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8.78 4.4折 ¥ 65 全新
库存269件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86327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9716626
上书时间2024-10-24
楔子
很多年来,仪凤门都是南京的北大门。所谓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明城墙有十三个城门,出了仪凤门这后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不过南京这城市,自古以来不喜欢打仗,也不太会打仗,打了胜仗归来的欢乐场景,其实很少的。
仪凤门夹在两山之间,两翼城墙依山顺势,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城门卡在两山之间,取尽了地利之益。当年朱元璋修城墙,南京城北原是很大的一片军屯区,军队在这儿干什么呢,耕地种粮食。史书上有记载,修建仪凤门,朱元璋下令“毋得役民”。
也就是说,不得骚扰百姓,因此雄伟的仪凤门,完全由军方修筑,功能只是纯军事,镇守着城市北大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没一点关系。
永乐大帝把京城迁到北京,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城兵力不足,干脆把仪凤门给堵了起来。把后门给关上了,虎踞龙盘的南京,从此与北面的长江隔绝,说起来是沿江城市,有连绵的山,有很长的城墙,滚滚而来的长江阻隔在外,波光粼粼的玄武湖也挡在城外。
明清改朝换代,清军南下,史书上记载的民族英雄,是史可法,是阎应元。扬州屠城,江阴屠城,“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南京一点事都没有,根本没抵抗,老百姓光顾着看热闹。到日子,南面的城门大开,清军沿江而下,神气十足地进来了。南京的世族子弟,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人,王孙公侯纷纷削发降清。
清军占领南京十四年后,一六五九年,抗清名将郑成功的舰队,浩浩荡荡直逼南京。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船停泊在茫茫江面上,大队人马就在仪凤门外扎营。仪凤门是堵死的,大家也没想到这里还会有危险,都觉得胜利指日可待,很惬意地在玄武湖里嬉戏,只等着清军投降,等待对方乖乖打开南门,他们的船队沿护城河绕过去,像当年的清军一样和平进入南京城。没想到处于劣势的清军,困兽犹斗,趁着黑夜,悄悄挖开了堵塞的仪凤门,乘其不备猛冲出去,大败郑军于仪凤门下。这一败,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灭,总算结果不是太坏,郑成功撤退,沿江入海,向海外发展,从荷兰人手里,为大中华收复了台湾。
这以后,仪凤门这个城市后门,一直敞开在那儿。什么时候又堵上了呢,又过了差不多两百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打过来。祸起南京出去的一名官员,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林是南京官场上的红人,政声很不错,兢兢业业能做实事,一次次提拔,从江苏巡抚,做到了两江总督。最后去了广州,在虎门销烟,跟英国佬干了起来。广州离南京远隔万水千山,没想到这仗打着打着,那边着凉,南京这边打起了喷嚏。英国人的军舰,竟然沿着长江,气势汹汹杀过来,兵临城下,军舰上大炮瞄准了仪凤门。
当时的南京守军是英军无数倍,可惜自南唐以后,这个城市基本上处在和平中,民众习惯了远离战争。说胆小怕事不恭敬,还真不能说有多勇敢。最后只能服软认输,跟英国人签订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最大的受害者是香港,免于战火的南京保住了,却割让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说起来很丢人,条约就是在仪凤门外的静海寺中商议,中英双方反复磋商,然后挪到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字。
《南京条约》的签订,让南京人明白了一个硬道理,仅仅把后门堵上,根本不管用。英国佬盆满钵满地走了,没过多久,太平天国又来了。太平军擅长挖地道,一直挖到了仪凤门下,用火药炸开一段城墙,冲进城去,直攻两江总督衙门。再后来,曾国藩的湘军来了,城墙再炸开。动不动炸城墙,仪凤门堵不堵,已没太大意义。接下来好多年,城墙坍塌,坍塌也就坍塌了,仪凤门成为摆设,老百姓好像也习惯,有心人可以去看当年的老照片,大家从仪凤门旁边豁口通行,不是路的地方,反而成了一条路。
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一八九五年,两江总督张之洞重修仪凤门,把炸开的城墙重新补好,还修了一条路,这就是名噪一时“江宁大马路”。江宁大马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官家出钱修筑的现代化公路,它从江边的下关码头出发,穿过仪凤门进入南京城,循着往日的旧石板路,直抵总督衙门,与城南最热闹的夫子庙联系在了一起。当然,修这条大马路,不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出去,是要让外面的人能够进来;南京的下关开埠了,开始允许外国人进来经商做生意。
同一年,在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后的第二年,仪凤门重修完工,南京的北大门修好了。南京城的后门再次打开,这时候,有一个叫朱老七的中年人,说着一口安徽话,拖儿带女,在仪凤门的城门口开了家棺材铺。当时附近居民也还不多,有了这家棺材铺,人渐渐多了起来。
叶兆言史诗长篇力作!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的砥砺与沧桑。
一部草莽英雄的心灵史,一部南京城的近现代史
没法跟别人细说《仪凤之门》写了什么,我最不擅长的就是这个。很厚的一本书,当然会有很多意思,有很多故事,有很多掏心窝的话,也有一些不要紧的赘言和描写。非要做广告的话,只能说这本书写到了女人如何给男人力量,写到了爱和不爱如何转换,革命如何发生,财富如何创造,理想如何破灭,历史怎么被改写。当然,究竟怎么回事,最后也还是要看了小说,才能跟大家解释清楚。 ——叶兆言
《仪凤之门》是著名作家叶兆言长篇小说力作。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
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
长篇小说《仪凤之门》从仪凤门为圆点发散开去,将南京城大革命前夜的历史、南京近现代的历史融
汇于以杨逵等男主角为首的人生命运浮沉之中,间杂南京城尤其是下关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
等细微城市脉络,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在历史巨流河中的砥砺与风霜,见证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伤与坚韧。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dang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等。
楔子 1
上部
第一章 7
第二章 40
第三章 74
第四章 111
第五章 145
下部
第六章 181
第七章 212
第八章 245
第九章 284
第十章 326
第十一章 381
尾声 409
叶兆言史诗长篇力作!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的砥砺与沧桑。
一部草莽英雄的心灵史,一部南京城的近现代史
没法跟别人细说《仪凤之门》写了什么,我最不擅长的就是这个。很厚的一本书,当然会有很多意思,有很多故事,有很多掏心窝的话,也有一些不要紧的赘言和描写。非要做广告的话,只能说这本书写到了女人如何给男人力量,写到了爱和不爱如何转换,革命如何发生,财富如何创造,理想如何破灭,历史怎么被改写。当然,究竟怎么回事,最后也还是要看了小说,才能跟大家解释清楚。 ——叶兆言
《仪凤之门》是著名作家叶兆言长篇小说力作。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
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
长篇小说《仪凤之门》从仪凤门为圆点发散开去,将南京城大革命前夜的历史、南京近现代的历史融
汇于以杨逵等男主角为首的人生命运浮沉之中,间杂南京城尤其是下关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
等细微城市脉络,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在历史巨流河中的砥砺与风霜,见证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伤与坚韧。
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dang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等。
起义时,彭锦棠与张海涛负责打开敌军封锁的仪凤门。攻打老虎山炮台的计划被取消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到时候只需要打开城北的仪凤门,迎接新军入城就行。新军第九镇的主攻方向,将是南京城南的雨花台炮台,届时也会派一支部队绕到城北的下关,从仪凤门进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可惜这只是纸面上的计划,由于约定时间的差错,行动还未开始,失败已不可避免。7 日晚上到了时间,彭锦棠带领他的人,主要是水师学堂的学生,从城里向仪凤门发动正面攻击,张海涛则率领巡警老李,还有杨逵和冯亦雄,还有另外三名同伴,一共是七个人,从城外翻越城墙,趁黑埋伏在山坡上。仪凤门两侧都是高坡,战斗一旦打响,他们立刻登上城墙,居高临下,沿着城墙往下冲,占领仪凤门城楼。
这个计划有太多漏洞,彭锦棠与他的学生,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正面进攻本来就不太可取,更何况计划要来的第九镇新军根本不会来。彭锦棠他们磨刀擦枪,箭在弦上,子弹已经上膛,按分按秒地在等待,第九镇的官兵们还蒙在鼓里,还在呼呼大睡。7日晚上三点,一直在等信号的彭锦棠,似乎听到了一声炮声,毫不犹豫地立刻按计划发动,呼喊着向仪凤门冲去。为什么要呼喊,因为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壮胆,也能在气势上吓唬敌军。如此一呼喊,吓唬的作用起到了,同时也惊醒了正在睡觉的敌军。短兵相接,密集的枪声响起来。彭锦棠他们眼看快到城门口,可只差那么几步,就是到达不了。
好在这时候,张海涛率领的几个人,悄悄地接近了城楼。他们手中的武器,主要就是雷管,先往城楼上扔,占领城楼以后,再接着往城楼下乱扔。从上往下,扔起来十分顺手。火光四起,混乱中,杀伤力并不是很大的雷管,效果却出人意外地好,非常有效。
首先是动静大,声音巨响,极易给人造成震慑。虽然只有七个人,城楼很快被拿下。城楼上,张海涛他们得手了,城楼下正在攻击城门的彭锦棠等,也得到了鼓舞,本来已被阻拦住了,又一次发动攻击,这次攻击一鼓作气,终于冲进了仪凤门的门洞。水师学堂的一名学生,非常兴奋地打开了仪凤门。
仪凤门被打开了,大家作战如此英勇,一来是攻其不备,敌军还在睡梦中;二来也是觉得自己在接应,只要把仪凤门城门按计划打开,起义的新军就会呐喊着冲进城来。没想到城门打开,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黑乎乎的一片。倒是城里还有些动静,不时会有枪声响起。显然,城里的暴动也开始了,在不同的地方,革命党人正按照预定方案,分别发起进攻。几乎也是同样原因,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轻视了守城敌军的反抗能力,最关键的是没外援,弹药不足,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惨败。
以进香河老虎桥模范监狱的暴动为例,杨逵还为那边的朱同志送过一箱雷管,7 日晚上,朱同志和他的战友按计划把牢门打开,把预备好的夜饭端出来,先让大家吃饱,给愿意参加的犯人,每人发了几根雷管。半夜三点钟听到枪声,便高喊着“冲呀,冲呀”,冲上了大街。上了大街,才发现除了自己在喊,在狂奔,根本就没有别人响应。这支队伍很快失去了方向,领头的朱同志预感到情况不妙,失败不可避免,又不得不带着队伍,朝小营方向继续冲过去,那里是清军的司令部。结果还没到达小营,队伍已经散了,临时组织起来的犯人,见势不妙,一个个逃之夭夭,消失在了黑暗中。剩下几位坚定不移的革命党人,继续往前冲,在离小营还有几十米的地方,被飞过来的子弹击中,全都英勇地牺牲。
仪凤门这边情况也类似,几乎是差不多的结局。仪凤门打开了,守卫城门的士兵被打跑了,可是敌方的援军,正源源不断赶过来。敌方援军正在从城里赶过来增援,更加糟糕的是,应该在城外出现的起义新军,没有及时到来;突然出现在城外,并且高举着火把,向仪凤门冲过来的一支部队,竟然是敌方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军。
形势突然之间,变得十分险恶。彭锦棠和张海涛最初都以为是城外的新军到了,正准备欢庆胜利,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张勋的江防军。江防军举着火把,仗着人多势众,恶狼一样地扑了过来。
这时候,江防军的突然出现,彭锦棠和张海涛带领的人马,立刻处于前后夹击之中。尤其是被困在门洞里的彭锦棠他们,进退两难,除了坐以待毙,举手投降,没有任何生还机会。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局面,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会这样,为什么。也来不及多想了,彭锦棠他们只能是出于本能地两头都兼顾,面对一拥而上的敌军,往这边胡乱打上几枪,往那边随便打上几枪,最后对着城里飞奔而去,直到自己子弹打完,直到被飞来的子弹击中。
张海涛和杨逵他们在城楼上,情形相对好一些,毕竟是居高临下,进还可攻,退还可守,还可以往两侧的山坡上逃。战斗打响之前,张海涛嘱咐杨逵,到时候只要有机会,要想办法捡上两支枪,有了枪会更好一些,这家伙比雷管更管用,更能保护自己。突然出现的江防军让一切假设都变得不可能,除了手中的雷管,杨逵他们手上连根棍子都没有。寡不敌众,彭锦棠中弹倒下了,挣扎着又爬起来,再次被击倒。他身边的战友全都倒下了,全都牺牲了。如果不是老李一把拉住,杀红了眼的张海涛,差一点就要从马道上冲下去。
在仪凤门的内侧,有一条可以让骑兵登上城楼的坡道,情急之下,张海涛不顾一切地想沿坡道冲下去,准备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准备与战友一起牺牲。老李死死地拉住了他,不让张海涛往下冲。城楼下面的江防军来势汹汹,他们也不知道城楼上还有多少革命党人,想沿着坡道往上冲,对方用雷管封路,从上面往下扔很容易,一炸一个准,炸得他们人仰马翻。天又那么黑,因此江防军也不急着进攻,准备等天大亮了,再收拾城楼上的革命党人。此时在城楼上的张海涛他们处境非常尴尬,下面真是一片安静了,反倒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局势明摆着,起义已遭遇挫折,已经失败,如果现在不撤退,真等到天亮,那就谁也别想再跑了。
只能是主动撤退,好在杨逵他们对这一带地形熟悉,天虽然黑,仍然还能找到逃跑的小路。张海涛的心情很沉重,他亲眼目睹彭锦棠的牺牲,革命自然会有牺牲,可是眼看着彭锦棠被无数发子弹击中,眼看着敌人冲上前去,肆无忌惮地糟蹋着战友的尸体,张海涛感到了无限悲痛。天太黑了,如果不是杨逵带路,张海涛根本不可能逃脱。城北这一段城墙,因为是南京的北大门,军事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相对还比较完整,不是经常在城墙上玩过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找到能从上面下去的豁口。
黑暗中的行走很不容易,张海涛一不小心,便崴了左脚,忍着剧痛,在大家搀扶下,好不容易下到城墙外。城墙从里侧下去容易,外侧下去难度很大。真到了城墙底部,天都亮了。现在又应该去哪儿呢,回三仁货栈似乎不太安全,随着革命形势高涨,周围邻居都知道那里是革命党人的据点,冒冒失失回去,很可能会被抓。
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物质,多维度刻画南京与南京人的精神图谱,构成了兆言《仪凤之门》的一个重要标志。 ——评论家 潘凯雄
叶兆言的书写沿袭了江南文人的古典气息,具有典型的儒家文人特性,并且经过了现代化的转型,是古典文人气息的现代演绎。……《仪凤之门》书写的是草莽英雄传奇,但也间或有这样的气息体现。《仪凤之门》中依然也有那种典型的江南文人气息,特别是,整个文本流露出一种文人固有的感伤色彩。杨逵能够在乱世中成为下关一号人物,在财富的江湖上独孤求败,也在内外交困中走下坡路,走上盛极必衰的宿命。小说还多次写到这座城市遭受到战火的侵袭,饱受灾难的洗礼,这种书写既是历史的写真,也是一种作家的悲悯情怀体现,具有很深的情感蕴藉。 ——《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 刘小波
在这本新书(《仪凤之门》)中,他(叶兆言)透过一座很多南京人都未必知晓的仪凤门,来观察南京的城市性格和一个民族的时代命运。……一扇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了南京城乃至一个民族在攻与守、开拓和封闭、凋敝和繁荣之间的沧桑变幻。 ——《新华日报》
该作(《仪凤之门》)聚焦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的历史,书写南京在其中承担的命运。三个拉洋车的年轻人,以各自的方式卷入这动荡的时代,涉足革命、商界、政坛,他们好似与时代抗衡着,却又为时代付出代价。个体与历史在南京城里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协奏。——《现代快报》
优雅随和的叶兆言带着某种老派文人的气息,坦诚真挚的文字也散发着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
——《扬子晚报》
《仪凤之门》是叶兆言的新作,其看似以仪凤门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但讲述的其实是南京城的近现代史。即是说,这是以一座城门为观察点讲述一个城市的历史。历史地看,仪凤门是南京的后门,出了仪凤门就是下关码头和长江边,这一地带距离南京主城区实际上颇远。作者以仪凤门为观察点,其实是想写出城市的边缘外部如何决定并影响城市的中心和内里的过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