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9787108068767 陈胜前 著
  • 正版现货新书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9787108068767 陈胜前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9787108068767 陈胜前 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1.98 5.4折 59 全新

库存17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胜前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876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132305

上书时间2024-11-06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目录
自序

前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农业起源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三 中国农业起源作为一个问题

四 方法与视角

第一章 农业起源的理论解释

一 导言

二 什么是农业?

三 经典的农业起源理论

四 农业起源理论分析

五 寻求一种普遍的解释

第二章 理论解释:为什么农业不起源

一 环境的约束

二 沙漠与热带雨林适应

三 流动性:狩猎采集适应的双刃剑

四 适应的历史:要素禀赋结构

五 新朋友:共生关系

六 狩猎采集的伊甸园:水生资源利用

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一 前言

二 狩猎采集者的生态模拟方法

三 中国狩猎采集者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四 最少陆地资源模型(Minimalist Terrestrial Model)

五 推导与预测

第四章 农业起源区的资源禀赋积累

一 前言

二 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适应变迁

三 细石叶工艺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适应

四 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适应变迁

五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环境初始条件

一 前言

二 狩猎采集者的很好栖居地

三 生态交错带

四 新的生境

五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模式

一 前言

二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看“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实质

三 探索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

四 比较的视角: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农业起源的十字路口:燕山南北地区

一 前言

二 基本问题

三 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

四 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

五 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

六 小结

……

内容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主编推荐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精彩内容

  当代中国工业化如火如荼,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所以研究中国农业起源问题就有了特定意义,不仅对中国考古学研究来说如此,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现实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这也是本书冠以“史前的现代化”这个名字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曾说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变故不仅仅是三千年,实际可达上万年。中国这块土地是世界上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而且是一个孪生的农业起源中心,产生了北方的粟作农业与南方的稻作农业,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而且文明绵延五千年,其中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也因此饱受诟病,成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东西方不同的历史路径可以追溯至更久远的根源,理解东西方历史命运的差异需要我们对史前史有更多了解。如今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上万年来深刻的革命,小农经济正在迅速瓦解,快步走向现代化。而在大约1 万年前,中国这块土地上率先开始农业“革命”,开创了近万年的文化繁荣,直至近代被西方超越。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那段历史,那场开创“史前的现代化”历程的伟大革命。那一次,我们的祖先似乎做得比我们好一些。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自有其独特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地方自有其相应的学术研究。即针对同样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地方也可能有特定的回答。作为年轻一代中国学人,面对前贤学贯中西的根底不免惭愧,面对发达的西方学术也不免望洋兴叹,但是这些都不意味着我们必定就无所作为。何况,再伟大的先贤也解决不了我们现在的问题,西方学术也是立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的。如果我们能够切中自己时代的问题,立足于自身的思考,那么我们也可能有所作为,此项研究可能浅陋,但也有所期待,那就是让它属于这个时代。

    布鲁斯·特里格(Bruce G. Trigger,也译作崔格尔或炊格尔)在其名作《考古学思想史》(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中强调,考古学的发展总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科学发展等条件的深刻影响。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所要了解与所能理解的都离不开现实,这也与克罗齐的著名论点“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谋而合。不过这里强调的不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而是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无法脱离对现实的关注,即使面对一些看似学科终极难题似的问题。

    我并不赞同纯粹相对主义的历史观,虽然我们对于史前史的研究深受当代现实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是一种完全相对的看法。研究者理解上有偏差不等于事物本身就是相对的。我不想在此展开我并不擅长的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我所强调的是本项研究所置身的是科学的范式,毫无疑问,它并不完善,但它是目前我们尚可以依赖的研究范式。基本的唯物观、有限的概念合理性等将此项研究限定在过程考古学的范畴之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