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天下文人 9787505963795 李国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天下文人 9787505963795 李国文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6.85 4.3折 39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国文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63795

出版时间201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0621291

上书时间2024-11-0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国文,上海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组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干事,中国铁路文工团创作员,中国铁路文协副主席,《小说选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

目录
时人不识李二曲——文人的品格
最有天才的女子——文人的精神
1644年的北京——文人的节操
翩翩一只云中鹤——文人的愉悦
名士末路徒奈何——文人的潇洒
朱元璋的心结——文人的灾厄
乾隆写诗四万首——文人的克星
一代文人苏东坡——文人的业障
老夫聊发少年狂——文人的狂狷
最是凄寒二月天——文人的较量
我劝天公重抖擞——文人的浪漫
权力场中的角逐——文人的政治情结
生死关头见肝胆——文人的气节
江南何以才子多——文人的纬度
文文山与谢叠山——文人的报国情怀
帝王好写诗——文人的困厄
耗子玩猫——文人的宿命
李斯西行
人老莫作诗
白居易饮酒(外二篇)
明“后七子”一瞥
名父之子(外一篇)
文学的“粥化”(外一篇)
袁枚的《随园食单》
“春风又绿江南岸”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最是无情花落去”
走近歌德(外二篇)
他为什么迷上巴黎?(外一篇)
永远的巴尔扎克

主编推荐
李国文,上海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组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干事,中国铁路文工团创作员,中国铁路文协副主席,《小说选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

精彩内容
时人不识李二曲——文人的品格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玄烨西巡。
 十一月十五日渡黄河,经潼关、临潼,当日抵达西安。侍卫和近臣都劝这位旅途劳顿的皇帝,稍事休息。无论如何,到底是年纪奔六之人,应该将养龙体。但一路来,这位陛下圣猷独断,岂容臣工多嘴?他决定次日,也就是十六日清早,要到沙场阅兵。圣旨一下,满城大乱。当地的抚督臬按。检巡府监,将帅校尉,以及参阅兵佐,整整一宿,谁也不敢合眼,忙乱得脚打后脑勺。
 幸好,中国人对付皇帝的妙之术,日:“齐不齐,一把泥”。只要大概齐说得过去,就会给皇帝留下军容整齐,骑射娴熟的印象。特别是下了一条死命令,俺们老陕别的本钱没有,会吼秦腔不?会吼信天游不?那本官拜托众位,放开嗓子吼“万岁”,这是能讨好陛下的手段。
  果然,那一天,在演兵场上,骑着马的戎装玄烨,顾眄四望,目光所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吼声,地动山摇,几乎令渭水为之倒流,差点让终南为之余震,教玄烨好一个得意。再次日,也就是十七日,心情怪不错的陛下又下了令,恩免陕西、甘肃两巡抚所属地方当年钱粮,消息传开,当然让黄土地的老乡们喜不自胜。三天以后,也就是二十日,又下令陕西绿旗兵把总以上官各加一级,八旗兵将军以下、骁骑校以上各加一级。这一连串派糖活动,说明老爷子很高兴,也说明陕西方面上上下下着实下了工夫,卖了力气。
 虽然还不到腊月,离过年还远,压岁钱倒先给了。看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何哄骗得皇帝老子开心,如何糊弄得万岁爷龙颜大悦,是各级官员首先要学会的功课。阅兵那天,玄烨看到万岁不离口,嗓子都喊哑的众军士,颇为感动,亲口对抚军博霁宣示:“朕历巡江南、浙江、盛京、乌喇等处,未能有及西安兵丁者。尔处官兵俱娴礼节,重和睦,尚廉耻,且人材壮健,骑射精练,深可嘉尚。慎勿令其变易。”
 在一旁侍候的巡抚鄂海,虽是一位庸吏,拍马术还是相当精通的,听到圣上这番奖谕以后,自然也掩嘴偷着乐。不过,鄂海还是捏着一把汗。因为,双管齐下。文武齐抓,习惯于两手皆硬,是当今圣上的行事方式。武的,他已经检阅过了,文的,也少不了要审视一番。果不其然,圣上的眼神落在鄂海身上,显得有话要说。当时吓得他一激灵,脑门子沁出一层冷汗。满清官员,对皇帝,一张口就是奴才,而隶属八旗出身的满洲官员,则尤其是奴才相十足。一到此刻,只有垂手侍立,双肩胁紧,竖着耳朵,一口一声地“嘿”,恭听圣训了。
 因为康熙一过潼关,就发出手谕,要召见周至县的一位名叫李颙的“处士”。现在,陛下查问鄂海的,正是这项安排。
 李颙是谁?谁是李颙?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可是一道真正的难题了。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八·北学南学关学》条目中这样说:“国初,孙征君讲学苏门,号为北学。余姚黄梨洲先生宗羲,教授其乡,数往来明越间,开塾讲肄,为南学。关中之士,则群奉西安李二曲先生容(颙),为人伦模楷,世称关学。”三百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关学领袖,即使你到西安繁华的鼓楼大街,挨着个地向当地人打听,我估计,十之八九,不大会有人知道这个名字。向文联、作协的诸位贤达打听,十之七八,也未必能说得上子午卯酉。
 有一年,我在西安,请教过一位文学界同行,如今在周至县,可还能找到李二曲老先生的什么遗迹吗?他看了看我,眼白多于眼黑。反问道,那该是与魏长生、刘省三同辈的唱秦腔的老艺人吧?他这一说,倒使我一时语噎,不知如何应对。对于陕西籍,甚或西北籍人士,酷嗜这门地方戏,到了偏执的程度,我早是从鲁迅先生的日记中领教过的。民国初年,先生到北京任*佥事,赴西安考察,其中观摩易俗社的秦腔表演,那种非看不可、不看不行的热忱,让先生很有点吃不消的。于是,接下来,因无话好说,只好听这位文学界朋友谈当地那些名流,谁和谁结婚,谁和谁离婚,谁和谁结婚又离婚,谁和谁离婚又结婚之类的花边新闻。
 虽然结婚离婚已经如此之方便和轻易,说明后解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但我仍然觉得将这样一位在明清易代期间广知博赡,著作等身,文章道德,世所共仰的大儒;一位与统治中国已经近六十年之久的清朝政府始终保持距离的文人;一位既未应明代科举,也未进清朝考场,全凭自学成才,苦学钻研,从六经诸史,百家诸子,到佛经道藏,天文地理,无不烂熟于胸的学者,人称“关中三李”的代表人物李颙,中国文人坚贞不屈的品格榜样,抛诸脑后,置若罔闻,忘了个干干净净,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历史并不要求你记住所有一切,这就是人类审视自身来历时的大度和宽容:而是希望你记住应该记住的,如果应该记住的都置之脑后,那人之异于禽兽者还有几何,可真是问题了!
 李二曲之所以被弘扬,被张大,被高山仰止到楷模、典范、先贤、大师的地步,是因为公元1664年的明清鼎革,对当时的每个中国人来讲,都是一次切肤之痛的深刻体验。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何止数十百次,从来没有像清人进关这一次,伤筋动骨,摧肝裂胆,几乎无人能逃过这场生死劫。且不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脑袋顶上的几根毛,也是决定性命的抉择。你要明朝的头发,你就不能要脑袋,你要保全这颗脑袋,你就得剃得光秃秃的只留一根猪尾巴似的大清辫子。所以,在屠刀和剪刀面前,文人之降服变节者,软骨摇尾者,卖友求荣者,陷害密告者,无耻佞从者,投机取巧者,拍马钻营者,苟且偷生者。多得让人窒息,多得成为灾难。
 因此。一不应清廷科举,二不为清廷官吏,三不与清廷合作,四不和清廷来往,始终自居遗民身份的李颐,便格外为人景仰。人心是秤,公道自在。有清三百年间,海内不知二曲先生者甚少。而三百年后,西北那黄土高原,除了安塞腰鼓,除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可有一位撑得起“关学”这样字号的大学问家,独领一方,独开一面,也好让我那位西安朋友,不要一听到李二曲的“曲”字。马上先就联想到唱秦腔的老艺人,显得乏善可陈的孤陋寡闻了。
 但是,大清王朝的皇帝,尤其这位圣祖,可不是吃于饭的,对这位“关学”领袖,印象不但深刻,而且历久弥新。“处士李颐,人好读书,深明理学,屡征不出,朕甚佳之。”后两句圣谕,语焉不详,究竟褒呢?还是贬?让在场的陕省官员,摸不清圣上的底细。他们深信,“处士”一词,出自圣谕,那玄机和奥秘,就够周至县的李二曲吃一壶的了。一般情况下,未经科举,未获功名的读书人,自称或人称“处士”,是很正常的。而李颐,快八十岁的白头老翁,行将就木的前朝老朽,呼为“处士”,就如同对鹤发鸡皮,风烛残年的老妇,叫她小姐一样。听来不免牙碜。按说,有了一大把子年纪,尚未释褐的老先生,便堂而皇之的“布衣”了。但玄烨不称他为“布衣”,而称之为“处士”,这就是统治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必然想法,你必须要成为大清王朝的良民。
 别看鄂海一脑袋糊涂糨子,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那高度防范之心、滴水不漏之意,倒与圣衷不谋而合。他掰着手指数了数,顺治爷坐江山十七年,康熙爷坐江山。至此公元1703年,也有四十二年,加在一起,大清王朝将近一个甲子。中国人五十年为一代,父生子,子生孙,李颙居然仍未改弦更张,另换门庭。继续当他的不入黉门的“处士”,继续做他的精神上的前朝“遗民”,所以,这次西巡。才生出召见这个花岗岩脑袋的想法吧?
 他替圣上想,对于这个始终保持既不反抗,也不赞成的人生姿态,始终保持既不唱对台戏,也不随指挥棒跳舞的言行宗旨,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绝迹凡尘、独善其身、我行我素的文人品格的李颙,虽然一不生事,二不闹事,三不犯事。但陛下数十年打造出来的万宇一统,四海归心的大好局面中,有这么一个说不上是三心二意,可绝说不上是一心一意的死角,岂不让圣上有那种不够百分之百的遗憾嘛!
 鄂海还真是揣摸透了玄烨的心思,陛下现在希望得到的,是政治上的一统,是黎庶的完全归顺,是知识分子的心悦诚服,是大清天下的万古长青。四十多年前。他刚执政,也许不具有这样的自信,如今,屁股越坐越稳,江山越坐越牢,觉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是应该得到实现了。不过,圣人早说过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统治者追求完美、完善、完全。对多样、多元、多彩、多面的社会来说,这种原教旨式的洁癖,倒有可能成为升斗小民的磨难。老百姓怕统治者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无事生非,非要节外生枝。陛下呀陛下,您大人大量,有必要非跟这个并不捣乱的老学究过不去吗?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