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9787531357971 孟光新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50.24 4.0折 126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光新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5797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6元

货号29153606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审美的光芒

——序孟光新《近乡情——古村行旅记》

高   晖

 

为孟光新先生的新书写几句话,我没有料到自己会想起这么多与此相关的东西。比如,假如你处在体制内一个工作内容与审美毫不搭界的单位,是一位具有审美倾向的人,这时同一单位还有其他人与你一样,你肯定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惺惺相惜,不是沙漠遇绿洲,而是一种互证性质的认定感。我与孟光新先生就是这样。

 

我早就知道他是摄影家,大约是2007年,他曾送给我一本记录欧美风情的画册,都是因公务出国时偶尔得空拍的东西——异域的人物和风光,以人物居多。翻阅画册的感觉就是,这是业已成熟的摄影家。观念、构图、语言、色调,都有自己的想法。看过之后,我始终没有说什么。我不大习惯认真地赞美别人,特别是当面赞美别人,我觉得这样容易失去郑重感而走向其反面。此外,就是周围的美盲较多,极容易产生争论,而和谐社会须避免争论。

 

直到2018年年初,他送给我一部长篇,我才知道他也在写作。那天,我的感觉很奇特,我俩在中书房喝了一些酒,我比较欣慰。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写作者,他隐藏得要深一些,始终处在潜伏状态。那天他走后,我马上进入阅读状态,写得还真不错。这部长篇描写知识青年下乡生活,主要是青年时代的情感生活,甚至涉及初恋。其实,多年来我已经对国内的长篇叙事文学产生焦虑和绝望,遇到不熟悉的作者,看不过80页就会产生厌烦。看身边人的东西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是受托感和好奇感并存。这样,我坚持看完这部书,并觉得这部书重新修订一下会更好一些,甚至更出色。这部长篇的突出优点是真诚,缺憾是与大多数处女作一样,由于作者几乎未经过叙事技术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素材本身应有的力量。其实,叙事、绘画、摄影、书法,这些艺术门类在技术和境界范畴是相同的东西,都是从规范性技术开始操作,后考量的却是一种叫作境界的东西。假如这部长篇能够在技术上得到修订,那将是一件比较完美的事情。我还将这部书推荐给一家叫“懒人听书”的网络平台制作成音频,听众甚多,反响较大,其效果超过我的预期。我认定,作为摄影家的孟光新先生,本身就具有审美情怀,同时具有叙事才能。我期盼他早日完成与叙事相关的纯技术性训练。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孟光新先生有一个关于中国古村落的审美梦。他告诉我:在退休前的一个周末,遇到新版的《中国古镇游》。刹那间,他体会到远古、当代、审美、行走、思考这些字眼的具体分量。他透过字里行间,看到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岭南古村的山环水绕,黄土高原的大院窑洞,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湘黔深山的特色寨子,云南边陲的七彩风韵……这些古村落一一拥到他的眼前。当时,他肯定有一种想要飞翔的感觉。那肯定是一个洒满阳光的黄昏,他开始找到自己人生后半场的生活。

 

言归正传。2016年春天,孟光新先生一退休即踏上旅途,迄今已历时两年多。其间,他行程两万多公里,走过近百个古村落,拍摄逾万张照片,同时写出20多万字的游记。可以想象,这注定是一个人风风雨雨的两年,是一个人集中苏醒审美意识的两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近乡情——古村行旅记》,是作者从上述素材中筛选出的关于60余个古村的篇章,有逾400幅照片。关于书名,我跟他交流过,他的想法是“近乡情更怯”。

 

现在,我集中说说这本书。一个刚刚结束体制内生活的人,心怀审美梦想和怀古情思,这时他能看到什么呢?这种独自一人的行旅生活标示着什么?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一个人天南地北地行走,因为那可能仅仅是一时兴起的走马观花而已;同时他还不能携带装有陈旧经验的“枯井”,必须首先形成自己新的参照系和新的观念。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种孤独的旅程是一个体制人的蜕变过程,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专业性官员重新获得灵气的过程,是一个初步领悟古今之变的过程,是一个蜕变全新自我的过程。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疑就是为了拓展心灵感受,增加生命的宽度;而当代社会,行万里路已经不是新鲜事,比较难的是读万卷书,比读书更难的是专注。我觉得专注是当代的奢侈品。前面我说过,孟光新先生的长篇小说秀的品质是真诚,现在我想说孟光新先生对于古村落的认知是专注。在当代,没有比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专注更为稀缺的资源。他肯定是将那些散落在中国的古村落看作一卷卷古书。于是,他的摄影就是写生,他的游记就是日记,而这些东西的选粹就是一本“古村行旅图”。于是,当我们看到古代这些人文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的珍稀标本时,就不难发现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现在能做的到底是什么呢?亲近、保护、复制、汲取、提升,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个:当国人审美意识苏醒的时候,就是古村落的鼎盛时期。翻译成口语就是,大家知道好歹的时候,古村落将会全面修复。

 

我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文化延续的核心物质载体之一。当然,孟光新先生的古村落情结还会延续下去,那些古村落已经成为他的乡愁。我曾问过孟光新先生:“一路走来的感触是什么?”他慢悠悠地回答:“在一些偏僻荒芜之地,古村落的现状、古村落的保护、古村落的前景都令人担忧,我想呼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识之士,加快维护和抢救,要和时间赛跑,别再等下去了。”他说起这些时,像是喃喃自语,直至后沉默。那一刻,我觉得他在祈祷,他在祈祷古村放缓衰老,至少能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多的原生美。就在这一刻,我觉得他分明是在呼喊。假如非得说出这本书的意义,“呼喊”就是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其实,这也是在我们这个特别的时代,审美本身所能激发出的些许微弱的光芒。

 

 

自序

 

我走古村落,往远了说,是受余秋雨先生的影响和启发。当年,读了他的《千年一叹》,憧憬至极,开始向往那种行旅生活。

 

在岗工作期间,虽然经常出差,天南地北没少走,但因公务在身,大都走马观花,难遂己愿。幻想有朝一日,放浪不羁,去游历秀美河山,清风拂去身尘,溪水涤净心灵,体会古今之变迁,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往近了说,是退休前的一个周日,我去逛北方图书城,一本新版的《中国古镇游》引起我的注意,翻了几页,爱不释手,便买回家细读。透过字里行间,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岭南古村的山环水绕,黄土高原的大院窑洞,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湘黔深山的特色寨子,云南边陲的七彩风韵……仿佛全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古村落,不仅保存着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古老民俗文化的沉淀,是梦里老家,是悠悠乡愁。于是,我又想起世纪之交时,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的壮举,恍然醒悟,以他的那种行走方式,去寻访华夏大地上的古村落,观赏历代建筑风貌,吸吮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思古抚今幽情,陶冶人生晚年情趣,跋山涉水,强身壮体,不正是我所要的退休生活吗?

 

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代社会,行万里路并非难事,而读万卷书,是我毕生的兴趣,况且,那些遍布各地的古村落,不正是一卷卷亘古不变的大书吗?

 

我喜欢摄影,喜欢摆弄文字,如果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整理出来,结集《古村行旅记》,留给自己欣赏,送给朋友愉悦,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2016年年初,终于退休了。于是,我踏上了旅途……



导语摘要

中国古村落众多,遍布天南地北,或地处河湖之畔,或藏匿莽荒山野。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那曾经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国古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有的已消逝灭迹,有的破烂不堪。好在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开始着手修缮和保护工作,正在或即将重现历史风貌。但是,古村落的生态毕竟是脆弱的,其维护速度远低于自然损耗,也许用不了多久,许多古村将成为废墟,从我们视野中永远消失。因此,笔者2016年退休后,历时两年多,行程两万余公里,通过20多万字、近万张照片,记录了近百个国内古村落情况。此次结集成册的《近乡情》,是其中的57个,遍及大半个中国,内容包括其历史沿革、古建筑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展示等等,以及对目前现状的思考,重点是对古村落保护前景的堪忧和呼吁。本书通过文学性语言描写,实地拍摄的照片显示,力图向读者展现一幅幅我国古村落的真实面貌,图文兼备,阅读性强。适合广大旅游好者、关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等群体阅读。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尚无此类书籍出版。



作者简介

孟光新,辽宁沈阳人,1974年到盘锦当知青,1977年参加高考,入学工业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财会和财政等经济工作,2016年从省直机关退休,现任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喜欢文学和摄影,曾出版长篇小说《抹不去的眼泪》、游记《我去看世界》、摄影集《陌生的面孔》。



目录

章  神奇的黔东南


后的枪手部落


侗族大歌


遥远的诗篇


古代军事重镇


天下的苗寨


青岩古镇


第二章  燕赵情怀


后的驿站


举人粥


爨底下


于氏石头史诗


太行深处大梁江


第三章  晋商足迹


水上人家


皇城相府


帝师故里


柳氏民居


张壁古堡


九曲黄河镇


吴冠中的发现


“我在村口等你回来”


第四章  天涯海角寻古村


兄弟同心


天涯古村


探花故里


第五章  湘西四月天


重游凤凰


古商城


雨夜宿苗寨


谢晋的芙蓉镇


第六章  黄土高原情


米脂古庄园


无偿的奉献


在《平凡的世界》里


黄土高原村


第七章  江南水乡秀


名人礼社村


一弯明月映太湖


园林古镇


甪端的护佑


博物馆之乡


昆曲故里


古镇老街


第八章  南粤古韵


岭南水乡


乌衣世胄


陆氏悲歌


苏氏宗迹


侨乡客家屋


桥溪古韵


第九章  婺源,油菜花开时


千年李坑


古村汪汪


上、下晓起村


思溪·延村


第十章  徽商故里


廊桥古梦


古村画中居


中国风水村


中国牌坊村


“牛”村落


木雕楼


古村慢递


大唐的归宿


雨过南屏村


踏歌送李白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古村落众多,遍布天南地北,或地处河湖之畔,或藏匿莽荒山野。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那曾经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国古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有的已消逝灭迹,有的破烂不堪。好在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开始着手修缮和保护工作,正在或即将重现历史风貌。但是,古村落的生态毕竟是脆弱的,其维护速度远低于自然损耗,也许用不了多久,许多古村将成为废墟,从我们视野中永远消失。因此,笔者2016年退休后,历时两年多,行程两万余公里,通过20多万字、近万张照片,记录了近百个国内古村落情况。此次结集成册的《近乡情》,是其中的57个,遍及大半个中国,内容包括其历史沿革、古建筑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展示等等,以及对目前现状的思考,重点是对古村落保护前景的堪忧和呼吁。本书通过文学性语言描写,实地拍摄的照片显示,力图向读者展现一幅幅我国古村落的真实面貌,图文兼备,阅读性强。适合广大旅游好者、关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等群体阅读。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尚无此类书籍出版。



主编推荐

孟光新,辽宁沈阳人,1974年到盘锦当知青,1977年参加高考,入学工业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财会和财政等经济工作,2016年从省直机关退休,现任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喜欢文学和摄影,曾出版长篇小说《抹不去的眼泪》、游记《我去看世界》、摄影集《陌生的面孔》。



精彩内容

《米脂古庄园》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前半句是说米脂出美女,貂蝉就是这里的千古名片。走在大街上,我注意观察,漂亮俊美的女人虽不多,但她们的皮肤都很嫩白。我问了原因,据说米脂的小米煮成粥后,上面浮有一层油,特别养颜,女人肤色好了,自然就耐看。米脂也出好汉,闯王李自成便是,如今县城的盘龙山下还保存着他的行宫。

 

而我要寻找的,是藏匿于山野的姜氏庄园。

 

米脂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以峁、梁、沟、川为主,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放眼四野,一望无际的支离破碎景象。开车出了县城,没走多远便开始爬坡上山。荒原野岭,山路崎岖,如一条土黄色的飘带,在荒原野岭上悬浮,路边坡陡沟深,长满灌木杂草,深不见底。越走山势越陡峭,车到山顶,四下望去,黄土高原景色尽收眼中。行至15公里处,从山脊下到谷底,迎面的山坡上耸立一座古堡式建筑,下方一堵碑墙,上面刻着“姜氏庄园”几个繁体汉字。

 

正午时分,我把汽车停在路旁树荫下,顶着炎炎烈日,走向这座全国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一条向上坡度的条石甬道,右边紧贴庄园寨墙,墙高近10米,以块石砌垒,上部嵌有窗口,可监视到进寨的人等。顶部筑成女儿墙,固若城垣。甬道较平滑,中间是车马通道,也可排泄洪水,两侧用砖砌成台阶,供人上下行走。沿台阶走到甬道尽头,转过近乎直角的弯,同样又是向上的石铺甬道,通向庄园的大门。出乎我的意料,外观如此壮观的庄园,大门却很小气,形如古代城门,门洞极为狭窄,仅容两人并肩或一辆马车通过。大门上方,是主人姜耀祖的亲笔题词“大岳屏藩”。进入大门,面前出现一个石洞,俯身钻过去,才能进入庄园院内。

 

庄园主人是陕北大财主姜耀祖,清代光绪年间,他投入巨资,历时16年,完成了这一陕北地区罕见的建筑群。庄园占地40余亩,整体为窑洞院落形式,据说是从北京请来专家设计的,布局巧妙,工艺精湛,由下而上,相互通连,浑然一体,俨然一座威风凛凛的城堡。

 

由于整个建筑背倚山体,庄园由下而上为三个院落。我小心翼翼进入石洞,地面异常光滑,向上倾斜而且坡度大,犹如时光隧道,出去后即为层,也称为“下院”。

 

下院是典型的陕北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仍然保存完好,不减当年的威严。门道两侧放置抱鼓石,门楣上方“大夫第”木雕巨匾更是气势夺人。进到院内是三孔石窑,坐西北向东南,两厢各有三孔石窑。屋檐下闲坐着一农妇,我上前搭话,她说是姜氏后人,已经是第四代了。我问庄园还住有几户人家,她说都搬走了,只剩五户了,都是姜姓本家的,舍不得老房子。我又问:“地势这么高,吃水咋办?”她领我到院外,靠寨墙那边有一石拱窑式井楼,里面有一口井,井壁用石块垒成,水深30多米,以前用手摇辘轳,现在安装了电机抽水。我问:“这口井多少年了?”农妇说盖庄园时就打了,这么多年活水不断,水质甘甜爽口。我注意到,水房留有两个窗口,可以看到庄园外的情形,估计当年是为向外射击御敌而设计的吧。

 

沿着下院围墙外侧,同样穿过一个坡度向上的门洞,来到二层中院。院门建得精美,五脊六兽硬山顶,两侧有石鼓门墩。据我所知,石鼓是官宦人家的装饰,姜耀祖只是财主,无官无衔,门前不知为何也立有石鼓。门额悬挂“武魁”匾,大概祖上有人曾中武举,否则不会炫耀。走进院内,迎面青砖影壁月亮门,上面有琴棋书画砖雕。院内石板铺地,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又有存粮仓窑、碾磨坊等建筑。院子西南建有寨墙,高约8米,长10多米,又是一道坚固的屏障,将庄园紧紧围住。

 

从中院进入上院,还要穿过一座门楼,沿石阶上去。这座门楼虽小,但建得富丽堂皇。门旁设有护墙,里边的照壁为鹤鹿松竹浮雕,高贵气派。上院是庄园的主宅,正面五孔石窑,两侧又是对称的双院。不巧,这里正在维修,几名工人在房前屋后忙碌,无法上前仔细观赏,我只能站在高处俯瞰。三个院落背倚山壁,层层相依,窑洞房舍门楼,环环相套,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美感。

 

两个多小时,我走遍庄园各角落,感触颇多。去年秋天,我走过山西的诸多古村落,山西富人以票号为业,遍布大江南北,财力雄厚不必说,见多识广的经历,使得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民居达到了我国北方建筑艺术的。而陕北富人则不同,地处黄土高原,历史上荒凉闭塞,又极少达官显贵,全凭乡野村夫的身心修养,建造出如此辉煌的绝代建筑,令人折服称奇。我想,即便请来北京专家设计,如果主人没有鉴赏力,这座建筑也不会出现在如此山坳中。所以,在建筑艺术方面,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根基。古都西安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而姜氏庄园的价值内涵,是陕北人骨子里遗留的传统文化基因,赋予砖瓦石木以灵性,作为历史传承的有生命的载体。

 

是的,这座陕北大地的古庄园,是应该全面修缮并加以保护了。

 

离开时,我挥手向他们道别,赶往十几公里外的杨家沟。我知道,那里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媒体评论

作为摄影家,孟光新先生用自己的视角、构图、光影表达自己对故村落的流连和不舍;作为作家,孟光新先生用自己的文字、叙述表达自己对古村落沿革、掌故的爱好,以上所有这些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想让时间凝固或者倒流,热爱它们、保护它们、留住它们。

——著名散文家 鲍尔吉·原野

 

的确,一个长期从事财政财务管理的人,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令人欣喜。孟光新先生拥有一个关于中国古村落的审美梦,这个美梦将会伴随他人生后半场的生活。我同意高晖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专业性官员重新获得灵气的过程,是一个深刻领悟古今之变的过程,是一个蜕变全新自我的过程。但愿孟光新先生的真诚、激情和专注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士的重视,一切关注那些古村落。

——著名文学批评家 张学昕

 

其实,孟光新先生的这部著作,已经超越那些单纯借景抒情的游记,始终表达出一种关注中国古村落的专业眼光。拥有这样的情怀,对于一个退休官员的确可喜可贺。但愿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些故村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它们,为它们鼓与呼。

——著名文化学者 郭长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