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5.18 5.4折 ¥ 28 全新
库存205件
作者(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著 刘春芳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3342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9242949
上书时间2024-10-14
前言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出生在都柏林,父亲是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遗腹子,由叔父抚养成人,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后于一七○一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一六八九年他前往英格兰在他的远亲威廉·邓波尔爵士处任私人秘书;一六九四年返回爱尔兰成为国教会教士并开始担任神职。后来他曾再返伦敦,先后参与辉格、托利两党的政治活动,结交了诗人蒲柏等一批文友,并孜孜不倦地勤奋笔耕。一七○四年,他的《书的战争》《木桶的故事》等作品结集出版,前者嘲笑经院派腐儒,后者讽刺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的争吵夺权。他写的政论时文,包括担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期间抨击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英法战争的文字,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他的一些诗作以及写给女友的那些亲切而生动的信(先后结集出版)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一七一三年,安女王任命斯威夫特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持牧师。一七一四年女王逝世,断绝了他重返伦敦政坛的希望。然而,正因为他被放逐到了帝国的边缘,才得以更真切地目睹被压迫者的苦难,完成某种立场转变。他开始把以往不大看得起的爱尔兰人称为“我们”。他不安地注意到爱尔兰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一七二○年,在多年沉默之后他发表了一篇号召爱尔兰人使用国货的政论文章。一七二四年的《布商的信》借一布商之口猛烈地抨击英政府出卖向爱尔兰提供铸币的特权、损爱尔兰大众的利益以肥少数人之私囊。“布商”得到了爱尔兰民众的热烈支持,迫使英国当局改变了计划。一夜之间,斯威夫特几乎成了爱尔兰人眼中的英雄。他的脍炙人口的讽刺文《一个温和的建议》(1727)更是以辛辣的笔触痛斥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斯威夫特晚年因病搁笔。在他留下的诸多优秀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当数《格列佛游记》(1726)。 《格列佛游记》被不少人看作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读物。格列佛仿佛是孩童——在小人国利立浦特,他随心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流落到大人国布罗丁格奈格后,他又如幼儿在成人世界里,感到惊恐而无奈。但是,过于强调这一面会或多或少掩盖作品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和挖苦的,即是当日之英国,也即世界上个正在成型的“现代社会”。格列佛历险的地是小人国。在那里他一只手就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餐饭要吞吃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无数绳索,九百负担起重、搬运任务的“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御马,等等。在如此这般的一个缩微国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免显得渺小委琐。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不但想战胜并奴役对方,还要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之类鸡毛蒜皮的“原则”问题。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于是指望升迁的满朝文武纷纷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研习这种杂耍技艺;为了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缠在腰间的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做各种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处处令当年的读者想起英国。就连陷害格列佛的财政大臣弗里姆奈也被认为是以那时的英国内阁首脑瓦尔浦尔为原型的。 小说第二卷里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立浦特般的蕞尔小国,它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格列佛讨好地表示愿把制造军火的方法献给国王。他吹嘘说,火药枪炮威力无比,能使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国王惊诧万分:他“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竟有如此残忍的想法!于是国王说格列佛的同胞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中有害的一类”。斯威夫特的讽刺还横扫了英国社会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如:第三卷里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的描写是直接针对英国皇家学会的,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种种忧虑;有关拉普塔岛一段则影射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总之,在十八世纪早期,秩序更迭、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党争激烈及对外扩张等等共同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而斯威夫特则敏锐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弊病,痛下针砭。 这部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有意识地模仿了某些语言和文体。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但是,无处不在的格列佛眼光提醒着我们那位国君不过身高十几厘米。“言”与“实”的巨大差距令人捧腹。格列佛在抄下“泱泱大国”一语前,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面积大约为十二英里。”括号里的话带出了本分的医生兼生意人格列佛先生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并无意评论,只是在忠实客观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尺度。然而,随着这句解释,那“涵盖了整个地球”的无边领土就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英里的弹丸之地,讽刺的锋芒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格列佛游记》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种文学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全面讽拟。叙事采用人称,开篇也说小康人家的小儿子预感命中注定要出门远航,等等,处处让人想起红极一时的鲁滨孙。不过,格列佛出海发家的心态未能长久维持。在小人国和大人国宫廷的双份经历使他对君王的恩宠和地位的沉浮有了透辟的体验和见解。他在大人国里曾被一农民拿来展览并出售。他看出主人靠他“赚钱越多就越贪婪”,哪管他累死累活,小命难保。被置于受剥削利用的地位上,人家的发财活动看起来自然也就不那么光彩夺目了。这使格列佛的旅行成为与《鲁滨孙飘流记》迥然不同的精神历程——他没有成长为合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坚,而是变成彻底的异己者和批评者,从而否定摈弃了鲁滨孙式的自我提升的人生计划。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格列佛的游记是对鲁滨孙们的评论,故意营造的相似终是为了凸现精神上的决裂。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斯威夫特的讽刺还直指人性本身。格列佛当过“巨人”又当“小人”,从而使纯粹的旁观者立场不复存在。读者不得不随着他在绳技表演等似乎陌生而古怪的事物中认出身边熟悉的事物,认出自身的局限,看到荒谬中的常情,常情中的悖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常常进而转化为对人性的怀疑。关于“钱”的那段深入肯綮的议论就是如此。在第四卷也即后一卷里,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我们那里的野猢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他谈人的“天性”,所列举的其实是十八世纪英国人的言行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长足发展之际的特定世态和心态。只是斯威夫特们看到全社会上上下下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地被金钱所奴役驱使,不由得要对人的本性生疑。 在这一卷里,小说从内容、风格到叙述人定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前,小说尚有一层与航海日志等一脉相传的“科学”“理性”外包装。格列佛反反复复地历数各种东西的数量、尺寸和比例,使小说世界与我们的常识世界相衔接,说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被描述的景象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但是这时数字罗列和各式账单统统都消失了。简洁明了的文风虽然依旧,但被描述的已是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下等动物野猢(yahoo)。斯威夫特不断用种种难以消受的细节——如人形动物野猢如何脏,如何臭,如何屎尿横飞、贪婪刁蛮等等——来刺激读者不堪负担的感受能力;逆启蒙派把人视为“理性动物”的说教而行,把日益被文明所压抑的人类的“肮脏”生理活动推到文字的前台,显现于光天化日之下。格列佛本人不但成了直接的议论者和讽刺者,而且从马国归家以后行为极其乖张任诞,几乎也沦为被挖苦的漫画形象。由于这种种描写,很多人(包括名作家萨克雷和赫胥黎等)认为斯威夫特“厌恨人类”。但是另一方面,伏尔泰却把他称为“英国的拉伯雷”——因为,像拉伯雷的作品一样,《格列佛游记》与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其恣肆的笔触和狂欢化的想象其实是高扬生命旋律的。可以说,斯威夫特以其特殊方式折射着他所存身的社会的两面性:既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更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也许因为今天的地球人大都生活在所谓“现代社会”中,斯威夫特的讽刺和寓言两百多年后读来仍尖锐淋漓、字字见“血”。在yahoo的幽灵极有反讽意味地成了计算机网络“明星”的年月里,人们不能也不应忘却斯威夫特的怀疑和绝望。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木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他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并反映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时他放弃了长期统治英国文学界的古典主义文学标准,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因而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目次
前言
出版商致读者(初版序)
格列佛船长致其堂兄辛普森的一封信
部 利立浦特游记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部 布罗丁格奈格游记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部 拉普塔、巴尔尼巴比、勒格奈格、格拉布杜德里布、日本游记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四部 慧骃国游记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家、政论家、讽刺文学大师,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木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他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并反映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时他放弃了长期统治英国文学界的古典主义文学标准,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因而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章
作者略述了自己的家世,以及他初的出游动机。他所乘的船只失事,自己泅水求生,得以在一个名为利立浦特的国家安全登陆。他先是被当地人俘获,之后被押送到内地。
我父亲在诺丁汉郡有一座小庄园。我家共有五个男孩,我排行第三。十四岁的时候,父亲送我到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读书。我在那里刻苦研读了三年,从家庭得到的供给费用实在少得可怜。我的家庭收入微薄,单是学费就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了。于是我便到詹姆斯·贝茨医生那里做学徒贴补费用。贝茨是伦敦著名的外科医生,我跟着他做了四年。我父亲也会不时地给我寄些零用钱,我用这些钱来支付学习航海和一些数学科目的费用。这些知识对于喜欢旅行的人非常有用。我热爱旅行,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交上好运,真正实现旅行的梦想。我离开贝茨先生后,回家乡见了父亲。在老家,父亲和约翰叔叔,以及一些其他的亲友共为我凑了四十英镑。我父亲还答应以后每年会给我三十英镑,供我到莱顿莱顿(Leyden),荷兰西部的城市,当时是欧洲医学研究的中心。读书。我在莱顿学了两年零七个月的医学知识,我知道这对长途旅行也是大有好处的。
从莱顿回伦敦后不久,我的恩师贝茨先生就推荐我到亚伯拉罕·潘内尔船长的“燕子号”商船上去做外科医生。我在那里干了三年半,其间去过几次累凡特和其他一些地方。长途跋涉归来之后,我决定在伦敦住下来,我的恩师贝茨先生也鼓励我这样做,他还给我介绍了一些病人。我在老犹太人居住区租了几间房,并且听从了一些朋友的劝告,决定改变一下生活状态,就与西门街上做针织品生意的艾德蒙·伯顿先生家的二女儿玛丽·伯顿成了家。玛丽带来了四百英镑的嫁妆。
可是两年之后我的恩师却不幸辞世,而我又没有什么朋友,生意一下子就一落千丈。要是像我的许多同行那样做些欺天瞒地的勾当,我的良心又无法接受。于是我就跟太太和一些熟人商量了一番,决定再次出海。接下来六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两艘船上做过外科医生,出海航行过好几次,到过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这使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因为这个职业使我有机会搞到许多书籍,所以闲暇的时间我都用来阅读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我到岸上去的时候,就会观察当地的风俗人情,同时也学习他们的语言。我的记忆力非常不错,因此学起来倒是一点儿也不费力气。
可是后一次出海的航行却很不顺利,搞得我对远航厌倦起来,有了待在家里与太太和家人安享生活的打算。我从老犹太人居住区搬到了费达巷,后来又搬到东部靠近码头的韦平,目的是想从船员那里揽些生意,结果却事与愿违。三年过去了,希望还是一如既往地渺茫,于是我接受了“羚羊号”船长威廉·普里查德提供的机会,打算跟他一起远航到南太平洋一带。他给我的待遇还是非常优厚的。我们于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从布里斯托尔布里斯托尔(Bristol),英国西部的港口。起航。航程初始,一切都非常顺利。
经过细细考虑,我觉得如果把海上航行的冒险经历事无巨细地一一说给读者听,似乎并不妥当。因此我只把重要的事情讲一讲吧。在我们的船只往东印度群岛航行的途中,遭遇了强风暴的袭击,船只被刮到了范迪门地范迪门地(Van Diemens Land),澳洲大陆东南端的一座心形岛屿。荷兰航海家亚伯·塔斯曼(Abel Tasman)于1642年偶然发现了该岛,以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范迪门地”。1856年,范迪门地根据那位荷兰航海家的姓名更名为“塔斯马尼亚”(Tasmania)。西北方的海域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南纬三十度零二分的地方。由于饮食条件恶劣,再加上与强风暴的对抗使人付出了超负荷的体力,有十二名船员丢掉了性命。剩下的人也都无比虚弱。十一月五日那天,雾气十分浓重,因为那时正是那一带海域的初夏时节。海员们在离船半链远的地方发现了礁石,可是当时狂风太猛烈了,我们躲避不及,朝着礁石直撞过去,船体立刻分崩离析。包括我在内的六名船员把救生小艇放到海里,竭尽全力划着它远离了礁石和船只残骸。我们奋力划船,可是划出了大约三海里之后,就累得再也没力气了,因为我们在大船上的时候就一直拼尽全力地干活。我们索性就把命运交给了波涛,指望它能发发善心。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突然又从北面刮来一阵强风,把救生艇掀翻了。救生艇的其他伙伴后来怎么样,还有逃到礁石上和留在大船上的人命运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断定他们都没有什么生还的希望。我自己呢,听凭狂风和海浪吹来打去,完全把生死交给了命运。我不时地把双腿沉到水里,却根本触不到底。后来我再也没有力气挣扎了,觉得就要命丧大海的时候,双脚却突然触到了地面。这个时候风暴也减弱了许多。海底的坡度很小,我走了大概一英里才上了岸,那时候我觉得大约是晚上八点钟吧。我又向内陆走了半英里左右,却没有发现任何房屋,也没有发现有人居住的迹象。其实当时我已经虚弱到极点,就是有迹象也不可能发现。我真是精疲力竭,加上天气特别炎热,而且我离开大船的时候还喝了半品脱的白兰地,所以我晕乎乎地只想睡觉。脚下的草地柔软得像地毯一般,我便倒下来睡着了。我这辈子也没睡得这样香甜过。我感觉大约过了九个小时才醒来,因为那时候天刚刚亮。我想起来,但却动弹不得。我是仰天躺着入睡的,可现在我的四肢却都被牢牢地固定在地上。我那又长又密的头发也同样被固定住了。我感觉我的身体,从腋窝到大腿处,也被几根细细的绳子捆绑着。眼睛只能朝上看,太阳的光芒变得炙热起来,刺痛了我的眼睛。我听到四周一片嘈杂的声音,可我那仰面躺着的姿态只能让我看到茫茫的天空。又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有个活物在我左腿上移动。那东西轻轻地越过我的胸膛,一直走上前来,几乎快碰到我的下巴了。我使劲把眼睛朝下看去,竟然看到一个六英寸高的小人。他手里拿着弓箭,背上背着箭袋。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他身后跟着大约四十个跟他一样的小人。我真是惊恐万分,于是就大吼起来,他们吓得扭头就跑。后来他们中有人告诉我,他们从我身侧跳到地上的时候,居然有人摔伤了。不过,他们很快又都回来了,其中一个胆子大的,竟然敢走到我的近前,开始端详起我的脸来了。他高高举起双手,眼睛满是惊羡的神情,声音尖厉地高喊着“海琴那德古尔”,其他人跟着把这几个字重复了好几遍。他吐字倒是非常清晰,可我那个时候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懂是什么意思。我一直那样躺着,各位读者也肯定能想到我有多么难受吧。后,我挣扎着想松开绳子。我的运气还不错,挣断了几根,而且拔出了把我的左胳膊固定在地上的小木桩子。我抬起左胳膊,弄明白了他们是如何捆绑我的。这个时候我又非常用力地一拽,把捆着我头发的左边的绳子也弄松了一些。这一拽让我疼得够呛,不过我的头能转动大概两英寸了。那些小人又一次四散逃开,我一个也没能抓住。之后他们就一起尖声叫喊起来,尖叫声之后,我听到其中一个大声喊着“托尔古福奈克”。紧接着我就觉得有数百支箭射中了我的左胳膊,就像许多针扎到我身上似的疼痛难耐。然后他们又朝天空一阵乱射,就像我们在欧洲扔炸弹那样。虽然我感觉不到,但是我猜测有许多箭落到了我的身上,有一些落在我脸上,我立刻就抬起左手遮住了脸。这一阵阵箭雨过去之后,我倍感疼痛,悲伤之感涌上心头,禁不住呻吟起来。接着我又努力想挣脱绳子,他们则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放的箭比次还多。有一些小人还想用矛刺我的腰。幸运的是我穿着小牛皮背心,他们根本刺不破。这时候我觉得明智的办法就是躺着不动。我琢磨着只要我能一动不动地挨到晚上,就能轻而易举地重获自由,因为我的左手已经松开了。至于这些小小的居民,要是他们都像我看到的那位那么小巧的话,那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就算他们调集来强大的军队,我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与他们对阵作战。可是命运却对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安排。那些人看到我安静下来之后,就不再朝我放箭了。不过,从他们嘈杂的声音判断,我知道他们的数量又增加了不少。就在正冲着我右耳大约四码的地方,我听到有人叮叮当当敲打了一个多小时,他们好像在忙着建什么东西。我努力在木桩的绳索允许的范围内转过头来,看到他们建起了一座大约一英尺半高的台子,旁边还放两三架梯子供小人攀爬。这台子能容得下四个小人站上去。
......
媒体及专业机构: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图书。 2.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课阅读图书。 3.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阅读图书。
编辑:
《格列佛游记》与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其恣肆的笔触和狂欢化的想象其实是高扬生命旋律的。可以说,斯威夫特以其特殊方式折射着他所存身的社会的两面性:既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更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名人(专业书评):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孙飘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 ——英国作家司各特
《格列佛游记》全书,尤其是前二卷中,情节和细节都极生动滑稽,富有童话色彩,许多场面使人难忘。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如象征影射、直接谴责、反语、夸张、对比等。 ——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欧洲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