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我所理解的世界 9787313146229 闾丘露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我所理解的世界 9787313146229 闾丘露薇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8.42 4.6折 39.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6229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3948649

上书时间2024-11-0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是一本杂文集。里面的文章,散落在不同年份的杂志专栏和博客上面,要感谢编辑把它们串了起来。

因为写于不同年份,重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历史感,因为记录的很多事情和人,还有感触,都是在那个特定时刻的。而现在,物转星移,世界在变,人在改变,包括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事物和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所不同。

尽管不同,这些记录着过去的文字,至少对我自己会是一种提醒:有些地方和事情,越来越糟糕了;有些地方和事情,变得好起来了。至于人,有些越来越成熟,有些却开始越来越不愿意讲道理,为了利益,而抛弃原则。

2015年,离开了媒体,重回校园,文章也越写越少,但是新的知识学习了不少,思考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觉得,至少在目前,不知道从何下笔。大部分问题,它们的前因后果,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在过去的文字和采访还有节目里面,已经谈论了太多,难以再有新意。

这也是我为何选择重返校园的原因,我相信,透过学习,至少可以自我提升,去用一些原先没有能力完成,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方式,继续自己想做的事情:用文字,分享。

因为职业的关系,走过的地方要比很多人多一些,接触的人也比很多人多一些。正因为这样,我一直努力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希望可以让有兴趣的朋友们,透过文字,和我一起走遍世界,去体会另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和人生。

而这本书,算是一种方式。



导语摘要

      《我所理解的世界》是闾丘露薇媒体从业二十年来,具有温度感和时代意义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全面展现了她的人生态度、生活状态、职业热爱和经历,回顾了这些年闾丘露薇个人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她在自己的职业经历中,独立的思考,去理解、感受和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书中收录的文章,体现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勇敢年轻记者,用其热切、专业、冷静的方式,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她知道因为职业的关系,自己所能看到和经历的世界,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也正因如此,她觉得,把这些文字记录下来,让读者看到和体会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思想,是她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责。

      她是闾丘露薇,曾经勇敢的战地玫瑰,如今在人生这条路上有自己新的选择和挑战,

      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体会过万千复杂的人心、走过世界上无数国家……

      如今的她学会将日渐积累和沉淀的力量,转换成内心的坚定和敏锐,以足够的沉稳和厚重,从容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是闾丘露薇离开凤凰卫视的回顾之作,也是她人生转型的华丽纪念,更是她职业生涯的“完美总结”。

      十年回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推荐——华语名主持人传记随笔系列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以掷地有声的文字,戳穿生活迷惘的表象,给你一场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阎连科、贾樟柯、野夫联袂推荐!致万千年轻人的成熟之书。)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担任凤凰卫视全球新闻总监。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的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现于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等。 



目录

自序: 


篇:成为生活的勇士


了不起的少年


用愤怒,还是用爱? 


另外一种人生


面对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


想得太多? 


读书的条件


我这样看你,你那样看我


城市中历史的痕迹


关于活熊取胆


遭遇家暴之后,你该怎么办? 


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种人


希望


一个战火中的爱情故事


我遇到的这些利比亚女性


这些上海的人,上海的事


蔡定剑老师,走好


新农村和水泥路


新结识的埃及朋友


第二篇:应该活出一股子热爱


记者和律师


五花八门的媒体


和媒体打交道


所谓的内部消息


真相距离我们有多远? 


关注抑郁症


白领民工


关于儿童权益


半岛电视台的影响力


媒体的风险


负责任地做国际新闻


第三篇:简单的理想生活


法式幽默? 


他,她,他们


选择和平共处


爸妈不在家


打开自己那扇门 


他才不在乎呢! 


不要去杀死那只知更鸟


读洛克的《政府论》


读书的不可替代性


周末,一本书,一部电影


两段爱情,一段历史


第四篇:我所理解的人生


假如心是一个盘子,你会放些什么? 


厨房里藏着家的模样


生活就是拼和拼? 


谈论勇气


那个渴望被表扬的孩子


就事论事


和孩子在一起


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为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请学会感伤生命的凋零


养犬与做人


那些为了孩子的父母们


聊聊港大


我的“情结”


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


我的上海


安全感


30岁的特区


为人父母操碎了心


保留多语言文化的社会


一些悲伤的感慨


我们真的和他们不同吗? 


2011年在人大讲座的开场白


第五篇:我想看到的世界


英国“议事堂”


以艺术之名捍卫自由的布拉格


告别克罗地亚


一个小镇,一个小村


伊拉克的贪污


莱比锡,一座容纳梦想的城市


时势造英雄


美国打黑英雄的结局


新加坡归来有感


在地震海啸之后感受日本


印度这一本书


全世界让人头痛的塞车问题


越南点滴


旅游,旅行和度假


我的首尔假期


那些刻满墙壁的名字


我的青岛记忆


上海和孟买的国际化努力


马德里的努力


从“巴萨”这支球队开始聊聊西班牙


我的利马见闻



内容摘要

      《我所理解的世界》是闾丘露薇媒体从业二十年来,具有温度感和时代意义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全面展现了她的人生态度、生活状态、职业热爱和经历,回顾了这些年闾丘露薇个人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她在自己的职业经历中,独立的思考,去理解、感受和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书中收录的文章,体现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勇敢年轻记者,用其热切、专业、冷静的方式,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她知道因为职业的关系,自己所能看到和经历的世界,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也正因如此,她觉得,把这些文字记录下来,让读者看到和体会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思想,是她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责。


      她是闾丘露薇,曾经勇敢的战地玫瑰,如今在人生这条路上有自己新的选择和挑战,


      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体会过万千复杂的人心、走过世界上无数国家……


      如今的她学会将日渐积累和沉淀的力量,转换成内心的坚定和敏锐,以足够的沉稳和厚重,从容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是闾丘露薇离开凤凰卫视的回顾之作,也是她人生转型的华丽纪念,更是她职业生涯的“完美总结”。


      十年回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推荐——华语名主持人传记随笔系列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以掷地有声的文字,戳穿生活迷惘的表象,给你一场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阎连科、贾樟柯、野夫联袂推荐!致万千年轻人的成熟之书。)



主编推荐

闾丘露薇,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担任凤凰卫视全球新闻总监。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的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现于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等。 



精彩内容

了不起的少年

很多人在和年轻人争论时,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以此证明自己更有判断力,似乎年轻人一个个不是性格冲动,就是容易受人利用。这样的逻辑其实说不通。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成年人,是否真的就比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年轻人更见多识广,更有判断能力呢?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其教育程度、视野和见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一对母女:妈妈梅丽莎(Melissa)是美国的退休记者,女儿玛雅(Maya)是她收养的中国弃儿。去年暑假,妈妈带着女儿和另一位同样被收养到美国的被遗弃女孩,来到她们的出生地常州,和一位当地的同龄女孩度过一个暑假。

我一直很好奇,这段经历会让她们有怎样的感想。收到梅丽莎的邮件,附上了玛雅写的大学入学申请论文,讲述的正是她在常州三个礼拜的经历感受。

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玛雅讲述了自己对这片似曾相识的土地的感觉,也讲述了她观察到的自己和当地同龄女孩之间的区别。她特别提到一点:对“学习”还有“好学生”的理解。反正在中国,她无论如何不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因为她花太少的时间在学业上,原因在于对方无法理解课外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玛雅终被卫斯理学院(Wellesley)录取。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女校,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始于宋氏姐妹。不过梅丽莎告诉我,玛雅做了个决定:推迟一年入学,用这段时间去做志愿者,帮助城市中的边缘少年。

梅丽莎并没有阻拦女儿的意愿,在她看来,这反而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女儿接触到真实的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在我看来,玛雅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在人生中做些什么了。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冲动,相反是经过了清晰的思考而做出的。她知道如果现在不去做,未来上了大学,开始工作,也许就不会果断地做这样的决定了。

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一个叫马拉拉的17岁巴基斯坦少女。其实她所做的事情,从她11岁就开始了:写博客,在网络上呼吁给女孩子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结果在15岁时,她遭到塔利班枪击,子弹穿过了她的脑部。

康复之后,马拉拉并没有因为这次遭遇而沉默,而是继续她的目标:“要让所有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遭到枪击前,她已经不断受到死亡的威胁,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写作。

看了马拉拉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谈到她对社交网络的看法。她说为了专注学业,所以没有注册任何社交网站,也没有手机,只会通过 Skype 和朋友聊天。她觉得,在社交网络上传自拍照吸引别人注意,很没有意义;社交网络应该用来让人们关注更值得关注的事,比如阿富汗、印度等地的女孩权利等。

这样的口吻,一点也不像个17岁的少女所言。只是,17岁的少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世界这么大,就好像成年人,同样的年龄,知识、个性都会千差万别,年轻的他们不也一样吗?

如果一个少年在学业上取得超越同龄人的成果,提前迈入成年人的世界,听到的一般是“天才”的惊呼,被夸奖智商超群、出类拔萃。但如果一个少年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事务的判断超出了成年人,为何却经常招致成年人的批评,甚至被认为一定是被其他成年人所利用呢?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成年人的影响,而影响的莫过于其家人。比如,梅丽莎本身就是一个致力于女性权利的记者,认同希拉里所说的“女权就是人权”的说法。因此她对女儿被希拉里就读过的学校录取,自然是再开心不过了,而母亲所做的一切自然对女儿有所影响,也让她更加独立。

如果马拉拉的父母也像很多其他父母那样,剥夺了女儿接受教育的权利,马拉拉就感受不到教育带给人的改变;如果在接到各种威胁后,父母不再支持女儿继续发声,那马拉拉也坚持不了那么久;如果在遭到塔利班枪击之后,这个世界没有给予马拉拉如此多的帮助和支持,马拉拉也不会走到今天。

所以,当一个个了不起的年轻人出现的时候,成年人是不是应该更有责任去爱护和支持他们呢?



媒体评论

“我很喜欢她这样有思想、有眼光和明确价值观的人。她在采访中表现的理性和客观,跟她的积累、反思和不停地纠错有关。她对新事物能保持一个热情、开放的状态,不容易受到干扰,很难得。我觉得她做出什么样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崔永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