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花街子 9787229151607 曾宪国
  • 正版现货新书 花街子 9787229151607 曾宪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花街子 9787229151607 曾宪国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19.06 4.5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宪国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5160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131550

上书时间2024-10-14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重庆著名作家曾宪国的中篇小说集,以重庆渝中区一条真实的小巷“花街子”作为书名,由《入戏》《弥合》《别无他求》《南麻布的家》等四部中篇小说组成。其中,《入戏》讲述的是张长寿夫妇收养陪舞女邱小惠为干女儿的故事;《弥合》写的是退休教师罗长贵丧妻后,与儿子不断产生误会,在追忆往事后,父子俩用亲情弥合因悲痛产生的隙缝;《别无他求》写的是老年丧偶的李渝山不顾女儿反对,勇敢追求幸福,与知己易华展开的一段黄昏恋;《南麻布的家》叙述了叶紫云带着小女儿随夫赴东京工作,房东松花奶奶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的故事。这些作品都着眼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虽然主人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在时代的变化中,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作者简介

曾宪国,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嘉陵江边一条街》、中短篇小说合集《人市》、长篇小说《雾都》《门朝天开》。



目录

重庆下半城:一个人的小说版图



  • 入戏

  • 弥  合

  • 别无他求

  • 南麻布的家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重庆著名作家曾宪国的中篇小说集,以重庆渝中区一条真实的小巷“花街子”作为书名,由《入戏》《弥合》《别无他求》《南麻布的家》等四部中篇小说组成。其中,《入戏》讲述的是张长寿夫妇收养陪舞女邱小惠为干女儿的故事;《弥合》写的是退休教师罗长贵丧妻后,与儿子不断产生误会,在追忆往事后,父子俩用亲情弥合因悲痛产生的隙缝;《别无他求》写的是老年丧偶的李渝山不顾女儿反对,勇敢追求幸福,与知己易华展开的一段黄昏恋;《南麻布的家》叙述了叶紫云带着小女儿随夫赴东京工作,房东松花奶奶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的故事。这些作品都着眼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虽然主人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在时代的变化中,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主编推荐

曾宪国,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嘉陵江边一条街》、中短篇小说合集《人市》、长篇小说《雾都》《门朝天开》。



精彩内容

曾宪国的生活版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龄的增长并没有逐渐缩小,重庆两江之间的众多老街与旧巷依然是他过去与现在喜欢流连的地方。每天上午,他例行出门,通常是去喝“坝坝茶”—— 在长江与嘉陵江边,在临街的露天坝坝上,总是有这样平民化的茶园。春秋季节,天气温暖,到某个露天茶园,他与他的兄弟们相聚,海阔天空,东南西北;冬夏之日,寒冷与酷热降临,他会到闹市里的某个咖啡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挑一个凭窗的座位,独自一人,看书看街景。中午,通常他习惯去一个熟悉的苍蝇馆子,要几个家常菜或二两小酒,或呼朋唤友,或独自品咂。

多年来,大家都知道,即使他已经鬓染霜头飞雪,但他依然不喜欢离群索居,隔个三五天,总是要和朋友聚聚——可以侃侃而谈,也可以聚众啸傲,谈兴酣畅时,更不妨“老夫聊发少年狂”。他的朋友里有年轻时曾经一块爬过电线杆子的供电局工友,有中年时一起办过报纸或搞过创作的同事,有退休后在茶座饭局聚会或街上偶遇的“故知”。

每天,曾宪国的作息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上午出门去喝“坝坝茶”,中午就近在街边吃饭,下午回家,或读书,或酝酿,就着一杯咖啡,将点点滴滴的思考转化为文字。晚饭很简单,云淡风轻。饭毕他又出门散步。下半城正在拆迁,也正在大兴土木。改建的十八梯未见雏形,花街子的人气已散。那么,往东走吧,去东水门大桥转转;或到长江边看看吧。江风阵阵,几条正在清淤的挖泥船整天轰隆隆聒噪得不得安宁。   

在重庆市区生于斯、长于斯的他,熟谙的是这个半岛形的地域与地形——从菜园坝到朝天门,从上半城到下半城,从花街子到解放碑,往东是朝天门,两江汇合之处;往西是菜园坝,老火车站,每天熙熙攘攘。下半城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人物的地方,每一扇窗户,每一条巷子,每一家商铺,每一座楼房,每一位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少都出现在他的小说里。

曾宪国的得意之作应该是他的长篇小说《门朝天开》,我猜想,这应该是曾宪国在冥冥之中得到的一个绝佳书名。一部长篇在杀青之前或酝酿阶段,能得到这样一个恢宏的题目,应得益于作者的灵气与运气。在重庆,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在“门朝天开” 四个字里猜想到小说的具体方位——在重庆,仅就众多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而言,它们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部小说。而且,由于进入到小说,它们会被人们反复谈论并深入内心。歌乐山、杨家坪、沙坪坝、化龙桥、两路口、牛角沱、上清寺、朝天门、海棠溪、上新街、龙门浩等地方,曾出现在罗广斌与杨益言的《红岩》里;出现在麦家的《风语》中——虽然他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并未到过重庆,仅仅凭借一张过时的重庆地图;出现在虹影的《饥饿的女儿》里,因为她对她家与南岸,以及当时社会底层平民的艰难生活与恶劣环境有着深刻的记忆。

我与曾宪国同在一个大院的一座住宅楼里,这个大院现在高楼矗立。过去一幢巍峨的办公大楼,几年前随着报纸的式微,出租改建成为一个民国风的宾馆。当年的兴盛与热闹,都被风吹雨打去。本是职工居住的住宅楼,不少主人或走或散,不禁令人唏嘘。

作为多年的邻居,我习惯性地尊称他为老曾。

在曾宪国的创作中,在其地域性的叙事里,重庆的真实地名并未有多少涉及。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无论是人物,还是具体的街道,或者是某个具体的巷子。但是,我们都可以从他小说地名中寻找到原型之地——比如那个反复出现的“顺城街”,应该就是下半城的储奇门与花街子吧。这是他在自己的小说版图中虚构的一个地名,这个巴掌大的“顺城街”活跃着他笔下的多位人物—— 老伴去世孤单一人的李渝山,与患病老伴彼此厮守的杨明亮,两人相约的地方是顺城街的露天茶园。

每次我到花街子,看到街边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里的那些陌生男女,看到中午他们手捧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快餐蹲在路边大快朵颐,看到那些正在拆迁的破旧商铺与永远难以干净的街道时,我就想这就是老曾笔下的那个顺城街与那些人物吧。花街子,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往返不知多少次,早已烂熟于心。那些成排的菜摊,那些卖油盐酱醋的小店,那些擦皮鞋的女人,那些因划鳝鱼、卖活鸡、开饭馆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商贩,现在闭眼都能在心里烈火烹油般地复活,并散发着这条老街独有的下半城气息——市井人群,住房逼仄,地面脏乱,车辆拥挤,生活热烈。

一座城市无论怎样发展,其方言都很难改变。在上海等沿海城市,随着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人们已经开始担心方言会失去应有的活力与生命。但是在重庆,无论孩子还是中老年人,用方言交流的习惯依然如磐石般,有着难以替代的稳定性。

在南方地域的写作者中,尤其是江浙作家,他们普遍认同普通话,在作品中可以轻易地屏蔽地域性方言。无论是王安忆、苏童、格非还是毕飞宇,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尽管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其各自的地方口音。但有一部分人却难以摆脱方言的思维与方言的习惯,他们中的成功者,比如李劼人、沙汀、周克芹,比如沈从文、周立波、何士光,还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繁花》的作者上海作家金宇澄。



媒体评论

花街子,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往返不知多少次,早巳烂熟千心。那些成排的菜摊,那些卖茶盐酱醋的小店,那些察皮鞋的女人,那些因划鳍鱼、 卖活鸡、 开饭馆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商贩,现在闭眼都能在心里烈火烹冶般地复活,并散发着这条老街独有的下半城气息——底层人群,住房逼仄,地面脏乱,车辆拥挤, 生活热烈。

——《人民文学》原副主编 宁小龄

对于时光深处的这些事物,作者往情深,他的自由是巨大的。比自由更大的时光中,作者行道如水,各种姿式上下翻腾于感情流水中,而流水又将他高高托起,宿命的,因果的,玄秘的,还有不可测知的偶然性。这就是作家曾宪国的本事。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葛水平

曾宪国将他的身心都流放在社会底层,而那里民众的命运,就是他文学运转的轨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娜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