须悲悯,生命充斥着达尔文主义式的斗争,弱者理当受难,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命数。
当然,把一本书与另外一本书混杂在一起,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解决,比如信息重复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对全书重新做了编辑,以防同样的信息出现两次。同时,有些地方的观点我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于是我在原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特别是纳粹的“终解决方案”源起的部分。尽管如此,仍然还有一个问题:我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东线战场,也听说了很多苏联老兵的故事,这使得书作可能会让人产生“西线战争无关紧要”的错觉。据此,我需要在此强调一下,这绝非我的本意。我从小就是听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美国军人英勇捐躯的故事长大的。我的父亲曾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而我的叔叔则曾在大西洋护航运输队服役,因为遭到鱼雷攻击而牺牲。我希望了解西线盟军对抗纳粹的真实情况并将其告知广大的观众,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策划了系列电视片,如《大西洋战场》《从诺曼底登陆到柏林》,并担任了这些电视片的监制。
但是,我想说,现在你拿在手上的这本书还是有些不同的。在本书中,我想做的是尽可能深入地探寻纳粹主义的本质。本书并不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不是泛泛记录战争中的所有重大军事决定,而是试图揭示德国人及其“盟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认为很有必要从《世纪之战》中借鉴一些素材。
如今回过头来看我自己的这部作品,我依然感到有些地方当时并未完全了解。为了完成这些书作和电视片,我先后进行了一百多次独有的采访。首访的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曾是纳粹党的成员,他们曾对希特勒顶礼膜拜,曾为希姆莱尽职效忠,曾在东线战场作战,也曾作为纳粹党卫军成员而犯下滔天罪行。因为采访的原因,我有机会与这些人见面并交谈。这种机会算不得“空前”,但也一定是“绝后”了,原因很简单:受访的这些人如今早已陆续离世。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节目播放或是出版日期等琐碎细节,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作品对后辈世人的价值所在。
当然,随着幸存者人数的逐渐减少,对待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了解我们所成长的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了解分裂的德国、冷战、苏联对东欧的控制—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结果。但是,对如今的学龄儿童来说,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的一位朋友的七岁女儿曾经问我:“阿道夫 · 希特勒和黑斯廷斯战役谁排在前面?”对这一代人来说,纳粹主义仿佛只是历史的一角,在岁月的“大拼图”中,它和罗马人、诺曼人、亨利八世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认为,第三帝国并不仅仅是历史“拼图”中的一小块而已,听到这种观点,你无须感到惊讶。通过对纳粹主义的研究,会使我们对人类的状况产生某种程度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独有的,分析其他时代的历史你不会获得类似的感受。很明显,纳粹在世界横行的时间并不长,在次世界大战的前夕,纳粹主义发源于一个文明的国家,这个国家强调民主、人权,有着自身一整套积极的价值观和信仰,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德国,纳粹党在一系列选举中所向披靡并夺取了权力,大多数德国人要么选择共产主义,要么选择纳粹主义,他们把选票投给了专制。而在当今世界,低层次的民主屡见不鲜,这实在是非常值得人们警惕的一件事。
当然,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借鉴的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经验。在准备这些书作和电视片之前,我曾同很多前纳粹党成员会面,在采访他们之前,我曾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会这样说:“我之所以会犯下战争罪行,仅仅是因为当时需要执行命令而已。”但是,当我问一名前纳粹战犯当时的动机时,他却回答道:“在当时,我认为这完全是正当之举。”这实在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回答,也超乎我此前的预料。这些前纳粹党成员认为,支持希特勒完全是对他们所处状况的一种理性回应。他们表示,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充满耻辱,战后的几年中,国家遭受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各种运动此起彼伏,在20世纪30年代,国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失业和银行破产的状况。由此,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强人”横空出世,重振民族的荣耀,击退共产主义日益逼近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面谈过的前纳粹党成员也越来越多,我也愈发意识到:他们对第三帝国的支持显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一种建立在信仰之上的情感。很明显,纳粹主义有一种类似宗教般的感召力,关于这一点,我在本书的章会用很长的篇幅加以讨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希特勒本人给了德国人一些其他政治领导人无法给予的东西。希特勒几乎不谈“政治”,取而代之的是“愿景”和“梦想”,这样一来,他很容易就触及了很多人的心灵深处。乔治 · 奥威尔在评论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时曾说:“人们不仅仅想要满足舒适、安全、缩短工作时间、卫生和节育等基本需求,他们至少偶尔也想要战斗和自我牺牲,更不用说举旗敲鼓地参加忠诚游行了。”或许,奥威尔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很多人乐于听到自己比其他人“高级”,因为他们的出身比别人高贵,国家此刻正遭受的灾难与他们并无关系,那只是肮脏的“国际阴谋”所造成的结果。
在开始创作之前,我认为我在很多方面对他人动机的认识是天真的。此前我曾以为,人们都是基于智识和理性的标准对他们的生活做出重大决定。但实际上,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很多人追随并且支持希特勒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情感因素。进一步来说,这种情况不仅仅只在德国发生。各位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问你自己:在你的人生中,你所做出的决定有多少是真正“理性的”?买一栋房子或是一辆车?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吗?你对周遭的人群有喜有恶,这到底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还是“情感的”原因呢?
近年来,很多结构主义历史学家都强调是环境造就了纳粹主义,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令人不适的情况:阿道夫 · 希特勒绝非一个普通人,他在德国人心中成功地打下了情感的烙印。当然,你可能是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才会相信他所说的内容,从而被他所影响,事实上本书记叙的很多证词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是一场希特勒无法控制的经济危机将他从寂寂无名一下推上了权力的宝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很多人都把见到希特勒视为改变人生的一件大事。阿尔贝特 · 施佩尔曾回忆道,在与希特勒会面后,他感到了强大的气场。和他一样,很多非常睿智的人在见到希特勒之后,无不臣服于这位奥地利下士的意志。说到克里斯玛,我们可能会有所怀疑;但是,我们也应知道,对于从“信念”出发而去追随政治领导人的那些人,我们也需要采取类似的怀疑态度,而这一点似乎更加令人担心。后,我认为这段历史是很有价值的。大约在六年前,我给《世纪之战》写了一个简介,在文章末尾我这样写道:“这绝非一个让人愉悦的故事,但是,它需要在学校中被讲解,需要被后人所铭记,因为,这就是20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
劳伦斯 · 里斯
2005年10月于伦敦



导语摘要

一百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的采访实录,其中很多是直接参与纳粹统治的纳粹党成员。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翔实再现了纳粹政权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残酷性,从而将纳粹的反人类残暴本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是对令人不寒而栗的纳粹心理的深度洞察,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纳粹体制的基本认知,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讲述,彰显了那段邪恶的历史对人类时刻都具有警示性。



作者简介

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
英国广播公司(BBC)“纳粹警示录”栏目的创建者和撰稿人,该栏目被誉为“史上蕞伟大的系列纪录片之一”,曾获“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和“国际纪录片奖”,他也由此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蕞杰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制片人”,其撰写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德国历史的系列图书获得了如潮好评。



目录

致 谢导 言 章 获取权力第二章 混乱与趋同 第三章 错误的战争 第四章 野蛮的东线第五章 寄予厚望第六章 不同的战争第七章 潮头忽转 第八章 通往特雷布林卡之路 第九章 恶有恶报 注 释 亲历者名录



内容摘要

一百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的采访实录,其中很多是直接参与纳粹统治的纳粹党成员。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翔实再现了纳粹政权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残酷性,从而将纳粹的反人类残暴本质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是对令人不寒而栗的纳粹心理的深度洞察,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纳粹体制的基本认知,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讲述,彰显了那段邪恶的历史对人类时刻都具有警示性。



主编推荐

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
英国广播公司(BBC)“纳粹警示录”栏目的创建者和撰稿人,该栏目被誉为“史上蕞伟大的系列纪录片之一”,曾获“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和“国际纪录片奖”,他也由此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蕞杰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制片人”,其撰写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德国历史的系列图书获得了如潮好评。



精彩内容
第二章:混乱与趋同在一般的大众认知中,德国人有一个优于其他人的品质:讲究效率。他们的汽车广告能体现出这一点—“如果生命中的一切都像大众汽车那样可靠就好了。”他们的国家足球队也能体现出这一点—“他们的踢法体现出注重效率的典型特点。”并不让人惊讶的是,说到这种效率,有很大程度要归因到纳粹身上,因为法西斯主义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效率—墨索里尼据称曾“使火车按正点运行”。就纳粹党成员来说,他们既是德国人,又是法西斯主义者,双重身份之下产生了最注重效率的国家。在莱妮?·?里芬施塔尔执导的电影《意志的胜利》中反映了纳粹的集会场景,从中就能看出他们注重效率这一特点。这些宣传作品认为,在纳粹的统治下,德国社会处处体现出透明与秩序。但情况并不是如此。
贡特尔?·?洛泽博士曾是一名外事办公室官员,也是一名纳粹党员,在谈及《意志的胜利》这一类宣传影像时,他说:“元首独自一人朝着前方挺进—这是一种宣传,而且它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所有的人都序井然,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在20世纪30年代,洛泽博士需要在外事办公室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联络工作。他估计,自身的工作时间至少有20%是在与其他权力部门争斗不休。他表示,另外一名前外事办公室官员则认为他60%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上面。对于纳粹在20世纪30年代对德国的统治,我们可以用很多词语来形容,但唯独和“效率”这个词不沾边。
在希特勒担任总理的前十七个月中,很多方面的事情都暴露了纳粹执政的激进、混乱和极具破坏性的本质。在执掌权力之后,希特勒迅速地进行了新的选举,但同时也声称:这只是一次信任投票,无论是内阁还是政府,都不会因投票结果而改变。(尽管报纸和公众集会被禁止攻击新的国家政府,数以千计的政治反对派人士也遭到了围捕,但是在1933年3月的这一轮投票中,纳粹党的得票率仅为43.9%,并没有获得他们此前所希望的大多数席位。)1933年2月27日晚,国民议会大厦被人蓄意纵火(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共产党的同情者马里纳斯?·?范?·?德尔?·?卢贝所为),第二天,政府拘捕了大批的共产党人,随后又出台了《国民议会纵火法令》,它无限期地限制了所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依据该法令的条款,政治犯有可能会无限期地处于“保护性监禁”之下。3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授权法》,该法赋予了希特勒绝对的权力。根据纳粹冲锋队的一名队员回忆,当时街道上一度陷于混乱,“人人自危,不停有人避开规定的官方渠道抓捕别人,人人都在拿保护性监禁威胁别人,人人都在拿达豪集中营来恐吓别人。每一条小街上的清洁工都感觉,他要负责一些他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掌权的最初几个月,这种混乱情况主要针对纳粹党此前的政敌。约瑟夫?·?费尔德曾是国民议会中的一名德国社会党成员,他被纳粹党抓了起来,投入了位于慕尼黑之外新建立的达豪集中营。在牢房里,他站在一条线上,只不过观众看不到‘幕后’的场景而已,哪里有什么秩被锁上铁环,纳粹看守拿走了铺在地上的稻草垫,并且说道:“你不需要这些,因为你也活不长了。”这种滥用私刑还远没有结束,看守又拿出了一根绳索,向他展示如何以最佳方式将自己吊死。费尔德告诉看守:“我还有家庭,我不能那样做。要做你自己做!”费尔德在达豪集中营中被关了十八个月,最终因得了肺病而被释放。
对纳粹政敌中的那些务实派来说,他们有的逃离了德国,有的改变了此前的理念,顺应了新政府的意愿。只有像阿洛伊斯?·?普法勒那样的一些人属于例外,他们站出来努力抵抗。1934年,他试图重建他的共产党青年团。这种行为颇具英雄主义色彩,但是,对残酷无情的当局来说,他们已将共产党人作为明确的敌人,所以,普法勒他们的失败注定不可避免。最终,普法勒遭到了一名双重女间谍的背叛,这名间谍同时为共产党和盖世太保工作。普法勒被关进了警察局,遭到了严刑拷打,他的鼻子被打断,警察拿皮带抽得他几度失去知觉。他回忆说:“当我清醒之后,他们就继续抽我,再昏过去,醒过来再抽,如此反反复复,但我始终未吐一字,最终他们也只得收手。”随后,刑讯战术发生了改变。他们安排一个人坐在打字机旁边,随时记录普法勒的“招供”,而另一个人则站在普法勒旁边,每一次,当普法勒拒绝回答问题时,他就用拳头猛击他的脸部。暴力的警察竟然扭伤了自己的右手,开始使用左手,这时,审讯变得更加残暴,他猛击普法勒的头部,并且打得他耳鼓膜穿孔。普法勒说:“随后我就听到了奇怪的声音,那是一种咆哮,仿佛我的头枕在海床上,周围是奇怪的咆哮声。”普法勒决定杀死这个不断实施酷刑的人,尽管最终自己也有可能难逃一死,他也想试一试。在年轻的时候,普法勒学过柔道,他计划挺直身体,将手指插入警察的眼睛。但是,就在他准备行动的时候,他出现了大出血的状况。审讯中止,警察把水桶和抹布递给普法勒,让他自己擦去地板上的血迹。随后,他被带入牢房过夜,随后又被转移到一个集中营,直到1945年,他才最终获得释放。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人性是如此的薄凉且脆弱,但是,阿洛伊斯?·?普法勒自身的事迹却让人感到振奋,他遭受到了对手的拷打,指望他出卖同志,但他立场坚定。“这是一个关乎尊严的问题,他们哪怕将我打死,我也不会背叛任何人,如果非要如此,那么我情愿凄惨地死去。”大多数德国人并没有对抗新政府,比如曼弗雷德?·?弗赖赫?·?冯?·?施罗德,他是一位汉堡银行家的儿子,对新政府持欢迎态度,并于1933年加入了纳粹党。施罗德认为自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且他认为1933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德国将走向美好的未来。他说:“所有的一切都干净、有序,心中有一种民族重获解放的感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如同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冯?·?施罗德知道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被关在集中营里,但参照历史,他认为这件事情无关紧要。“这并不是什么个例,英国的克伦威尔是这样,法国大革命也是如此,不是吗?在攻占巴士底狱时,作为一名法国贵族可不是什么好事,对吧?人们会说,‘噢,这是一场革命,虽然它是一场令人吃惊的、和平的革命,但它依旧是一场革命’。对于集中营,每一个人都会说,‘噢,英国人在南非发明了集中营,用以对付布尔人’。”尽管这些话无视纳粹集中营的残酷,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1933年遍布各地的集中营尽管滥施酷刑,但它和后来战争中的种族灭绝集中营不是一回事。在20世纪30年代,如果你被关进了达豪集中营,那么在里面熬上一年左右的艰难时光,你最后还有可能被释放出来。当然,阿洛伊斯?·?普法勒是一种特殊情况,他作为政敌身份在1934年被捕,在集中营被关了十一年。一般来说,一年以后被释放时,囚犯们都会被迫签署一项书面协议,保证不会谈及在这里的经历,不然他们就会很快被重新抓回来。因为这一原因,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集中营“不过是”震慑那些对抗政府的反对派的地方。既然酷刑主要施加于纳粹的政敌或是犹太人,大多数德国人即使心生不适,也可以较为平和地看待这一事物。
1933年7月6日,希特勒对外宣布,希望终结街头的暴力行动。他说:“革命不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说这番话时,他其实已经意识到,纳粹冲锋队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新德国的稳定。军队这一极具权势的集团由衷地赞同他的观点。军人约翰—阿道夫?·?格拉夫?·?冯?·?基尔曼斯埃格回忆说:“人们厌恶冲锋队,是因为他们的面相和行为举止,大多数士兵都很讨厌他们。”冯?·?基尔曼斯埃格还表示,军队认为冲锋队头目恩斯特?·?罗姆正试图接管德国的武装部队,而且,他想将纳粹冲锋队并入德国的正规军队编制,并使自己成为其中的最高领导。这一企图既不符合军队的利益,也损害了希特勒的利益。
冯?·?基尔曼斯埃格强调,支持纳粹与支持希特勒本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表示,很多纳粹党员遭到了像他这样的职业军人们的唾弃,但是对于希特勒个人,他们则并不是这种态度。考虑到希特勒建党方式的与众不同,这样一种区分在如今看起来显得有些牵强。同时,希特勒本人也反对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他公开宣布:“元首就是纳粹党,纳粹党就是元首。”尽管如此,冯?·?基尔曼斯埃格的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仍在当时的一些官员中流传。一方面,他们厌恶冲锋队暴徒们的肆意妄为;另一方面,他们又认同希特勒重整军备的计划,也许职业军人们就是靠着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来达到两者的调和。
不久,希特勒本人也对冲锋队产生了反感,除了武装部队向他报告相关隐忧之外,他还发现了罗姆行为的堕落变质。罗姆曾谈论希望发动“第二次革命”,以此为冲锋队赢得此前从未有过的荣光。对希特勒来说,他无法接受这一点。海因里希?·?希姆莱抓住时机,捏造了罗姆计划发动政变的信息,希特勒听信了他的话。希姆莱当时所在的纳粹党卫军还处于冲锋队的荫护之下,但是,在1934年6月30日,他调集自己的人马发动了“长刀之夜”行动来打压罗姆,同时,希特勒也利用这一时机除掉了在1932年12月背弃了纳粹党的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尔,以及德国前总理冯?·?施莱歇。在这场活动中,大约有八十五人被杀
听闻这一消息之后,国防部长冯?·?布隆贝格感到很高兴,因为他确信军队会感激希特勒的行动。没过几个星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之后),他就安排所有的士兵宣誓向希特勒个人效忠。我们如今也采访了一些当时的士兵,他们所有人都表示:在当时的形势下,这种效忠宣誓极其重要。因为这种效忠无关对方的官衔,而是对其个人的崇拜,这个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1934年,还是一名年轻空军军官的卡尔?·?勃姆—泰特尔巴赫也进行了宣誓。和其他很多人一样,这种宣誓对他来说十分“神圣”,其感召力伴随着他直至战争的结束。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如果违背了誓言,那么他就应该“自杀”。当勃姆—泰特尔巴赫1944年在东普鲁士的总部“狼穴”服役的时候,他听到了冯?·?施陶芬贝格试图炸死希特勒的消息,当时他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当时,泰特尔巴赫本人没有被安排参加炸弹袭击,但即使安排他参与,他也会拒绝,因为他永远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誓言。
泰特尔巴赫还担任过国防部长冯?·?布隆贝格的副官,对他来说,布隆贝格是像父亲一般的存在。泰特尔巴赫说:“布隆贝格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布隆贝格后来表示,在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之后,他由此而树立了忠诚之魂、崇拜之情、尽职之心。聆听希特勒的一次讲话就能使他热泪盈眶,和希特勒的一次握手就能驱散其心中的寒霾。泰特尔巴赫见证了布隆贝格对希特勒是多么崇拜,因为他要定期把他从作为元首的听众中拉回来:“如果元首没有夸奖他,说他有个好想法,他就很难恢复心绪。”希特勒除掉了罗姆,兴登堡总统也已离世,此刻,希特勒既是总理,也是国家首脑,军队向他宣誓效忠,他对权力的掌握愈发巩固。他和他的纳粹党掌管了德国,如今,他只追求一项简单的政策—重整军备。至于那些重重地压在大多数政治领导人肩上的日常国内事务,希特勒要么委派给其他人,要么干脆舍弃。尽管街巷上的混乱已消失,但是,纳粹党和政府内部还有些混乱。
弗里茨?·?维德曼是希特勒的一名副官,他曾表示:“希特勒不喜欢研究文件,有时我向他寻求指令时,哪怕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没有看他提出要参见相关档案。他的观点是: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很多事情会自行解决。”那么,这种情况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用希特勒的新闻主管奥托?·?迪特里希的话说就是:“在希特勒执掌德国的十二年间,他制造了文明国度里最为混乱的政府工作局面。”此外,希特勒在当时的日常工作方式也不像个工作狂。弗里茨?·?维德曼写道:“希特勒会在午餐前短暂露面,草草阅读一下由迪特里希为他准备的新闻剪报,随后就去吃午饭了。当希勒特在上萨尔茨堡的宅邸期间,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在那儿,他一般在下午两点之后才会走出房间,随后就去吃午饭。他把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散步上,到了晚上会直接去吃饭,然后就去看电影。”阿尔贝特?·?施佩尔是一名建筑师,后来成了纳粹的军备部长。他表示,希特勒在慕尼黑期间,一般一天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可以开会。他说:“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建筑物周围踱步,在音像室、咖啡馆或是饭店里放松,或者是对下属进行长时间的训话,其训话的主题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可还是得装出非常认真的样子,不能透露出半点不耐烦的情绪。”施佩尔本人是一个醉心于工作的人,希特勒如此浪费工作时间,在他看来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施佩尔经常反问自己:“他什么时候在真正地工作?”答案不言自明:“在大众的眼中,希特勒是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工作他一定夙兴夜寐。但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希特勒与斯大林不同,他不会下发无数的信函与指令来干预政策,他只会利用自己的终极权威来掌控国家,坐稳独裁者的位子。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反常?在一个现代国家,一个领导人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