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 9787560874296 施建刚,李婕 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4.96
5.2折
¥
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施建刚,李婕 著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4296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5236402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自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实行城市住房货币化体制,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住房货币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阶层分化,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在上海这样竞争激烈的国际性大都市,把握好住房保障政策发展的原则和方向,对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住房保障政策作为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一项重要调控手段,不仅改善了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也对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回顾近十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方面对住房保障政策展开了讨论,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大量有益的见解。本书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评价为研究方向,选取合适的评价模型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为住房保障政策理论与实践做一些尝试,从而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本书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梳理,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同时,在第二部分梳理了住房保障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第三部分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各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同时,针对“四位一体”保障政策中不同类型的保障房,详细论述了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本书第四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深圳、厦门等发达地区先进的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并抓取共同特点作出了住房保障政策的总结性评述。
本书第五部分运用“前景理论”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评价与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目前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较好,但仍有完善的空间。
本书第六部分从“四位一体”相关政策,以及保障总量、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效率等方面对上海具体保障政策进行了评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停止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以实现保障房总量的可控可调,结合租赁市场可基本满足住房保障的实际需求;共有产权房保障范围偏大而廉租房保障范围偏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廉租房保障方式是高效可行的;对廉租房保障群体的收入划分只重视政策执行效率而忽视了对保障群体和未保障群体的公平性;“四位一体”保障政策或有待调整。
本书第七部分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以体制完善、效率公平、干预有力、保障充分和适度可控为原则;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居民、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尽量减少工作环节、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减少出现问题、滋生腐败的可能性。
本书第八部分根据前文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评价和政策评述,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倒U形”保障房建设水平,确保保障总量可控制;区域差异化保障房供应,顺应住房需求发展趋势;完善保障房退出机制,形成房源的有效循环;共有产权房逐步停建,取消廉租房先租后售;取消动迁安置房供应,明确拆迁保障分界线;降低廉租房准入标准,填补“夹心层”群体断层;增加廉租房收入分档,附条件限制阶层跳跃;增加大户型商品房供应,改变房地产开发方向;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租赁房服务质量。
导语摘要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首先梳理了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进程,随后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经验,选取前景值评价法模型并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作出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对具体政策的深入剖析,确定了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方向。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内容丰富、数据详实、研究方法先进、见解独到、结论明确,适合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房地产专业教师和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士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评价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1.2.2 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3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4 实现“住有所居”,构建和谐社会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梳理
1.4.2 理论梳理
1.4.3 文献研究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4.5 案例分析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住房保障
2.1.2 住房保障政策
2.2 住房保障政策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2.4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2.5 住房过滤理论
2.2.6 公平分配理论
2.2.7 倒U形理论
3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3.1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发展进程
3.1.1 福利分房制度下的住房保障(1950—1999年)
3.1.2 住房市场背景下的住房保障(2000年至今)
3.2 上海廉租房政策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3.2.1 上海廉租房政策历史沿革
3.2.2 上海廉租房现行政策
3.3 上海共有产权房政策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3.3.1 上海共有产权房政策历史沿革
3.3.2 上海共有产权房现行政策
3.4 上海公共租赁房政策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3.4.1 上海公共租赁房政策历史沿革
3.4.2 上海公共租赁房现行政策
3.5 上海动迁安置房政策历史沿革和现行政策
3.5.1 上海动迁安置房政策历史沿革
3.5.2 上海动迁安置房现行政策
4 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1 美国——高度市场化的住房保障政策
4.1.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1.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1.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1.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2 德国——供需“两头补”的社会化保障
4.2.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2.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2.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2.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3 日本——多层次住房保障供给
4.3.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3.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3.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3.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4 新加坡——高比例组屋计划
4.4.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4.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4.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4.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5 香港——“双轨制”下的公屋保障
4.5.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5.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5.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5.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6 深圳——市场化主导的福利制供给
4.6.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6.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6.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6.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7 厦门——面广力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4.7.1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
4.7.2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7.3 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
4.7.4 住房保障政策经验借鉴
4.8 典型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评述
4.8.1 多样化的住房保障工具
4.8.2 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4.8.3 充分发挥集体能动作用
4.8.4 服务导向物业管理制度
4.8.5 以租为主的保障房供给
5 模型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模型与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2 层次分析法
5.1.3 主成分分析法
5.1.4 TOPSIS法
5.1.5 灰色关联分析法
5.1.6 前景值评价法
5.1.7 评价方法比较与选择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标准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3 评价过程
6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评价与分析
6.1 基于模型测算的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结果
6.2 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政策具体评析
6.2.1 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促进房源有效循环利用
6.2.2 廉租房“先租后售”,过快消化现存房源
6.2.3 共有产权房不宜过量,有损商品房市场效率
6.2.4 动迁安置房未必合理,违背住房市场实际需求
6.3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多维度分析.
6.3.1 保障总量——保障规模近需求,租赁市场待引导
6.3.2 保障范围——保障准入标准低,“夹心层”依旧存在.
6.3.3 保障方式——租金补贴主需求,实物配租辅市场
6.3.4 保障效率——廉租房分段补贴,重效率而轻公平
6.4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总结与评述.
7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发展原则与方向
7.1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发展的原则
7.1.1 体制完善
7.1.2 效率公平
7.1.3 干预有力
7.1.4 保障充分
7.1.5 适度可控
7.2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发展的方向
7.2.1 政府承担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责任
7.2.2 住房保障方式与住房供求方式相适应
7.2.3 建立住房保障政策长效机制
7.2.4 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保障手段的多元化
8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建议
8.1 “倒U形”保障房建设水平,确保保障总量可控制
8.2 区域差异化保障房供应,顺应住房需求发展趋势
8.3 完善保障房退出机制,形成房源的有效循环
8.4 共有产权房逐步停建,取消廉租房先租后售
8.5 取消动迁安置房供应,明确拆迁保障分界线
8.6 降低廉租房准入标准,填补夹心层群体断层
8.7 增加廉租房收入分档,附条件限制阶层跳跃
8.8 增加大户型商品房供应,改变房地产开发方向
8.9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租赁房服务质量
9 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首先梳理了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进程,随后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经验,选取前景值评价法模型并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作出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对具体政策的深入剖析,确定了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方向。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内容丰富、数据详实、研究方法先进、见解独到、结论明确,适合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房地产专业教师和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士学习参考。
精彩内容
《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
2.1 相关概念
2.1.1 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逐渐凸显并受到重视的,主要针对存在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是住房走向市场化商品化的自然产物。广义的住房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规定为需要住房的居民提供的一系列物质帮助措施,其目标是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狭义的住房保障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告部门依据法律政策的规定,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公民特别是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水平的社会制度。《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的住房保障指狭义的住房保障,即政府为保障住房弱势群体的基本居住水平而实施的住房扶持与救助。住房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类似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义务教育,住房保障可视为一种兜底的制度,是一种国家构建的生活“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
我国住房保障的内容包括货币补贴、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两限房等,而上海住房保障的内容则以“四位一体”为主,即廉租住房、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房和动迁安置房。其中,廉租住房的保障形式主要有两种:对已经租住住房的,由政府发给其一定数量的租金补贴;对无住房的,由政府建设并提供能够满足其基本居住需要的面积适当、租金较低的廉租房。随着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推进,政府住房保障的对象不仅着眼于现有城市户籍居民,还覆盖了在城市就业的外地居民。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农业转移入口在内的新增城市人口规模庞大,他们对住房的可支付能力更低,因而对政府的住房保障需求更大,由此给政府承担住房保障责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否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更多居民甚至全体居民还存在很大争议,主流的意见是住房保障的重点是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
2.1.2 住房保障政策
住房保障政策涵盖了政府对住房者或其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的奋斗目标、行动原则、工作方式和具体措施等内容。依靠市场配置住房资源,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只能靠市场化竞争、自主分散决策来获取住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人人有房住,政府需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则构成了住房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的住房保障内容,政府出台了与之对应的住房保障政策。廉租房政策是一种针对既无力购买商品房又无力购买共有产权房(经济适用房)的城镇收入家庭而设计的一种社会保障性的住房政策,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层次。共有产权房政策则是针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家庭所设计,通过政府与居民共享产权实现低价配售的保障政策。公共租赁房政策主要面向新就业职工出租用于解决过渡性住房困难,包括一些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而动迁安置房政策则用于管理被拆迁户的住房搬迁问题以及其中拆迁后有住房困难的家庭。总而言之,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居民“住有所居”,但住房保障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