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晚明散曲研究 9787208185098 王静 著
  • 正版现货新书 晚明散曲研究 9787208185098 王静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晚明散曲研究 9787208185098 王静 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8.73 5.0折 78 全新

库存5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静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5098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673574

上书时间2024-10-18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2012年秋,王静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并把自己研究的领域由明清词学拓展到曲学。这本《晚明散曲研究》就是她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记得在她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参加答辩的诸位先生奖掖后进,给予她不少鼓励与肯定,几位外审专家也对论文评价甚高。参加工作以来,王静充分利用节假日与工作之余的时间,对论文不断地加以修改与完善,锲而不舍,耕耘不辍,历经六个寒暑,现在,《晚明散曲研究》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自然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承她不弃,执意让我为这部书写序。我自知才疏学浅,岂敢言序,只是不忍拂其美意,在此就把自己重新阅读这部著作的点滴感想写出来,一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记得当初王静提出将“晚明散曲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时,我就提出过自己的担心,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熟题”:姑且不说吴梅、卢前、任讷、冯沅君、郑振铎、梁乙真、罗锦堂等先生对散曲学的开拓与建构,仅就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散曲研究而言,李昌集、羊春秋、梁扬、杨东甫、王星琦、赵义山、艾立中等一批学者在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稽式可参,但有所出新则大不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王静还是觉得这个选题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不少问题如果进一步探究下去,还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得出新的结论。我自知王静所言并非泛泛之谈,她当时对晚明“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念的辨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增强了我对她完成博士论文写作的信心。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虽也遇到一些“瓶颈”需要突破,但王静不断地调整心态与研究思路,攻坚克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再次通读这部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著作,我有两点读后感可以提出来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是鲜明的问题意识。正如王静所言:“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论整体还是个案,都明显呈现出‘重北轻南’的倾向——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大多不离嘲风弄月,闺情相思,囿于梁、沈二家,价值不高。”这几乎是 20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明代散曲的普遍评价,颇有影响。王静却不囿于成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她通过对晚明散曲作家的时空分布、身份构成,特别是对这一时期散曲创作数量的统计、题材类型的梳理和风格特点的总结,指出:“从当时的曲家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晚明时期’南方散曲家人数确实远多于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后期,北方散曲家的势力虽逐步衰落,但毕竟也从未完全退出过曲坛;而就南北曲的创作数量来看,不算无宫调令、不明牌调令与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数量只略高于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数量方才大增,是北散曲数量的 2倍,晚明后期又增至 4.7倍,这便说明昆腔兴起之后的晚明曲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承续着明中叶南北各擅胜场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谓‘南曲乃成曲坛主流,北曲则已成余响’。因此,这一时期并不可以简单概括为‘南曲的时代’。”这样的结论建立在大量的文献爬梳与量化分析之上,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王静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发展的历程中来加以动态考察,认为整个晚明时期的散曲创作都是南北并存,明清以来通常认为“文章必推梁氏为极轨,韵律必推沈氏为极轨”的现象,只存在于晚明中、后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坛中,梁辰鱼、沈璟的影响并不足以完全笼罩整个晚明曲坛。同样,学界通常认为“晚明散曲”的题材内容大多不离嘲风弄月、闺情相思等观点也并不准确。正是伴随着诸多的“问题意识”,王静在梳理、阐释晚明散曲内涵与特色的过程中,发表了不少颇具新意、颇中肯綮的看法。
二是别具特点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并不是运用某种研究方法或者选择某种研究角度,就一定会得到别具只眼的发现,只有研究方法、角度与研究对象、宗旨相契合,才能合适且有效地为研究问题的阐释提供助力。本书许多不乏新意的观点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对晚明散曲与散曲家的各类数量统计与分析之上的。从客观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点。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以代言的方式咏写闺情的曲作适合南曲婉艳、缠绵的风味”,因而闺阁怨思和青楼艳情等成为晚明曲家最热衷于书写的题材,对其评价不高。王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历来被认为是晚明散曲主流题材的闺情艳情类作品,在数量上虽然最多,但其实际所占晚明散曲总量的比例并不算高,与闲适归隐类题材作品数量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差异不大,可见学界对晚明散曲的认知存在一些偏差。她进一步指出,晚明散曲的题材类型和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闺情艳情、闲适归隐、咏物写景、感时叹世四大类之外,还出现了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题材,如交游、应酬、说理等。散曲家的创作宗旨也各有不同,各有追求,除了用以娱乐和抒怀,有的是记述时事,有的是宣讲教义,有的是劝诫他人,等等,绝非是闺情、艳情类题材所能涵括的。这类结论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分析之上的,因而也是可信的。
这部著作体现出王静对晚明散曲所作的颇具特色、颇多新意的探索,所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有所发明,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不少心血,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这部著作也并非无懈可击,当初参加答辩的专家们指出了一些问题,如:论文对散曲家籍贯、身份、题材等所作的数量统计,确实可以说明不少问题,但也要考虑到作家的流动性和身份地位的升降变化;就具体作家来讲,其创作题材、内容及类型通常是变动不居,一直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晚明散曲”与“明末散曲”诸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等。王静虚心听取了答辩专家的意见,并在这次修订成书的过程中作了认真地修改。本书梓行之后,仍可能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处,还请读者诸君不吝珠玉,多多赐教。
王静求学期间,我和她多朝夕相处、彼此切磋的机会,谊兼师友。在她著作即将出版之际,聊赘数语于上,以为祝贺,并期待她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程华平 2023年 9月 22日



导语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彻底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作者简介

王静,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责任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世文学与文献研究、编辑出版学,已在《词学》《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现代中文学刊》《编辑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杂剧古今演变史及历代杂剧文献汇释”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江南女性别集》(第三、四编)、《现代古体文学大系·词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项目。



目录

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 晚明散曲曲坛概况 / 24
第一节 晚明散曲家的时空分布与身份构成 / 24
第二节 晚明散曲的主要文本流传形式 / 34
第三节 晚明散曲的题材类型和整体风貌 / 44
第二章 晚明前期散曲创作研究 / 51
第一节 晚明前期散曲曲坛概况 / 51
第二节 南北并盛,豪丽相参:明中叶至晚明散曲的过渡 / 59
第三节 冯氏之后,更有来者:晚明前期北派曲家的创作 / 69
第四节 尖歌倩意,雅俗同赏:晚明前期曲家的拟时曲之作 / 79
第三章 晚明中期散曲创作研究 / 87
第一节 晚明中期散曲曲坛概况 / 87 
第二节 济济多士,出入梁沈:晚明中期南派曲家的创作 / 95
第三节 家国大义,用世之心:晚明中期北派曲家的创作 / 106
第四节 警世明言,小曲大道:晚明中期曲家的拟时曲之作 / 114
第四章 晚明后期散曲创作研究 / 120
第一节 晚明后期散曲曲坛概况 / 120
第二节 格律本色,各承衣钵:晚明后期吴江后学的创作 / 127
第三节 新声逸韵,别有所托:晚明后期吴越自由曲家的创作 / 135
第四节 隐歌高唱,出世之想:晚明后期北派曲家的创作 / 150
第五章 晚明散曲理论研究 / 158
第一节 散曲本体论 / 158
第二节 散曲风格论 / 170
第三节 散曲创作论 / 179
第六章晚明散曲选本研究 / 196
第一节 从《南北宫词纪》看晚明“婉丽”曲观的建立 / 196
第二节 从《吴骚》系列看晚明至明末“骚雅”曲观内涵的演变 / 205
第三节 从《太霞新奏》看明末曲坛对晚明“本色”曲观的接受 / 214
第七章晚明散曲与词之间的交互影响 / 225
第一节 晚明时期“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现象 / 225
第二节 “词曲一体”观与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形成 / 234
第三节 晚明词曲“正变异流”与“同源”观的悖论 / 240 
结 语 / 252
参考文献 / 259
附录一 晚明散曲家生平及创作情况表 / 276
附录二 晚明重要散曲文献叙录 / 319
附录三 《全明散曲》补遗 / 340
后 记 / 346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彻底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主编推荐

王静,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责任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世文学与文献研究、编辑出版学,已在《词学》《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现代中文学刊》《编辑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杂剧古今演变史及历代杂剧文献汇释”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江南女性别集》(第三、四编)、《现代古体文学大系·词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项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