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看日本看得很细微谈中国谈得很犀利 9787549108831 陈希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看日本看得很细微谈中国谈得很犀利 9787549108831 陈希我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6.86 6.7折 25 全新

库存1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希我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8831

出版时间201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3299288

上书时间2024-11-0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陈希我所著的《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讲述:哦,这就是日本。它既很小,又很大;既熟悉,又陌生; 既现代,又本土;既文雅,又暴躁;赏花落泪,又曾经杀人不眨眼。它让我艳羡,又让我忌恨;它让我很 懂,又让我不懂……我带着中国的眼睛而来,但从“ 中国眼”里映现的日本,是真日本吗?这里所谓的“日本”,不过是中国眼中的被指代 为“现代化”的“日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 是日本乃至“现代”的价值观所参照下的中国。《日本向西中国向东》不是在拿日本说中国,也 不是拿中国说日本,它企图说的是普世的道理。



作者简介
陈希我,作家。曾留学日本,现任教于国.内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作品有小说《抓痒》、《冒犯书》、《我爱我妈》、《大势》、《母亲》、《移民》,随笔集《真日本》、《日本人的表情》等。四度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获“人民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多次上排行榜,同时也频频引发争议。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

目录

序言  看来看去

日本

“日本沉没”的真假图景

日本人的跪

仙台的“鲁迅讲堂”,还好吗?

东京的书店

“缩”与“扩”

又是一年樱飞时

向“生”而“死”

“大和”之“和”

渡边

“打羊”

“寂”与“佗”

与命拉扯

八公犬

战争的“虚”与“实”

良心的自决

自由下的囚徒

那个叫高仓健的男子汉

东京的板车和篝火

女坂

穿和服的女人

爱有期

泡泡袜

请让我成为你的孩子

好色

男色

非色

川端的眼

“私小说”的“真实”

三岛由纪夫的行为艺术

从《罗生门》看《竹林中》

中国

大写的吃

饮食爱国

将进酒

中国人的闹

我要上天堂

中国“好人”

烟事

口水

开会的故事

北京人

自投稿

长寿则辱

手表如妻

被豢养的狼

到丽江去

我的后悔录

人可生如蚁美如神

爱你,咬你!

残食

号叫,恐怖片及愉虐

关于母亲

 



内容摘要

     陈希我所著的《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讲述:哦,这就是日本。它既很小,又很大;既熟悉,又陌生; 既现代,又本土;既文雅,又暴躁;赏花落泪,又曾经杀人不眨眼。它让我艳羡,又让我忌恨;它让我很 懂,又让我不懂……我带着中国的眼睛而来,但从“ 中国眼”里映现的日本,是真日本吗?这里所谓的“日本”,不过是中国眼中的被指代 为“现代化”的“日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 是日本乃至“现代”的价值观所参照下的中国。《日本向西中国向东》不是在拿日本说中国,也 不是拿中国说日本,它企图说的是普世的道理。



主编推荐

   陈希我所著的《日本向西中国向东》所谓的“日本”,不过是中国眼中的被指代为“现代化”的“日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是日本乃至“现代”的价值观所参照下的中国。这是两种可疑的眼光,但这并不意味着混乱,它更像分别的两只眼睛,它们除了瞄准正前方,角度都不相同,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的影像也就有差距,但聪明的脑子用这差距制造了立体感。愿作为读者的你有这样的脑子。



精彩内容
 “日本沉没”的真假图景大概20多年前吧,看过日本人拍的电影《日本沉没》。当时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当然也很刺激。想想看,一个如此了不起的国家,说沉就沉了,说没就没了,无论羡日本者,还是恨日本者,或者是羡恨交集的,都别有感觉。并且我相信,人类一方面有着悲悯情怀,一方面又有着恶搞的欲念。坏事总让人兴奋。
记得当时还有一部叫《首都消失》的电影,也是讲日本沉没了,沉到了海平面之下,辛辛苦苦创造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付诸东流,是中国的词,这个“流”,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水的可怕。
在《辞源》里,放逐远方即是“流”,古代有“流刑”,在隋五代是“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这里的“流”字,贴切地点出了这种处罚的状态。当然当代还有一个词:“下海”。“下海”了,就失去体制保障了,就被放逐了,虽然是自我放逐,放任自流。
人类普遍对水恐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着关于洪水的传说。人必须附着于土地,马克思索性认为土地决定人的阶级属性。福柯说:“理性长期以来就属于坚实的土地……无论是狂涛海浪还是风平浪静,大海永远是无路之途。”水火无情,水比火更无情。被火烧了,或许还留着残骸;被水冲走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次日本东北部地震引起的海啸,就让捞尸都不可能,死不见尸。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对日本这样的国家,地震已经难以让房屋倒塌,把人压死,财产损失也不是大问题,可怕的是海啸。可怕的不是“地牛”怎么折腾(日本人认为是地下有鲇鱼在翻身),而是水的侵入。
所谓“岛国根性”,其实也就是出于对水的焦虑。所以日本人一直在觊觎着陆地,企图改变岛国命运:对内填海筑地,对外武力侵占。那个“脱亚入欧”,其实也是如此。在西方为主体的世界里,日本处在被流放的边缘。尽管它拼命努力了,有钱了,但也只是个买单的主。所以他们竭力要成为“政治大国”。
政治决定命运,没有政治力量,再多的钱也只能当买单的“冤大头”,中国私企业主,一定很清楚。
《日本沉没》原是小松左京的小说,属于科幻小说,出版于1973年,立即获得了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第5回“星
云奖”。同一年,被东宝拍摄成了电影,引起巨大轰动,可见其触动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经。2006年,东京广播公司又将它翻拍了一次。小松预言,日本将发生8级大地震,仅38年,日本真的发生了大地震,级别还更大。此次东北地区大地震,很多情形都应验了:大震级、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我特别注意到,此次地震,还真有部分日本土地沉了,不能不惊叹小松的“乌鸦嘴”。
但是有一个没有提到,就是核问题。小松当年写小说的时候,当然不会有这根弦,2006年翻拍时,怎么也没有想到?
为了配合新拍的电影放映,小松左京与谷甲州合作的小说《日本沉没》第2部也同时发行。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小松被问及构思,回答说:曾考虑过日本被大量喷发出来的火山灰覆盖,整个地球也变得寒冷了,每个角落的粮食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又能怎么样?但他想,从近期发生的类似情况看,这样的主题太过现实了,导致写作无法展开。他都考虑得那么深入了,怎么就没考虑到核辐射问题?
更奇怪的是,新版电影的其他创作者也没有注意到。难道只为了严格遵循原著?但其实,日本人对原作的改编是很大胆的,远的如黑泽明,能够把英国、俄国的故事变成了日本的故事:去年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他的许多作品被翻拍,很多也是变成了当下的背景。就是新版的《日本沉没》,也已经被移植到有手机电脑年代了,影片里,中国的地位也提高了。
我记起当初有流传说,地震是因为日本秘密核试验引发的。
本来就因核而起,于是也就谈不上规避核问题了。我不赞成这种揣测,但,为什么认真细致的日本人,就偏没有留意呢?难道跟
版权有关?尽管原作者还活着,但原作者没想到,改编者就只能也没想到。岂非荒唐。
也许只能归结为一个原因:这是人做的,再伟大的预言,也
是人的预言,再严密的安排,也只是人的安排。
《日本沉没》里的另外一个景象没有得到应验,那就是地震时的混乱:地震发生后,日本人在超市哄抢物品,跑银行争先恐后取钱。在此次大地震中,日本人却井然守序。日本人不是此次地震才守秩序,之前也守秩序,一直是守秩序的,这是一个极
为守秩序的民族。当然极端的守秩序,就可能导致崩溃,从而无序。战争年代的杀人强奸,就是一个例证。曾经看过有关资料,日本部队里对强奸是严令禁止的,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理。但是在死神随时会降临的环境中,秩序已经崩坏。或者是大秩序掩盖了小秩序,所谓大秩序,就是“天皇”和“国家”的意志,为了遵循这意志,杀人也是正当的。甚至,杀人恰是贯彻了这个大秩序。
就好像预言不过是人的预言一样,规则也是人定的。
关于日本人,最初给我的印象是野蛮。这不仅来自“抗日”题材的电影,还来自和平年代题材的电影,还有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那些电影里经常拍日本人打架,动不动就打架。山田洋次的《男人辛苦》里的寅次郎,也是粗鲁得可以,并且还被当作国民的典型。难道日本人是这样的?后来到日本,才知道,其实日本人不怎么打架。双方起冲突,一方一凶,另一方就软了,于是打不起来。甚至,大多时候也不会到了冲突程度,连拌嘴也很少。他们奉行“不争论”原则,以至于见中国人争论(有时候只是在讨论,也许是语气比较冲吧),或者是动手动脚开玩笑,他们都慌忙劝道:“不要吵架!”“不要打架!”有一
次,我亲眼
看到两辆车相撞,双方各自下来,不是打架,也没有理论,一开
口就达成共识:私了。和和气气。当然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避免叫警察的麻烦,彼此节约时间和精力,出于理性。
可是导演或者作家,却喜欢表现非理性。于是其效果往往出在傻、乱、野蛮、丑陋、邪恶。文艺跟现实不同,文艺是现实的“恶毒化”。过去常说“江山如画”,其实就是江山竭力抹掉它不完美的地方,竭力修饰,让它像画一样美丽。但这是江山的追求;而如果是画,则有着另一种价值取向,它竭力要
打破修饰,让·‘画”接近“江山”,“画如江山”。比如画树,喜欢画些枯叶(而园林师修整树木,则竭力要把枯枝败叶修剪掉)。比如画出汉子的深刻的皱纹,孩子的缺牙的嘴,女人微微沉坠的乳房,破败的墙,折磨人的故事,不完美的结局……当然批评家会说,那是富有生活气息。但生活气息为什么总是“坏”的面目?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都是坏孩子,搞艺术是“恶作剧”。一个作品里塑造成功的人物,就是让我们急的人物;吸引人的情节,就是让我们急的情节。我们会急:怎么这样!喂,不能啊!快跑,来抓你了!小时候在电影院看间谍片,观众总不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可是他却偏不跑。他总是判断失误,他总是由着性子,事情总是向着不可救药的方向发展。创作者就是可恶地跟你拗劲。P2-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